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兴村 耕读传家——记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小白乡东里村
东里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小白乡,两千多年的建村历史造就了该村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这里不仅是以乔家为代表的晋商文化的缩影,更展现了明清建筑艺术的辉煌,绘就了一幅商贾兴村、耕读传家的魅力乡村图景。
东里乔家与晋商辉煌
东里村,自汉代建村以来,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沉淀,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人文脉络。李、乔两姓作为村中的大姓,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家族史诗。其中,尤其以东里乔家的故事最为传奇。
据说,东里乔家祖籍系浙江绍兴。元末至正初年(1341),先祖乔光磊曾在太原为官,后为躲避奸臣谋害,准备从太原回江南老家。在行至太谷、榆社交界处的八赋岭时,二月大雪纷飞,山路早封,只得在山坡洞穴中暂避风雪。待春回大地,乔光磊带领家人在当地开荒种地,恰逢丰年,甚觉喜乐,便将此地定名“安乐窝”,正是如今的太谷区范村镇安乐村。

东里村内的过街戏台
百余年间,安乐村的乔氏族人开枝散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大家族。但安乐村山多地少,加之人口日益增长,难以满足乔氏族人的生存需求,因此族人开始向外迁徙。明弘治年间,五世祖乔邦俊(字子铭)看中了地理条件更为优越的东里村,举家迁居于此并立下族谱。由此,乔邦俊被奉为东里乔家的始祖。
初到东里,乔家人的生活颇为艰难。直到清道光年间,乔氏族人乔万金的出现,才让家族命运迎来了转折。他不甘于困守土地“刨食”,敏锐捕捉到清政府开放东北的机遇,毅然踏上闯关东的征途,由此拉开了家族崛起的序幕。
在东北,乔万金一步步稳扎稳打,凭借卓越的商业眼光,由身无分文到开豆腐坊、酒铺、当铺,很快便在东北发家致富。在他的带动下,东里村众多乔家人纷纷前往关东创业。乔氏族人秉持诚实信用的经商理念,凭借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彼此团结互助、共谋发展。至清光绪年间,东里乔家已发展成为“辽东二千里裘马风沙为有先人之遗业”的晋商大族,跻身太谷晋商四大家之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东里乔家的精神根脉在历经千年沉淀后,已成为东里人最珍贵的文化基因。
据1964年太谷县志编辑委员会在东里村的访谈记载,东里乔家最初分为“三门”(生子三人,称三门)和“六门”(生子六人,称六门)两支。如今村里的乔氏族人,均为这两支的后代。从元末避世荒野到清末驰骋商海,东里乔家凭借数百年的坚守与锐意进取,在东里村的岁月长卷中写下了最璀璨的篇章。
村小乾坤大:东里建筑布局
作为黄土高原上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传统村落,东里村处处能让人体会到独属于它的古村韵味——漫步其间,用“村小乾坤大”这句俗语来形容它,再贴切不过。
先看村落布局,东里村嵌于山水之间,暗合“阴阳八卦”之道。东有青山为靠,可为村民抵挡烈烈寒风;西纳川流聚气,似玉带环腰,寓意藏风聚财;南北两侧更有溪流婉转,形成“玉带环绕”的天然格局。这种依山傍水的选址,既顺应了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又暗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颇具先民智慧。
再看村落形态,规整如棋盘。东西方向四条主街笔直贯通,总长各达450余米,北正街、新开路、南正街、南山路四条街道各自排开,奠定了村落的雏形。南北向则分布着十一条小巷,或宽或窄,或曲或直,将民居自然划分成整齐的区块。
街道巷弄的演变中,蕴藏着无形的光阴故事。如今,后人只能从每条巷子的名称中,一窥东里百姓的处世哲学。例如,“三德堂”古巷以德为上,显得端方厚重;“卷天真”古巷雅致清新,令人甚觉可爱;“积善堂”古巷则透出温润灵动之气;“光世德”石头巷质朴而充满大爱,不由让人感叹东里村文化底蕴之深厚。
东里村的功能分区更是暗藏巧思:村北地势高爽处,坐落着祠堂与庙宇,是族人的精神依归之地;村南阳光充足,琅琅书声似在耳畔潺潺流淌,与雅致的花园美景相映成趣,文脉书香在此代代相传。这种“北尊南雅”的布局,既遵循了传统礼制,又兼顾了生活实用,尽显东里村的人文气度与胸怀。

东里村民居院落
东里村的古建群落,堪称一部立体的北方民居发展史。随着岁月流转,建筑技艺日臻精湛,砖木结构逐渐取代土窑。尤其在明清时期,晋商文化鼎盛,村落雕梁画栋间尽显繁华气象。飞檐翘角上的瑞兽栩栩如生,门楣窗棂上的雕花寓意吉祥,砖雕影壁上的纹样细致入微,每一处装饰都凝聚着工匠的巧思与主人的雅致品位。
如今,村内仍留存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古院落,如南门巷5号、斜街7号、福字巷4号、东盛街2号,以及曾留下朱德同志足迹的路居旧址长畛巷11号,每一处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这些院落不仅满足了村民的居住需求,更是晋商文化的物质象征。在“外雄内秀”的空间美学里,藏着晋商“汇通天下”的雄心与“耕读传家”的温情,值得后人细细解读。
黄土高原水土易流失,东里村的先人们早已懂得“治水即治生”的道理,在村落营建之初便精心构建了完善的水利与排水系统,让人不由钦佩古人的生存智慧。
在村东的窑儿巷,沟壑交错,有七座大型水窖静静矗立。这些水窖依地势而建,上游的雨水可以顺流而下流入窖中。水窖在当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既能在旱季为村民缓解农田灌溉用水的紧张状况,又能满足村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堪称“天然蓄水池”。位于村西的“翻井”更为巧妙,当地人称之为“注翻沟”,这是一种古代水利灌溉设施,兼具防洪与灌溉的双重功能:雨涝时,它能引导洪水自然排入下游,避免村庄受淹;旱季时,又能调控水流滋养农田,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东里村三官庙正门
东里村虽小,却包罗万象。东里先民凭借质朴的生存哲学在黄土高原上摸索出最适宜人居住的环境,早早开始了人与自然的对话,借助如今遗存下来的有形之物,也让我们更加读懂了这个小村落的“大乾坤”。
东里庙宇文化:古刹藏珍
在太谷区小白乡东里村,庙宇众多,村内保存有大寺、李靖庙、三官庙等21座古庙。走进这些庙宇,便走近了村民的精神家园,也可以近距离接触东里村的宗族文化与建筑艺术。其中,李靖庙与三官庙尤其值得关注。
东里村的李靖庙可追溯至元代,据庙内古碑记载,庙宇肇始于元延祐四年(1317),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同治、光绪年间又经补葺,如今的殿宇展现出鲜明的清代建筑风貌。
李靖庙,顾名思义与李靖密切相关。而说起庙宇缘起,就必须得谈起一段与李靖相关的大唐往事——相传唐武德八年(625),北方突厥挥师南下,围攻太原,名将李靖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率数万大军北上抗敌,曾在东里村一带驻军待命,后一举击退突厥,守护了边疆安宁。后人感念其忠勇,因此,在此地修建庙宇供奉。
庙宇坐北朝南,呈一进院落格局,严守传统建筑礼制,占地面积广阔。岁月流转,昔日的山门、钟鼓楼与碑廊早已隐没于时光的长河中,唯有中轴线上的戏台与正殿,及东西两侧的配殿、耳殿依然屹立不倒,持续传递着历史印记。
庙宇正殿为砖木结构,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错落有致,五檩前廊舒展大气,历经岁月侵蚀,门窗已不复旧时风貌。令人惊喜的是,殿内还残存有幅壁画。尽管墙面斑驳陆离,但细观之下,鸽鸟画像仍然清晰可辨。它正舒展着双翅,于虚空之中自在翱翔,无比灵动鲜活,如此细腻入微的笔触,让人不禁为之赞叹。更令人称奇的是殿前的五根盘龙柱,龙纹盘旋而上,气势磅礴,鳞爪分明、刚劲有力,尽显威严霸气。

“太谷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里李靖庙”石碑
正殿殿顶那五条檩条之上,盘龙蜿蜒,气势磅礴,鳞爪分明,尽显威严霸气。仔细瞧去,东北角的那根檩条显得颇为特别,上面仅仅残留着龙身的印迹,却不见完整的龙形,这里还藏着一段饶有趣味的古老传闻。据村里老辈人讲,当年,工匠们精心雕琢盘龙,当雕琢到东北角这条龙时,一位工匠不慎手指被利器划破,鲜血不偏不倚,正好滴落在尚未完工的龙身上。自那鲜血滴落之后,这条龙好似得了灵气。完工不久后,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紧接着,这条龙竟在一阵狂风中冲天而起,瞬间消失在茫茫天际,只留下深深的龙身印迹,牢牢地嵌在檩条上。这段奇闻趣事,给这座庙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为庙宇增添了几分别样的魅力与韵味。
李靖庙正对的过街戏台更是独树一帜,外观恰似横跨街巷的二层楼阁。戏台台基高约两米,由青石垒砌而成,下辟券洞供东西通行;基上木构精巧,前台为卷棚顶,斗拱层层叠叠,象鼻龙首耍头雕刻得活灵活现;后台为单坡硬山顶,山墙前装饰着精巧的八字龟背纹照壁,形制之独特令人叹为观止。据说,农历四月二十三,曾是李靖庙的庙会之日,彼时戏台锣鼓喧天,街巷人潮涌动,香火与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若说李靖庙承载着家国记忆,东里三官庙则是乔氏宗族文化的鲜明代表。这座庙宇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约一百四十余年历史。彼时,正值乔家晋商发展的巅峰时期,族人遵循“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传统信仰,每年正月都要设棚祭祀三官大帝,却因无固定场所,总觉临时祭棚过于简陋,难表虔诚。
光绪四年(1878),东里乔氏族人率先发起倡议,集资购置土地,兴建三官庙。此举迅速得到乔氏宗人的热烈响应——不仅本村族人踊跃捐资,更有许多人不辞路途遥远、鞍马劳顿,远赴辽东,向族人经营的商号、店铺募集资金。在众人齐心协力之下,工程进展顺利。光绪七年(1881),三官庙先期建成了正殿三间、耳厅两间;至光绪十二年(1886),又陆续增建西屋三间、南厅七间及正门、旁门,至此,庙宇的现存格局基本奠定,蔚为壮观。光绪十三年(1887),村民们为铭记这段建庙佳话,特地聘请专人撰写碑文,并立碑纪念,让这段历史得以永久流传。
如今,三官庙是东里村唯一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建筑。它采用砖木结构,殿宇群瓦屋错落有致,布局严谨而合理。正殿内曾供奉三官大帝,是乔氏族人祈求神灵庇佑的圣地;东西厢房则供奉着先祖的神像与诸神祇,实为乔氏祠堂的核心区域,平时在此举行宗族祭祀等庄严仪式;南厅曾是私塾“育英堂”的所在之处,是乔家精心培育后人、赓续家族文脉的场所,彰显了乔家重视教育的传统,成为护佑乔家子弟成长的港湾。
整座庙宇集祭祀、敬祖、育才功能于一体,既是乔氏宗族处理事务的议事中心,更是晋商家族“耕读传家、商德并重”理念的物质载体,一砖一瓦都镌刻着东里乔氏的家族记忆,展现出乔氏族人强大的凝聚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走进东里村,街巷古建的青砖黛瓦藏着先人智慧,飞檐斗拱彰显晋商雄心;李靖庙的忠义风骨代代相传;三官庙的文脉育人薪火不灭。这些在时光中沉淀的人文印记,如脉络般交织延续,共同铸就了东里村的精神根基。期待东里村能守护好千年文脉,焕发新活力,在未来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冯莉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