村委主任杂志

安阳市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探讨

时间:2025-11-17 10:13:55来源:安阳学院 文字:冯东晨  于金果

  摘要:在河南省安阳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一系列难点逐渐显现:农村金融支持不足,资金供给存在有限性;人才短缺,引才留才措施尚待完善;技术不足,存在短板;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治理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为了应对这些难点,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策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融资模式,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政策导向引才,精准选派,注重培训,为基层人才提质增效;整合资源,增强科技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政策支持,助力产业升级;健全制度体系,强化基层治理,提升治理效能,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1]。近年来,河南省安阳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此,本文结合安阳市发展实际,通过实地调研并采用问卷形式,对安阳市乡村振兴认知与诉求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以此推动安阳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安阳市乡村振兴实施现状

  安阳市是河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辖5县(市)4区,共有89个乡镇3285个行政村,农村人口244万人。

  安阳市在乡村振兴方面进行全面规划,且已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根据国家和省级的指导方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成效,且推动农业面源污染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是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进了“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了优质特色农业的发展。四是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了追溯体系,并增加了“三品一标”农产品的数量。

乡村振兴工作稳步前进

  1.农业产业全面发展

  安阳市注重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通过创新农业植保模式,航空植保“安阳模式”,有效提升了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力,确保了粮食稳产保供。

  2.脱贫帮扶稳定推进

  安阳市扎实推进精准监测帮扶行动,建立了市级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信息平台,实现了动态监测帮扶的“四个精准”。同时,安阳市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有效防止了返贫现象的发生。

  3.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安阳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第一仗”,累计治理农村背街小巷6.9万条,完成改厕1.3万户,新建农村公路152公里。安阳市还通过实施和美乡村计划“1060”工程,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

安阳市乡村振兴的总体认知与感受情况调研

  本文采用问卷形式对安阳市乡村振兴的总体认知与感受情况进行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280份。问卷首先收集被调研者的基本信息,之后将问题聚焦于被调研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程度、政府重视程度、直接或间接参与的相关项目、乡村振兴带来的主要变化、乡村产业最需要的支持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建议。

  1.受访者基本情况

  280份问卷中,性别分布:男性约58%,女性约42%。年龄段分布:50~60岁占32%,60岁以上占37%,35~50岁占28%,小于35岁仅占3%。其中,经济条件差的村庄,50岁以上人口占比更高,达到86%。文化程度:小学学历占29%,初中学历占52%,高中学历占14%,未上过学占2%,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3%。职业分布:务农人员约76%,个体经营者约11%,政府公职人员约4%,学生约7%,其他占比约2%。

  2.受访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与参与度

  受访者中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知晓度:非常熟悉的约13%,比较熟悉的约26%。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的占比约57%,从未听说过的占比约4%。在问卷结果中当地政府重视乡村振兴的程度的评价:特别高的约占27%,较高的约占44%,一般的约占18%,不高的约占11%。

  3.受访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感受评价

  受访者中村民对乡村振兴整体感受的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的占比16%,比较满意的占比38%,感受一般的占比41%,不太满意的占比3%,非常不满意的占比2%。具体方面的感受评价:一是基础设施的改善情况普遍受到好评。二是产业发展,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但部分村民也反映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三是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村容村貌。四是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但仍有部分村民反映服务质量和覆盖面有待提升。受访者中乡镇政府及村“两委”对乡村振兴的感受情况:86%的受访者认为所在乡镇(村庄)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14%的受访者认为进展缓慢,还存在诸多挑战。感受到目前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成就中:74%的受访者认为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水利、电力等),59%的受访者认为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62%的受访者觉得增加了农民收入,75%的受访者认为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67%的受访者认为推动了农村文化旅游发展。

  乡镇政府及村“两委”认为面临的主要挑战:资金投入不足占83%,人才流失与短缺占78%,政策支持执行难度大占67%,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占52%,农民参与度不高占43%。

安阳市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农村金融支持不足,资金供给存在有限性

  从问卷调研的成果来看,普通村民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影响因素中资金缺乏的占77%,乡镇政府及村“两委”认为面临的主要挑战中资金投入不足占83%,乡镇及村庄企业78%的受访者认为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挑战是资金投入不足。

  村级集体经济基础也相对薄弱,融资难度大。一方面,由于一些项目规模较小、风险较高,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另一方面,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和产品相对匮乏,也增加了融资难度。

人才短缺,引才留才措施尚待完善

  问卷结果中,普通村民认为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中人才短缺和技术不足占51%,乡镇政府及村“两委”认为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挑战中人才流失与短缺占78%,乡镇及村庄企业64%的受访者认为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挑战是人才短缺。

  安阳市在人才引进方面虽然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如通过特色产业招才引智、组织丰富的招才引智活动、优化招才引智“绿色通道”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来说:一是人才引进政策的宣传和影响力有待提升;二是人才服务和生活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三是人才引进的渠道和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四是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技术不足,存在短板

  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安阳市现有的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完全覆盖所有农村地区,导致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无法及时传达给农民。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限。目前,安阳市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对信息化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有限,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和管理效率的意识。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农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安阳市作为国家确定的优质小麦、棉花、油料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资源丰富。部分产业扶贫项目短期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治理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因村庄人口持续外流,当前村庄内主要居住群体为中老年人与妇女,他们普遍文化程度有限,进而形成了“邻里小群体”式的乡村社会结构。在此结构下,村民与村民委员会之间沟通渠道不畅,村民彼此间交流范围也较为狭窄。这一状况致使村庄治理水平难以提升,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显著阻碍。管理体制和政策环境不完善。农村地区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相关的社会组织数量较少,类型单一。这限制了社会组织在农村地区的作用发挥,难以满足不同需求。

安阳市乡村振兴实施中的难点对策研究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融资模式,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强化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撑效能:全力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以及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效用,引导以县域信贷业务为主的金融机构踊跃投身乡村振兴支持工作。推动农村资产资源盘活:对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业务给予支持。助力农民实现增收致富:大力增强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执行力度,积极推行线上审批模式,鼓励金融机构拓展稳岗扩岗专项贷款[2];为农民借助金融机构柜台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高信用等级债券提供服务,提升农村地区购买债券的便捷程度。做好宣传推广和监测评估工作:及时归纳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创新实践与典型范例,充分借助各类媒体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动经验传播,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优化开展,强化评估结果共享运用。

政策导向引才,精准选派,注重培训,为基层人才提质增效

  树立导向,推动人才向农村基层汇聚。其一,借助政策引导吸引人才。持续优化各类优惠招聘政策,激励优秀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乡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增添新活力,注入新鲜力量。其二,采取柔性合作方式引才。以签约聘请人才合作顾问、特聘专家等形式,柔性引入专业人才,持续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便捷高效的人才智力资源。其三,把握返乡高峰期契机。组建微信群,举办座谈会、恳谈会等活动,积极吸纳本地在外的成功人士、乡贤等。采用合法选举、名誉聘请等途径,促使他们引领群众携手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整合资源,增强科技支撑

  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技术发展的目标和路径。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环境、市场等因素,确保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符合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增加对农业科技研发环节的资金投入,致力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层次。积极推行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借助搭建示范基地、开展培训课程、组织实地观摩等形式,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现代化农业管理经验,以此提升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准,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培养乡村技术人才:强化对乡村技术人才的培育及扶持力度,打造一支具备高素养、专业化特质的技术人才队伍。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管理水平。

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政策支持,助力产业升级

  制定并落实针对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的政策措施,鼓励并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同时,吸引外部资本和技术进入安阳市,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乡村文旅项目和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的开发。

  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提供税收优惠:对农业龙头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降低其经营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实行财政补贴:针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研发、技术创新、品牌推广等方面给予财政补贴,鼓励其加大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落实融资扶持举措: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低利率贷款或者贷款担保服务,全力协助企业化解融资困境[3]。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与高校、科研机构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项目,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如提供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精简行政审批流程,进一步降低企业全生命周期行政成本,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强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动态,指导乡村产业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求。

健全制度体系,强化基层治理,提升治理效能

  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向乡村的投入力度,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健全基层政府职能体系,构建法治化决策机制,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全周期法治保障。一方面,健全村规民约内容体系,围绕社会治安、公共安全、村风民俗、邻里关系、诚信建设、婚姻家庭等重点领域,建立法治宣传教育长效机制[4]。另一方面,构建“五会一约”治理体系(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孝善理事会、文明公约),通过民主协商、凝聚共识,培育崇德向善村风民风,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5]。

  经过深入研究,本文明确了安阳市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难点,这些难点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相信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必能找到破解这些难题的有效路径,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决策,推动安阳市乡村振兴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5-05-24].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0YEJv9UUD7.

  [2]茹玉,肖庆文,都静.全球价值链助推农业产业升级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湄潭县茶产业扶贫项目的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9(04):51-59.

  [3]丁菲菲.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农业,2021(05):30-34.

  [4]陆益龙.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的路径选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8(04):18-26.

  [5]夏红莉,张文举.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32(01):12-16.

  本文系2024年度安阳市人民政府招标调研课题“安阳市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探讨”阶段性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罗学茹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79号18号楼5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