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郑兴故里 人文绵长——记山西省孝义市大孝堡镇大孝堡村

时间:2025-11-04 10:50:53来源:本刊编辑部 文字:王莉娟 李霞

  孝义市地处山西省中部,坐落于吕梁山下,濒临汾水之畔,素有“三晋宝地”“秦晋要会”之美誉。这里山川秀丽,风景如画,历史的长河绵延不息,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文化遗迹。在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大孝堡村。该村位于孝义市东南部,隶属于孝义市大孝堡镇,距离孝义市人民政府9.6千米,汾介线和孝石线在大孝堡村东南方向交汇,交通便利。

  大孝堡村东接长兴村,南临张魏村,户籍人口共计1245户,3325人。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与豆类为主。世世代代的村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大孝堡村发展至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自唐代起便始终保持着农耕聚落的特色,至清乾隆年间,形成了现存街道格局。漫步于村中,脚下的石板路历经岁月磨砺,愈发显得光滑而圆润,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沧桑。街道两旁的建筑,虽历经风雨洗礼,却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貌,飞檐翘角、斗拱繁杂,雕梁画栋间无不透露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深邃智慧。

  大孝堡村,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存包括临黄塔在内的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62座传统民居。2023年3月,大孝堡村成功入选我国第六批传统村落名录。

村名由来

  大孝堡村原名“永安堡”,唐代时更名为“大孝堡”,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名称的变更,与隋末唐初时村中的一位传奇孝子——郑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郑兴是隋末唐初时汾州永安县永安堡人(即今孝义市大孝堡镇大孝堡),自幼崇尚礼教,为人忠厚老实,对待邻里总是谦逊有礼,其善良和真诚赢得了乡邻们的一致称赞。尽管家境贫寒,郑兴从未有过丝毫抱怨与懈怠,每日拂晓时分便已起身,肩扛农具步入田间,辛勤地耕耘着几亩薄田,只为能收获足以维系一家生计的粮食。农闲时节,他则背着柴担,穿梭在市井之间,将砍来的柴火卖掉,换取微薄收入,用以奉养多病的双亲。

  后来,郑兴的父亲不幸离世,这对郑兴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父亲下葬之后,郑兴整日守在父亲的墓前,茶饭不思,滴水未进。按照当时的习俗,他坚持为父亲守墓三年。


大孝堡村古朴雅致的民居

  然而,郑兴的父亲离世后不久,母亲便久病不愈,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看着母亲被病痛折磨下日渐憔悴的面容,郑兴心急如焚,日夜守在母亲的床榻之侧。每当夜幕降临,众人皆已酣睡之时,郑兴却和衣而卧,时刻留意着母亲的每一个细微动静,一旦母亲稍有不适,他便即刻起身,悉心照料。郑兴就像母亲身边的一盏明灯,用温暖的陪伴和慰藉,为母亲驱散病痛的阴霾。

  郑母气血虚弱,五脏紊乱,身体极度虚弱。经过多方打听,郑兴得知可以通过让病人食用新鲜鹿肉来调理身体,以补瘦弱,益气力,强五脏,但当地根本没有鹿肉可寻。看着母亲病情日渐加重,他的心仿佛被刀割一般疼痛。在焦急和无奈之中,郑兴突然想到,可以割自己股肉代替鹿肉为药引给母亲治病。

  也许是郑兴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母亲在服用他熬制的药后,病情竟然奇迹般逐渐好转,最终痊愈。这一消息传开后,整个村庄都为之轰动,人们对郑兴的孝行赞叹不已,纷纷将他视为孝道的楷模。

  郑兴不仅孝敬父母,还为村人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唐贞观元年(627),郑兴割股为母治病的孝行广为传颂,闻者无不交口称赞。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此事后,深受触动,于是下诏赐予郑兴故里永安堡为“大孝堡”,并将永安县正式更名为孝义县,以表彰郑兴的孝义之举。


大孝堡村的郑孝文化广场

  乡亲们深知,正是郑兴的孝义之举为村庄带来了福祉。郑兴离世后,乡亲们自发捐资,合力建造了郑兴祠,以此寄托对郑兴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千年时光流逝,郑兴的遗风仍然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村庄,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在大孝堡村,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烙印进村民的日常生活。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形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郑兴的孝义精神,大孝堡村特意修建了郑孝文化广场。广场的四周环绕着文化长廊,上面展示着郑兴的生平事迹和孝义文化的相关内容,让村民和游人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郑兴的孝义精神。

  以崇尚礼仪、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文化,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大孝堡村的村民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在大孝堡村,每个村民都是孝义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孝道精髓,让这份千年美德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李家院

  在大孝堡村,有一处民国时期中西结合的新式建筑群——李家院,它是著名清末举人、近代孝义乡贤李元晋的宅院。

  李元晋,大孝堡村人,生于1859年,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与远大志向。他先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在1879年得中举人。李家在当时孝义地区堪称首富,其父亲李映湘以农业起家,拥有良田近千亩,为家族积累了丰厚的财富。李元晋中举之后,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开始在周边村庄广置田产,进一步扩大家族的基业。同时,他依托丰富的农业产品,在孝义陆续开设了德兴厚、义裕恒、玉和成粮店,以及荣发厚、崇庆祥油店。这些店铺的开业,不仅极大地便利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更为李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大孝堡村李家院

  后来,李元晋逐步将商业版图扩展到工商业和金融领域,在太原、临县碛口等地开设药店、货栈等。民国初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席卷了孝义大地。田野干裂,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外经商的李元晋,听闻家乡遭此浩劫,心急如焚。他毫不犹豫地放下手头的生意,火速赶回了家乡。

  回到家乡后,李元晋毅然决定将自家储存的粮食全部拿出来赈灾救民。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富户也纷纷响应,共同为受灾百姓提供帮助。

  李元晋不仅在灾难时刻挺身而出,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始终忧国忧民、体恤乡里。身为巨贾,他依然保持着俭朴的生活方式,从不铺张浪费。晚年时,他更是行医义诊,开设药铺,对于那些无力支付药费的村民,年终一律销账。悬挂在李家院西院的牌匾上,“急公好义”“保障桑梓”“克济时艰”的字样熠熠生辉,它们不仅镌刻着李元晋扶危济困、行孝明义的宏大胸怀,更彰显着他的崇高品德与无私精神。

  李元晋所居的李家院占地面积2924.7平方米,建筑面积2043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1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大孝堡村的舍利律院

  宅院坐北朝南,大门位于西南角,古朴而庄重。主宅院为二进套院,东西南各建有一处跨院,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东西跨院前各设有一处场院,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的空间。进大门后折向东,经二门进入主宅院,主宅院内的正房、厢房均建有木结构廊庑,尽显中式建筑的典雅与精致。前院建有5间厅房,东西两侧各设三间厢房,上房过厅两侧修有甬道,可通往后院,并有旁门与东西两跨院相通。

  后院更是别具一格,二层建筑底层为五间拱形砖窑,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上层则为砖木结构瓦房,古朴典雅。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将中式建筑的稳重与实用完美地融合,展现了民国时期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宅院中灰瓦红门,古朴雅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诗礼传家”“德世为重”等牌匾高悬于门楣之上,彰显着李家书香门第的深厚底蕴和文化传承。整个宅院结构紧凑有序,浑然天成,既互相贯通,又各自成趣,彰显出设计者别具匠心的构思与高超的技艺。

  2006年9月,孝义市人民政府公布,李家院被列入孝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李家院已经成为大孝堡村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览。它就像一本鲜活的历史教科书,生动地展示着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建筑艺术和人文精神。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李元晋的仁心义举和高尚品德,领略到民居建筑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大孝堡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村中古迹

  大孝堡村历史悠久,村中古迹众多。古旧的青砖上,岁月的印痕清晰可见,见证着大孝堡村的变迁与发展。

  普化寺坐落在大孝堡村东北,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在宋、明、清时期,普化寺历经多次扩建和修葺,规模日益宏大。寺庙坐北向南,布局严谨,建有天王殿、大雄殿和毗卢殿三大正殿,以及四大偏殿和四大配殿。此外,还建有方丈、经堂、僧房等二十余间禅舍,为僧人们提供了清修之所。

  明嘉靖年间,霍冀、梁明翰和张芹、张艾、张文等学子相聚于普化寺,结友伴读。在寺庙的清幽雅静之中,他们潜心钻研,勤奋学习。后来,五人皆通过科举考试,考取了功名,并在他乡为官,造福一方。这一美谈流传开后,普化寺声名大噪,人们视其为钟灵毓秀的圣地,认为其佛气能够启迪人的性灵。于是,在明清两代,众多读书者多愿来此焚香虔拜。民国初年,普化寺的僧人逐渐减少,香火也随之衰落。历经岁月的风雨洗礼,如今普化寺仅存天王殿。

  村中有一处舍利律院,曾是晋中一带赫赫有名的法苑名刹,因寺内矗立着一座古阿育王塔,故亦被称作舍利院。寺院四周环绕着桑圃、桃圃、柳林和苇泽,四季景色各异,美不胜收。舍利律院始建于隋开皇四年(584),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筑坐北朝南,布局齐整,主体采用砖木结构,飞檐斗拱,气势恢宏。那正红色的墙体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顶部以深色脊瓦铺饰,更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典雅。

  舍利律院中,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的砖塔——临黄塔,亦称阿育王塔。临黄塔始建于隋朝,后在隋、唐、宋、明年间历经四次大规模修缮,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

  临黄塔为楼阁式实心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高18米,巍峨高耸。站在塔下,仰望着这座古老的建筑,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临黄塔造型独特,工艺考究,整个塔身磨砖对缝,平整无隙。一层塔身刻有对联“万道慈光吞日月,一期法雨润乾坤”,横额上书“临黄塔”三字,字体刚劲有力,气势不凡。塔身二至六层的各面,均嵌镶砖雕边框,并饰以砖雕楷书。


坐落于大孝堡村的德孝文化园

  1963年,临黄塔被列入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塔底积水、地基松软等原因,临黄塔塔身出现明显倾斜。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2004年4月,临黄塔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修复工程力求保持原有工艺和风格,并在原塔基外增筑保护塔基,以确保塔的稳定和安全。2004年,临黄塔再次被山西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孝堡村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地域“新名片”。经过精心的规划设计与装修布置,2019年,在李家院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德孝文化园正式开园迎客。

  德孝文化园宛如一座文化的宝库,共设有11个展厅,包括德孝厅、传统文化厅、年代厅、乡愁记忆厅等。每个展厅均独具匠心,包含德孝文化理论研究、碑拓精选以及剪纸、书画作品展等功能区。步入园中,四周矗立的碑刻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展厅之内,各式各样的文化瑰宝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德孝文化园的建设,不仅成为大孝堡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有效推动了大孝堡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感受浓厚的德孝文化氛围,自觉传承孝道精神,弘扬中华美德。2020年,在德孝文化园开园一周年之际,园区特别举办了“德孝文化之旅—走进大孝堡”主题活动,旨在追寻乡贤足迹,激励后辈奋进,进一步弘扬孝道文化,让“德孝之花”在大孝堡村绽放得更加绚烂。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这处自然风光旖旎、人文底蕴深厚的古朴村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八方来客探其奥秘,品其韵味。

  终审:魏文源

  监审:焦慧玲

  编校:冯莉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