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堡风华 余韵悠长——记山西省平遥县段村镇段村
在晋中平原西南边缘,平遥古城西南15千米处,有一座由六座古堡与四条商业街交织而成的村落——段村。这里南依千秋岭,北望平遥城,官沟河与青沙河在此交汇,冲积出双龙拥珠的地理奇观。从高空俯瞰,村落宛如一只腾空欲飞的大凤凰。
段村不仅拥有绝佳的地理风貌,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段村的商宅古院落遍布堡中,根祖文化引人深思,庙宇与学校的巧妙结合令人大开眼界。段村荣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的称号。
中国传统村落——段村
村名溯源
段村,作为山西省平遥县四大古集镇之一,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每一页都书写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故事,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段村的故事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那时,这片土地上便已留下了古人的生活遗迹。据村民介绍,该村境内仰韶文化的遗址星罗棋布,仅村中心方圆2千米的范围内,就多达4处。尽管岁月更迭,仍让人不禁遥想当年篝火摇曳、炊烟袅袅的原始生活场景。
约在帝尧时期,段村远古人类开始告别穴居生活,在平地上搭建房屋,村落的雏形逐渐显现。时光流转至战国初期,村外官沟河河畔已然热闹非凡,被拓展为骡马交易市场。这里曾马蹄声声,商贾云集,成为后来丝绸之路商道文明的重要源头,其影响绵延至今。遥想当年,老子出函谷关,或许也曾在此停留,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据段家祠堂碑文记载,战国初年,魏国名士段干木的后裔于汉代在此繁衍生息。家族日益壮大,遂将此地命名为段村,意为段氏家族的村落。明代《平遥县志》中记载:“段村骡马市,商贾云集,昼夜喧阗”,寥寥数语,生动地勾勒出当年商道文明繁荣昌盛的景象,透过文字,仿佛后人也可以置身于那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热闹集市之中。民间更有“先有段家村,后有平遥城”之说,足见段村历史之悠久、地位之重要。
段氏宗庙
宗祠双璧
段村主要有两大姓氏——段姓和张姓,与段氏宗庙遥相呼应的是张氏宗祠,这两大祠堂交相辉映,共同奠定了如今段村的人文历史风貌。
段氏宗庙位于幸沟街北段,西依凤凰堡而建,东面隔幸沟街与东店铺大宅相望,且与和熏堡相距不远,整体建筑群落自成一体。段氏宗庙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明洪武三年(1370),占地面积广阔,是极为罕见的家族祠堂。如今,它依然保持着“三进两院”的规制,整体坐北朝南。大门为新修复的拱圈式,外有穿廊。两柱联:“袖里乾坤开创丝绸之路,根祖文明滋养天下人心”,门额上书:“段氏宗庙”。
段氏宗庙内,有老子宫、段干木殿、段氏支股祠堂等建筑。老子宫以展示老子文化为主,而段干木殿则重点展示战国时期商道文明,殿内珍藏着全国文化瑰宝唐垂拱元年(685)段雍、段感父子的墓志碑两块,以及清同治三年(1864)县太爷断案记事碑,这些文物极具研究价值。段雍、段感墓志碑明确记载了“段村”之名,印证了其作为聚落的历史已逾1 300年。此外,墓志碑还记录了段氏家族的迁徙轨迹,不仅展现了其“袖裹乾坤”的商道智慧,更让人深深震撼于他们对丝绸之路的卓越贡献。
走进段干木殿,便不得不提及段干木这位以“不事诸侯”著称的魏国贤士。他师从孔子再传弟子卜子夏,与田子方、翟璜并称“河东三贤”。他原以贩马为业,后弃商游学,最终成为魏文侯的老师。魏文侯曾月夜登门拜请,段干木越墙回避,但文侯却愈加敬重,最终感动贤士出山辅政。这段“干木富义”的佳话被载入《史记》,成为后世敬贤的典范,其事迹对后人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段氏家族以家风严谨、家训严明著称,其深远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段氏族规包括崇孝悌、务勤俭、睦邻里、慎交友等诸多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据《段姓史话》记载,对不孝不悌者“极力劝惩”,对奢靡浪费者“务使相习于勤俭”。这种软硬兼施的治族方式,造就了段氏家族中众多的商贾名士,如段恒茂、段可祥、段谦益等
距段氏宗庙200米处,沿着幸沟街往南,在十字路口向左转入文景东街,便可看到张氏宗祠。这座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风格庄重典雅。宗祠内留有清光绪帝老师祁子禾所撰写的对联,文采斐然,寓意深远。张氏宗祠以“追远”两字为堂号,此字为当时张氏族中举人、刑部员外郎张桂林亲笔所题,表达了张氏家族对祖先的缅怀和追思之情。
张氏宗祠
张氏一族历代人才辈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有舍弃金银以退贼人、保卫凤凰堡的义士张三乐;有清乾隆年间出任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知县、被誉为“廉吏”的张文显;还有商业领域纵横捭阖的“新泰厚”总号经理张凌云……
张氏子孙中,亦不乏积极投身爱国事业的杰出之士。平遥县第一个党支部的成员张森林,便是段村张氏一脉的优秀代表;沁源县霍登村为纪念英勇牺牲的烈士而更名为“法中村”,这位烈士正是张法中,他以热血与生命为代价,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守护了民族的独立;更有山西省唯一一位以个人名字命名抗日军队名称的爱国抗日军人——张耀国,他所率领的“耀国抗日游击独立连”在抗日战场上纵横驰骋、英勇杀敌,为抗战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段村,这座千年古村,拥有宗祠双璧,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遗风可追,段、张两大家族的家风文化,实为当代人学习的典范。
古堡星罗
随着时间的推移,段村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六堡四街格局。这六座古堡,分别是泰和堡、兴盛堡、和薰堡、永庆堡、凤凰堡、咸宁堡;四条街道,则是文景东街、文景西街、普恩寺街、幸沟街。令人称奇的是,六堡四街巧妙组合,竟构成了一个“卍”字,与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
值得一提的是,段村街道的命名,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美好期许。据说,因汉文帝早年曾在平遥担任代王,汉景帝亦诞生于平遥,为铭记这段历史,东大街、西大街便更名为文景东街、文景西街。“文景”二字,既是对两位帝王的尊崇,也寄托着段村百姓对村落繁荣昌盛、文化昌盛的殷切期望。
段村的六座古堡形态各异、相映成趣:龙形的永庆堡、凤形的凤凰堡、龟形的兴盛堡、麟形的和薰堡、鼋形的咸宁堡、朱雀形的泰和堡,整座村落宛若一只振翅欲飞的大凤凰,势欲腾空而起,翱翔于九天之上。
六座古堡不仅形状独特,其布局更是极为考究。永庆堡位于村东南,约建于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堡之格局呈卧龙状。因为东方对应青龙,龙寓意喜庆,故取名“永庆堡”,象征着吉庆永固。
“段村和熏堡”标志牌
凤凰堡雄踞西侧,以“凤凰展翅”之姿傲然挺立,其“丰”字形街巷暗合八卦方位。站在凤凰堡北门城墙上,整个古堡风貌尽收眼底。走进堡内,“丰”字形街巷将空间巧妙地划分为九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立的水井与粮仓,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位于东北隅的张氏宅院中,一座明代建造的“藏兵洞”保存完好。这个深达10米的地下空间,宛如一个神秘的迷宫,通过暗道与城墙相连,既能储存物资,又可隐蔽兵力,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军事智慧和防御意识。更为巧妙的是,洞顶的通气孔设计成铜钱形状,既保证了空气的流通,又暗含“财源广进”的美好寓意,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匠心独运。
泰和堡依朱雀方位布局,坐落于村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整体呈“曰”字形布局,东门的魁星楼与西门的文昌阁遥相呼应;咸宁堡依玄武方位位于村北,堡内街道宽敞,呈“主”字形构架。和薰堡镇守中央,尽显威严庄重,象征着祥瑞;兴盛堡位于村南的土垣上。
段村建筑集动物图腾与军事防御为一体的设计,可以满足居住与防御的双重需求,是当之无愧的研究我国古代聚落形态的活态标本。
活用庙宇
在段村,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姚家有99头骡,段村有99座庙”,虽略显夸张,却生动地描绘出段村庙宇数量之多、香火之盛的景象。如今,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仍有众多庙宇保存至今,如财神庙、玉皇阁、娘娘庙、河西庙、普恩寺、关帝庙、五道庙等,它们各具特色,记录着段村人民千百年来的信俗文化痕迹。
段村的财神庙与其他地方不同,它不仅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更因其独特的红色文化历史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座财神庙是山西省内唯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地方抗日武装——“耀国抗日游击独立连”的创建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热血儿女从这里出发,奔赴抗日战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段村河底庙
在段村的众多庙宇中,还有一座尤为值得提及的庙宇——河底庙。它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遗留的结构,是一个坐西朝东的古建筑群。2011年,河底庙被评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底庙依地势而建,分为三层高台,错落有致,气势恢宏。沿着中轴线缓缓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山门,为庙宇构筑了坚固的堡垒。穿过山门,便是庄严肃穆的正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采用了五架梁前出廊式梁架结构,显得古朴而大气。单檐硬山顶上覆盖着布灰筒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古朴的光芒。前檐施五踩斗栱七攒,龙首雕饰的斗拱出挑八昂,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清代建筑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无穷智慧,让人不禁为古人的创造力所折服。两侧的配殿与钟鼓楼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好的建筑画卷。
后期,河底庙迎来了它的重大转折。为了兴建学校、发展教育,人们拆庙建校,将河底庙改建为学堂。从此,琅琅的读书声取代了曾经的诵经声,也为段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学校已经不复存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平遥县段村河底庙民俗文化展览馆即将择期揭牌。这无疑是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它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河底庙历史文化和段村民俗风情的窗口,让更多的人可以感受这座古老庙宇所蕴含的文化魅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河底庙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续写其辉煌的历史篇章。
从仰韶文化到段氏宗庙、张氏宅院的根祖文化,从整饬精美的古堡建筑文化到独具特色的庙宇文化,段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深深烙印着历史的印记,这座千年古堡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沧桑巨变。如今,段村正以其独有的方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文化篇章。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