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晋商古道 探秘千年遗韵——记山西省介休市张兰镇史村
黄土高原的沟壑间,蕴藏着无数与大地共生的村落密码。山西省介休市张兰镇史村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既无平遥古城的显赫商埠之名,也不似张壁古堡那般是军事要塞,却凭借独特的地理肌理,在黄土台塬与河谷之间,雕琢出属于自己的生存样貌。
独特地理,孕育村落风貌
史村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方向25千米处的张兰镇,地处丘陵深处,海拔828米。这里有着“南北无二里(1里=0.5千米),东西两道沟”的独特地理格局。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势赋予了它别具一格的空间层次感。从高处俯瞰,窑洞民居依地势而建,层层叠叠,与周边的黄土沟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极具黄土高原特色的壮美景观。

史村古街道
踏入史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蜿蜒幽深的古街道。这里古槐参天,青石板路整齐铺展,经年累月的打磨使其表面光滑如镜,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沿着这条古街前行,仿佛能够穿越时空,触摸到史村往昔的繁华与沧桑。
上堡街东门口的那株古槐,无疑是史村的标志性象征。它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粗壮的树干需要三个成年人张开双臂才能合抱。这位历经沧桑的守护者,不仅见证了史村的兴衰变迁,更陪伴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成长与生活。树荫之下,老者闲话古今,稚童追逐嬉戏,生命的轮回在此和谐相融。古槐不仅是史村的自然景观,更是村民们情感的纽带,凝聚着他们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历史溯源,探寻建村密码
史村的历史源远流长,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虽然确切的建村年代已难以考证,但从现存的历史遗迹与村民们口耳相传的故事中,仍能窥探到它悠久的过去。
当地流传着一个关于史村由来的传说。据说,史村最初以宋姓人口居多。后来,一位史姓男子迁居至此,娶了宋家的女儿为妻,夫妇育有九子,个个勤劳能干,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家族日渐兴旺。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姓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在史村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最终村庄便以史姓命名,一直沿用至今。这一传说虽无法得到确凿的历史文献证实,但它却从侧面反映了史村早期的人口构成和家族发展情况,成为史村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一些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为追溯史村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介休县志》等相关文献记载,介休地区自古便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史村所处的位置恰好位于古代交通要道的附近,因此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考古勘探显示,史村周边出土的石器、陶器残片及建筑基址等遗存,证实早在数千年前,史村一带就已经有人类在此活动和居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聚落文明。
传统建筑,彰显古朴韵味
史村的传统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涵盖民居、庙宇、门楼等多种形式,每一种建筑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村内分上堡、下堡、新堡和新批宅基地居住,街巷纵横交错,民居与庙宇依势而建,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格局。其中,上堡、新堡由夯土围墙环绕,下堡则保留独特的“地坑院”景观,营造出“进村不见人”的独特空间体验。每个堡都设有堡门、堡墙和门楼,这些建筑采用土夯、石垒和砖砌筑而成,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但保存完好。这些堡门、堡墙和门楼不仅是防御外敌的重要设施,更是史村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默默地守护着村庄,承载着村民们的集体记忆。
史村的民居建筑独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窑洞民居。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居住形式,它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土质条件,具有冬暖夏凉、节约建材等优点。史村的窑洞大多采用掏窑和砖砌相结合的方式建造,窑洞内部空间宽敞明亮,布局合理。窑洞的门窗设计也十分讲究,通常会采用木雕、砖雕等工艺,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和花纹,既美观大方,又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

史村沿沟式窑洞
史村的东沟自古就溪水潺潺,因其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且能有效避风防沙,其西侧形成了独特的“地坑院”窑洞建筑群。这一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建筑,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各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局,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呈四合院型。院内设有厨房、粮食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站在南窑的顶上,可以看到厢房和南窑之间有一条窄窄的通道供人们出入。东厢房与正房衔接处设有“窑坡”,实际上就是台阶,方便人们上下通行。“地坑院”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史村村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黄土高原地区传统居住文化的生动见证。
除了窑洞民居,史村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四合院建筑。这些四合院一般由正房、厢房和倒座房围合而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北方民居的雄浑大气与晋商宅院的精雅考究,其大门、影壁、屋脊等部位都装饰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题材涵盖花鸟鱼虫、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吉祥图案,每一处雕刻都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充分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冲击,史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正面临严峻挑战。大量古建筑因年久失修,长期遭受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出现了墙体开裂、屋顶塌陷、木构件腐朽等问题。同时,随着青壮年外流,史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传统的民俗文化和技艺传承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机。
为应对这些挑战,介休市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在政策层面,政府出台一系列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了保护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为史村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加大对史村保护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古建筑的修缮、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政府还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史村的保护与开发,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共建等方式,吸引了一批有实力、有责任感的企业和个人投身到史村的保护与发展事业中。

史村古街道上堡门入口
在具体保护工作中,介休市坚持“最小干预”原则,聘请专业的古建筑保护团队对史村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这些专业团队采用传统的建筑工艺和材料,尽可能地保留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和历史信息。例如,在修缮过程中,所用木材均是从周边山区精选的老料木材,瓦片也是按照古法烧制而成,确保修缮后的建筑与原建筑风格一致。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史村的规划管理,划定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风格和体量,确保新建建筑与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相协调。
为传承和弘扬史村的传统文化,介休市还积极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传统民俗文化节、古建文化研讨会、非遗技艺展示等活动,不仅让更多人得以了解史村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此外,政府还注重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才,通过开设培训班、推行师徒结对等方式,激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为史村的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积极推动史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同时,介休市还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着力发展特色产业,为村庄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史村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里对部分古建筑进行了保护性开发,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例如,禅慧寺旁的三进院落依旧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砖雕影壁与“窑上房”结构,院内留存的手工醋坊器具等老物件,生动再现了古驿道上的商队故事,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下堡区的五孔窑洞被改造成特色民宿,在保留土炕、灶台等传统设施的同时,增设了地暖与独立卫浴。民宿主人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会为客人准备“晋商宴”——黄米凉糕、莜面栲栳栳、羊肉汤等,餐后还能跟着老人学捏传统花馍“蛇盘兔”等。在村口的“老油坊”,游客可亲手推磨,体验古法榨油的乐趣。屋檐下悬挂的玉米串与红灯笼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风味。傍晚时分,戏台上演的晋剧选段与游客的喝彩声,沿着古街的青石板路蔓延开去,让这座千年古村在烟火气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除了乡村旅游,史村还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当地依托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天然优势,规模化种植了小米、高粱、红薯等特色农作物,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多渠道拓宽销路,成功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史村还加强与周边村落的合作,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了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项目,有力推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展望未来,续写辉煌篇章
如今的史村,在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古老的村落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其发展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史村传统民居
未来,史村将继续秉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完善保护机制,加大保护力度,确保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将持续深化产业发展,拓展旅游与农业的融合空间,推动产业融合升级,打造更多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项目。同时,还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以“红色引擎”驱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村党支部可牵头成立“古村保护先锋队”,由党员带头认领古建筑修缮责任区,定期开展墙体维护、文物巡查等志愿活动。在禅慧寺、“地坑院”等重点区域设立“党员示范岗”,用红色身影守护黄土文化根脉。同时,村党支部还可与周边村落党组织建立“联建共建”机制,联合开展“晋商古道红色研学”等活动,让党员在探访古驿道、重温商帮诚信精神中强化初心使命。
在文化建设方面,史村计划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本村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
此外,史村还将积极探索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之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史村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相信在政府、社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史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楷模。
终审:魏文源
监审:冯莉
编校:徐鑫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