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里的古老村落——记山西省介休市张兰镇板峪村
在晋中盆地的东南边缘、太岳山余脉的褶皱里,藏着一座声闻三县的古村落——介休市张兰镇板峪村。2016年,板峪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被列入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板峪村的价值不仅在于拥有依山而建、层叠错落的明清建筑群,更在于它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近日,笔者走进了板峪村,去探寻这座古老村落的魅力与新生。
古建筑群落是凝固的智慧
从清代光绪版的《介休县志》可知,在明朝时期,板峪村一带松柏成林,许多人以板材加工为生,继而在此处定居。因当地地形为山谷(“峪”即山谷之意),久而久之,村子便得名板峪。板峪村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其保存完整、格局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是村落最珍贵的核心魅力。这些建筑依山就势,布局精巧,形态丰富,生动展现了明清时期晋中丘陵地区民居与宗教建筑的营造技艺及其承载的民间信仰。
走进板峪村,沿着柏油马路深入其中,村落主体便分布在一道狭长的山谷两侧。东侧山坡依山势而上,错落分布着以龙天庙、关帝庙、噤师庙、城隍庙、文昌阁等为核心的庙宇建筑群。这些建筑层叠垒砌,青砖灰瓦,飞檐翘角,与山体浑然一体;远望时气势恢宏,被誉为介休的“布达拉宫”。山谷西侧的地势则相对平缓,分布着村委会、部分民居及新建的乡村公园、文化广场等。一座铁架桥连接东西,仿佛传统与现代在此对话。这种“东庙西居,一谷相连”的格局,高效利用了有限的山地空间,形成了依山就势、层叠错落的整体布局。青翠掩映之中,建筑群落展现出强烈的视觉韵律,勾勒出独特的天际线,令人叹为观止。
庙宇建筑群核心区域的“四开戏台”,堪称整个古建筑群中最令人赞叹、也最具学术价值的瑰宝。这绝非一座普通戏台,而是古人因地制宜、智慧凝结的巅峰之作。戏台建在坚实的砖砌台基上,其台基本身便是一座面阔、进深均三间的拱圈窑洞,具有极强的承载力——中窑是通道,东南角则设有台阶供上下戏台之用。台上的建筑是单檐卷棚歇山顶,4根金柱和12根檐柱支撑起了整个屋面。戏台面阔约8.7米,进深约7.5米,空间适中。这个戏台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台口四面都装有能够随时开启的木隔扇门。这种设计并非装饰,而是具有明确的实用功能。面向北侧高台上的是三皇庙、龙王庙,当这些庙宇举行庙会时,就会打开北面木栅门来朝北唱戏;面向南侧的是水神庙、关帝庙及观音庙区域,当为这些庙宇酬神之时,就会打开南面的木栅门。面向东坡高处的为噤师庙,在噤师庙举办庙会时,东面木栅门打开,便于群众观看。而面向西侧河对岸的为河神庙,虽然现在河神庙建筑已经无存,但人们的口口相传以及现实的戏台功能足以佐证乐楼西侧开放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唱戏。

板峪村党群服务中心
古时庙宇建筑寄托着人们的信仰,香火汇聚之处,自然形成庙会。而唱戏,正是这民间庙会上不可或缺的盛事。在空间极其有限的山村,建造多座戏台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四开戏台”的构思,完美解决了同时服务于周边不同庙宇酬神唱戏的需求。它充分利用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空间场地作为观戏区,如第三进院落、东坡高地、大道等,甚至水神庙东配殿窑背顶也设有看台,最大限度地容纳观众。这种“一台北供、一台南酬、一台东唱”乃至四面开合的灵活运用,构思之精巧,功能之高效,在国内现存古戏台中极为罕见,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座四开台的乐楼,堪称“镇村之宝”,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剧场形制演变的珍贵实例。
庙宇群落作为信仰的载体,环绕着板峪村戏台分布,共同构成了村落古老的信仰中心。相传曾有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尤其擅长治疗野兽蛇蝎咬伤之毒,且医者仁心、有求必应,深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被尊为“噤师”。为感念其恩德,人们修建庙宇供奉,此庙即得名“噤师庙”。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噤师庙前举办庙会,村民习称“麻糖会”。届时庙会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为保护这一地方传统文化,麻糖会于2018年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唱戏酬神是当地庙会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其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在古代民间信仰中,人们通过戏剧表演答谢神灵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作为民间龙天信仰的起源地,介休的核心崇拜对象即为“龙天神”。板峪村的龙天庙,最初祭祀的是西晋时期介休县令贾浑及其夫人宗氏。据《介休县志》记载,晋永安元年(304),贾浑夫妇为保卫介休的百姓英勇牺牲,后世遂尊奉其为神明。这种源自介休、以贾浑夫妇为早期化身的龙天信仰,深刻体现了古代民众追求真善美的精神诉求,后来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
城隍庙是板峪村的另一大看点,其中供奉着被视为城池守护神的城隍神。一般来说,城隍庙多建于县城之内,而板峪村作为一个村庄却建有城隍庙,这或许暗示着该村在历史上曾拥有特殊的军事或行政地位。个中缘由虽尚待深入考证,却为这座古村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板峪村的城隍庙有着正阳门的主门洞及“清宁”“坎离既济”两个侧门,主殿旁还有偏门,形成了“一庙五门”的独特格局,这在全国乡村中都非常罕见。这座城隍庙于2019年被公布为县级的传统建筑。

板峪村的古庙宇群落
与戏台紧密相连的是位于戏台南的水神庙。此庙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是歇山式的屋顶。殿内同样供奉着贾浑夫妇的塑像,体现了当地百姓对他们的深切怀念。不仅如此,水神庙也是祈雨庆丰的重要场所,人们在这里祈求水神保佑农业顺遂,多水多福。
庙宇群落中还有观音堂、文昌阁、福慧楼等,这些庙宇共同构成了古代多元的民间信仰空间。这些庙宇的主体大多是青砖砌筑的窑洞式结构,底部十分坚固厚重,能够适应山地环境;屋顶形制多样,歇山、硬山、卷棚皆有,丰富了建筑群的轮廓线。在有些庙宇院落里,还留存有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虽历经风雨,但今日仍可一窥当年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
除了恢宏的庙宇群落,板峪村中还散落着不少传统民居。这些民居大多是窑洞与砖木结构房屋的结合体,院落格局十分清晰。虽然传统的民居不如庙宇那样华丽,但那些朴实的砖墙、木构架、瓦顶以及因地制宜的布局,真实反映了历史上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建造智慧,是古老岁月中我国村落历史连续性的重要见证。
板峪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觉醒颇早。自2005年起,板峪村就通过村民筹资、乡贤捐助和政府补助等形式,陆续开展了古建筑的抢救性修复及主街巷硬化工程。近年来,秉持着保持古建原貌的原则,板峪村对城隍庙、古戏楼等建筑进行了重点修复。2024年,板峪村入选山西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体系,并积极探索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建立数字博物馆,为古建的永久保存和展示开辟了新途径。除了保护和修缮,板峪村还配套建设了山地公园、仿古长廊和民俗展馆等,既优化了古建生存环境,也完善了板峪文化展示和旅游服务的功能。
红色记忆的传承与发展
板峪村不仅古韵悠长,更是一片浸润着革命精神的红色热土。这份红色基因,与当代村庄发展的新实践,共同谱写着村庄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抗日战争时期,板峪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八路军重要的游击根据地。1937年,板峪村建立了党支部,组建了武装自卫队。这一村庄涌现出了赵尔禄、李培志、赵春儿、赵四儿等为国捐躯的革命人物与赵群、赵力之、赵锐、赵定远等战时投身革命洪流、新中国成立后又在不同岗位贡献力量的先辈;还有毛革、赵尔华、雷光美雷光兰姐妹等女性革命者撑起半边天的事迹。抗战时期,村民王毓秀将丈夫和多个子女送上抗日战场,她的长子张建国(原名张守礼)是令日寇十分头疼的抗日英雄,曾被日寇悬赏捉拿,后以身殉国。在板峪村,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个英雄辈出的村庄,处处铭刻着可歌可泣的烽火记忆。
2021年,板峪村建成了红色纪念馆和党史学习教育百米长廊,系统展示了板峪村党组织的发展史和革命人物事迹,每年接待的参观者超千人次。张兰镇党委将板峪村列为红色教育基地,还编制了《板峪村志》。2023年,板峪村正式推出革命故居和红色故事讲解的旅游路线,让红色精神有了更生动的现实依托。
近年来,板峪村将红色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在2023年积极推进清廉村居建设。通过组织村里的党员参观红色场馆接受党性教育、号召党员签订廉洁承诺书、在村里设立廉洁格言警示牌、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以及实行村干部包联网格全覆盖入户走访等措施,着力营造了“全村向廉”的氛围,为廉洁建设的基层实践注入了一股清朗的村风。

站在山顶俯瞰板峪村全貌
不仅如此,板峪村近些年来依托本地资源,还探索了一条多元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南岭的肉牛养殖场是村内产业亮点,占地32亩(约0.021平方千米),采用“合作社+养殖场+农户”的三联合方式,年出栏肉牛约300头,年产值约700万元。它不仅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还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饲料作物增收,形成了种养结合的完整产业链条。除了肉牛产业,板峪村还保有700亩(约0.467平方千米)的成片红枣干果经济林,这也是村民的传统收入来源之一。依托本地矿产资源,板峪村目前保有3家石料加工企业,也能提供一定就业和税收。
凭借“中国传统村落”“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和独一无二的古建资源,板峪村积极参与“晋韵中国年”等活动,还联动张兰古玩城开发了文旅路线,目前已建成民俗展馆。未来,板峪村还计划发展民宿经济和庭院经济,深度开发非遗体验和研学旅游等项目,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让板峪的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近年来,在介休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板峪村将发展成果惠及村民,通过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道路硬化、街巷整洁、绿化提升以及上下水管网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化广场是村民休闲娱乐的聚集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绿意盎然。行走在板峪村,处处可见和谐幸福的蓬勃生机。
板峪村,宛如太行山深处一颗镶嵌着历史与人文光芒的璀璨明珠。其价值,在于那依山叠砌、构思奇巧的古建群落,铭刻着先民的营造智慧与虔诚信仰;在于烽火岁月铸就的不朽红色基因与代代传颂的英雄故事;更在于当代村民守护家园根基、勤劳建设新生活的动人篇章。板峪村的振兴之路,是一条文化自觉、生态优先、产业多元的特色之路,这座“声闻三县”的古村落,正以其深厚底蕴和蓬勃活力,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大潮中,奋力书写着自己的新传奇。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张亚运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