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古韵新生 村兴景明——记山西省平遥县东泉镇水磨头村

时间:2025-10-16 10:26:19来源:本刊编辑部 文字:王嘉美 □李佳睿

  水磨头村,位于山西省平遥县东泉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城郊位置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正悄然展开一场以“流量”撬动乡村经济的生动实践。这个昔日的商道驿站,如今借助古村保护与修缮工程,重现了明清时期的古韵风貌,不仅守住了文化根基,更成功打通了将历史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动脉”,为村庄引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水磨头村,正从沉睡的古村落,蝶变为乡村振兴典范。

古村焕新颜

  水磨头村距离闻名遐迩的平遥古城仅2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是典型的城郊村落。在古代,水磨头村便是重要的交通商道,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繁华景象可见一斑。如今,平孟公路沿着村庄蜿蜒而过,不仅连接了周边地区,更深入太行山脉腹地。公路的修建与使用,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与物资运输,更为水磨头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古村的历史价值逐步转化为经济价值。这条公路,仿佛已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见证着水磨头村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与进步。

  近年来,水磨头村怀着对古村落文化的深厚敬畏与传承之心,积极开展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缮工程。在过去几年中,村里累计投入的资金高达1 200万元,精心修缮了包括传统街巷院落在内的多处历史建筑,以及古戏台、寺庙等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总计20余处。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修缮工作,古村部分区域的格局和街巷得以复原,恢复了明清时期的古朴风貌。这不仅为发展乡村旅游、激活“流量经济”筑牢了基础,更为村民们和游客们提供了一个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文化空间。


水磨头村牌楼

  漫步村中,石板街穿村而过,街道两旁错落有致的古民居,展现出青砖灰瓦的古朴典雅。古民居墙体厚实,地基皆由石头垒砌,屋顶采用传统坡屋顶形式,檐角微翘,尽显轻盈灵动之美。民居墙壁上古老的壁画和雕刻,仿佛在诉说着往昔故事,让游客们沉浸在悠久的历史氛围之中。

  村里还留存着供销社旧址,以及古商道上曾繁华一时的骡马店——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遗迹。“马蹄击鼓,水磨乡愁”,在以车马骡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骡马店这类场所曾是社会运转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不仅是村落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更是那段悠长岁月的生动注脚。游客漫步其间,恍惚间似穿越时空,能触摸到古时商贾云集、骡马嘶鸣的喧嚣,不禁对这片土地承载的厚重历史与丰饶文化底蕴生出无限遐想。

  随着古村风貌的逐步恢复与完善,水磨头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荣获“晋中市衔接示范样板村”“市级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村”“晋中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更为可喜的是,古村焕发的魅力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乡村经济活力也因此得到显著提升。

艺术赋新能

  凭借着丰富的古宅遗存和深厚的民俗文化资源,水磨头村已成为众多写生爱好者心中的理想用地。

  每逢暑假以及其他各类假期,水磨头村总是热闹非凡,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他们背着画板,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来到这个小村庄。这些年轻的写生爱好者,有的选择坐在宽敞的道路旁,有的则偏爱蹲在浓密的绿荫之下,还有的站在广袤的田间地头,他们全神贯注地挥动画笔,细致入微地描绘和记录着村庄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将水磨头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定格在他们的画布之上,留下一幅幅生动而美好的画卷。这些师生的到来,拉动了村里餐饮、住宿、画材供应等需求,为村民们提供了商机,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水磨头村古民居

  为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写生经济”,2023年,水磨头村积极动员并号召乡贤们共同筹措资金,最终成功筹集了400余万元。利用这笔资金,村里正式启动了名为“超山苑”的红色生态民宿研学社项目。该项目包括新建一栋设施齐全的宿舍楼和一栋功能完备的食堂楼,同时对现有的教学楼进行全面改造升级。经过精心规划和建设,项目完成后共拥有50间高标准配置的宿舍,能够同时容纳和接待200名来访的师生。

  水磨头村的大街小巷,遍布着各具特色的壁画。村中墙壁上,既有清雅的水墨山水,也有韵味独特的历史故事墙绘,每一幅皆栩栩如生,鲜活地呈现着村庄的悠久历史与时代变迁。学生们时常驻足画前,这不仅激发了他们的艺术创作灵感,更深化了他们对乡村文化的体悟。在这里,多彩的壁画与古朴的老砖墙、石板街道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立体的艺术长卷。

  师生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到舒适的住宿和用餐环境,还能通过“游学+绘画”的独特方式,深入体验和领略古村落的独特魅力。他们可以在炊烟袅袅的古村落中漫步,感受那份宁静与悠然;在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里探寻历史的痕迹,领略古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淳朴善良的民风中感受乡村的温暖与亲切。通过这种全方位的体验,师生们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得到灵感的滋养,更在心灵深处得到了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同时,这种稳定的客流,也让村民们的收入有了持续保障,不少村民从传统农业转向旅游服务,职业结构的转变显著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水平。


水磨头村古朴砖墙上的水墨墙画

  如今,水磨头村村“两委”为了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写生经济”的深层潜力,正全力完善和提升村里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他们不仅注重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还着力优化软件服务,力求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此外,村“两委”还积极策划和打造更多富有特色、充满吸引力的研学项目,旨在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质。

  与此同时,水磨头村村“两委”还高度重视与各大艺术院校和知名写生基地的深度合作与交流。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艺术人才,进一步提升水磨头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学生和艺术家前来水磨头村体验、创作和学习,让“艺术流量”持续转化为村民的“收入流量”,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水磨头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实现“加速跑”,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产业谱新篇

  水磨头村拥有2 700余亩(约1.8平方千米)耕地,这些耕地大多分布在丘陵和坡地之上,受地形和土壤条件的限制,传统作物的亩产量一直不高,导致农业发展陷入瓶颈,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短板。

  2019年,水磨头村村“两委”经过深入调研、实地考察,并结合农业专家的实地勘察和土壤成分检测,发现当地气候与土壤特性不仅适合柴胡、酸枣等中药材生长,而且村内野生酸枣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然而,当时村民普遍以低价直接出售原材料,难以获得高收益。鉴于此,村“两委”决定转变思路,打破发展困境,将农业经济的增长点锁定在特色农业上,最终确定以酸枣种植为核心产业。

  确定种植酸枣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基于对当地自然条件的精准考量。水磨头村多丘陵地貌,土壤以沙质为主且保水性较差。然而,酸枣根系发达、耐旱性强,能在贫瘠坡地正常生长,其生长周期与当地温带季风气候高度契合,无需额外配备复杂的灌溉设施,完全适应村庄现有农业条件。


水磨头村中药材加工车间

  除了适应自然环境,酸枣在经济领域的潜力同样不容小觑。从经济价值的角度来看,酸枣的营养成分极具优势,果实富含维生素C、氨基酸及黄酮类物质,是制作天然健康食品的优质原料。近年来,随着功能性食品市场的迅速崛起,酸枣深加工产品如酸枣汁、酸枣糕等需求逐年递增,市场溢价空间显著扩大。此外,其干燥成熟的种子“酸枣仁”被《中国药典》收录为传统中药材,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在中医药市场中长期供不应求。

  为扭转酸枣仁等中药材仅以原料形式低价流通的局面,水磨头村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最终决定与晋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展开紧密合作,共同投资建设了一座现代化的加工车间。车间建成后,村里组织村民们对采集的柴胡、酸枣仁等先进行细致的分拣、科学的晾晒和初步加工处理,然后再进行销售。以前,村民们采摘的酸枣只能以每公斤1.5元的低价出售,而经过加工处理后的酸枣仁,市场价格能卖到每公斤10多块钱,中药材价值显著提升,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每年初秋,水磨头村的酸枣林便会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枝头上挂满了红彤彤的酸枣,映衬着丰收的喜悦。村民们走入枣林,忙碌地采摘着饱满成熟的果实。田间地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筐枣子能卖八十块,收益很不错!”话语间,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水磨头村石板街

  如今,水磨头村的酸枣种植模式不仅有效降低了种植风险,更通过原材料加工环节延伸了产业链。该村已形成集野生采摘、订单种植、统一加工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体系,仅酸枣采摘和加工一项,每年就为全村带来超过百万元的增收。同时,加工车间的设立促进了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无论是老人还是妇女都能参与其中,村民不仅可以通过出租土地获租金,还能在产业链中务工领薪金,更有不少人还经专业培训,成功转型为“产业工人”,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促进集体经济增收的理想途径。

  从古村旅游和写生经济带来的“人气财气”,到酸枣、柴胡等特色中药材产业链的延伸增值,水磨头村成功探索出一条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兴村富民之路。昔日低效的坡地,如今结出了“金果仁”;闲置的古宅院,化身为艺术的殿堂和创收的民宿;村民的身份也从传统耕作者,拓展为文旅服务者和产业工人,收入渠道显著拓宽。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产业链条的持续深化,水磨头村正将“生态流量”高效转化为充实村民“钱袋子”的财富。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振兴画卷,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加速绘就,为城郊型乡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冯莉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