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归乡创业就业良策
高校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有助于为乡村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助于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还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针对性。当前,高校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面临相关教育教学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存在脱节、校企地等各方资源整合协同机制不完善、针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激励引导力度不足等困境。因此,高校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适配度;搭建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构建多方协同育人体系;完善激励政策强化思想引领,激发学生返乡内生动力,推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进程。
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速重构人力资本配置的新发展阶段,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与价值传递的枢纽平台,正面临破解人才“离乡潮”与“返乡难”困境的重要命题。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县域经济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偏好间的矛盾持续扩大——城市人才市场呈现结构性过剩,乡村产业升级却因技术管理人才匮乏陷入动能衰减。这种双向失配背后,既暴露出高校育人模式与区域发展需求的时空错位,亦折射出职业价值引导体系与在地化创业生态的协同缺位。本文试图突破传统就业指导的线性思维框架,从认知重塑、能力建构、生态培育三个维度切入,探索高等教育赋能人才返乡的动态适配机制,从而为破解“城市内卷”与“乡村空转”并存的困局提供新的解题视角。
高校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
为乡村发展注入高素质人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高校推动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本质上是在以知识流动重塑乡村的人才生态。当前,乡村地区面临的人才断层已形成系统性挑战:传统务农群体老龄化加剧、青壮年外流导致产业升级失速、基层治理现代化受阻。在此背景下,高校引导大学生返乡,有助于搭建起现代知识体系与乡土社会的连接桥梁。这些具备专业素养的返乡人才,既能运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农田管理系统,也能通过短视频平台重塑农产品营销生态;既能将现代管理理念植入村级治理,又能以文创思维激活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这种知识迁移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能形成“技术示范-本土培育-协同创新”的链式反应,尤其当返乡群体通过创业工坊、技能培训等方式带动在地人才成长时,乡村振兴便获得了既能“输血”更能“造血”的可持续发展动能。更重要的是,这种人才流动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可将高等教育资源真正转化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战略支点。
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促进其实现自身价值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大量涌入一、二线城市,由于信息不通畅、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存在认知偏差等因素,乡村并非为就业创业的首选。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实际上是对职业价值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可为大学生开辟一条与城市不同的差异化发展道路,让他们的个人潜能得以充分释放。与城市高度饱和的就业市场相比,乡村地区在政策支持、土地资源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大学生借助返乡创业的政策红利,可积极探索家庭农场、乡村文化旅游、非遗技艺传承等新兴领域,在竞争较小的环境中迅速找到开展事业的切入点;在基层就业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参与到乡村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项目中,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改善民生福祉的实际工作中,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成就感的同步提升。这种职业发展路径的转变,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城市中心主义”就业观念,还凭借乡村“下沉市场”的广阔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试错和容错机会,使他们在解决乡村实际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从“被动适应就业环境”到“主动创造发展机会”的身份转变,最终在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针对性
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场域,其社会服务功能需突破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传统范畴,以人才供给模式创新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而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可使高校摆脱“象牙塔”教育惯性,从乡村振兴实际场景出发重构人才培养标准:既要深入调研乡村产业转型中的技能需求,如现代农业智能化管理、乡村文旅IP运营、基层治理数据化工具应用等,并据此调整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模块,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乡土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又要借助返乡就业创业的实践反馈,动态捕捉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新命题,如数字鸿沟、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冲突等,推动科研方向和教学内容迭代更新。这种“需求—供给—反馈”的闭环机制,不仅推动了高校与地方社会的共生共荣,还在产教融合进程中重塑了高等教育价值定位,使其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为地方育才、为产业赋能、为战略服务”的立体化功能体系,最终达成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高校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困境
当前,高校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还面临相关教育教学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存在脱节、校企地等各方资源整合协同机制不完善、针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激励引导力度不足等困境,高校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相关教育教学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存在脱节
高校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与乡村振兴所要求的复合型能力架构未能实现有效对接,教育供给和乡村实际场景的适配问题变得愈发突出。在课程设置上,内容大多偏向理论化且以城市发展为导向,如涉农学科、乡村治理以及乡土文化这类与乡村紧密相关的课程占比不高,使得学生对于乡村的产业运行规律、社会结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较为浅显,难以积累起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的知识框架。在实践教学方面,当下高校多数实习实训活动主要在城市企业或者实验室开展,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乡村的产业链以及基层治理的实际案例,导致他们在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资源整合、风险应对等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在师资方面,很多教师缺乏乡村实践经验,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而对乡村特有的熟人社会关系、非标资源转化模式以及政策依赖特性等缺乏深入分析和解读能力。这种教育与乡村实际需求的脱节,直接造成大学生返乡后出现适应困难,其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实际力量,甚至可能因为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增加人才二次流失的风险。
校企地等各方协同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企业、地方政府与乡村主体间的协同网络尚未构建起系统化运作模式,资源流动存在壁垒,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生态的良性发展。信息共享机制处于碎片化状态,高校难以及时获取地方产业规划、企业用人需求、乡村项目库等动态数据。在资源联动方面,地方政府与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人才储备情况缺乏清晰认知,也导致供需两端长期无法高效匹配。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校企合作大多局限于短期培训或单项技术转让,在共建实训基地、联合研发、风险共担等方面深度协作不足。社会力量参与明显不足,行业协会、乡贤组织、公益机构等未被有效纳入协同体系,乡村地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未能转化为支持大学生返乡的社群网络与指导资源。这种机制层面的梗阻,使返乡创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难以形成集成效应,学生在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常常不得不独自面对各种困难。
针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激励引导力度不足
现有政策工具与价值倡导未能构建起可抵消城市“虹吸效应”的激励场域,致使大学生返乡的内生动力和社会认同弱化。在物质激励方面,地方政府提供的创业补贴、住房保障、职称评定等政策,存在覆盖范围窄、兑现流程长、区域差异大等问题,与城市就业的薪资待遇、社会保障相比缺乏竞争力;金融服务体系对轻资产、长周期的乡村创业项目风险容忍度低,信贷门槛高、融资渠道单一等状况长期存在。在精神激励方面,高校就业指导中“留城优于返乡”的隐性价值导向尚未根本转变,对返乡典型案例的传播多停留在符号化宣传,缺乏对职业成长路径、社会价值实现的深度讲述。在制度激励方面,跨区域的户籍、档案、社保衔接机制不通畅,返乡创业失败者的再就业保障与退出通道缺失,加重了学生的风险担忧。这种系统性的激励引导力度不足,使返乡选择一直处于大学生职业决策链的末端,难以形成可持续的人才回流趋势。
高校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
针对上述困境,高校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适配度,搭建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构建多方协同育人体系,同时完善激励政策强化思想引领,激发学生返乡内生动力,积极推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进程。
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适配度
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依据乡村人才需求构建“需求牵引—能力映射—课程迭代”的动态教育体系,在学科交叉融合上打破传统专业壁垒,设立乡村振兴微专业或辅修模块,整合涉农技术、乡村治理、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课程集群,如在农学专业嵌入“乡村产业链设计与运营”课程让学生掌握全链条知识;在人文社科领域开设“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与治理创新”专题引导学生理解非显性规则对政策落地的影响。在实践教学方面,构建“三级进阶”模式,基础层依托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发乡村创业风险评估、数字化工具应用等模拟系统,进阶层与县域政府共建“乡村振兴研习营”组织学生参与乡村人口结构调研、闲置资源盘活方案设计等课题,高阶层推行“一村一策”实战项目选拔学生团队入驻定点乡村,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特色产业孵化、公共空间改造等任务并纳入学分考核体系。在师资能力重塑层面,实施“双轨制”教师发展计划,一方面,选派青年教师赴乡村挂职担任科技特派员或产业顾问参与乡村规划实践,另一方面,建立“乡土专家库”聘请非遗传承人、返乡企业家、合作社理事长担任实践导师通过工作坊、联合授课传递地方性知识。同时,建立“乡村适配能力认证系统”,将学生对乡村政策解读、资源整合、风险应对等能力纳入毕业考核指标形成闭环评价机制。
搭建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构建多方协同育人体系
高校应构建“资源中枢—服务网络—生态共同体”三维协同架构以促进资源共享与多方协同育人。在信息集成上,开发区域性乡村振兴数字平台,将人社部门就业数据库、农业部门产业地图、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及乡村合作社项目需求整合,借助AI算法实现岗位、技能、政策的智能匹配;设立“乡村创客服务联盟”,联动市场监管、税务、法律等机构打造“云上服务站”,在线办理营业执照申领、商标注册、合同审核等高频事项。资源联动层面,与头部企业共建“乡村产业创新中心”,针对智慧农业、低碳建筑、非遗IP开发等领域设立联合实验室,推动科研成果向县域经济转化,如联合电商平台开设由学生团队负责选品、运营与传播的“高校助农直播间”,与文旅集团合作开发提供低成本创业空间与流量扶持的“大学生乡村创客街区”。利益联结方面,高校可推动成立“高校乡村振兴共同体”,共享实践基地、师资案例和研究成果,组建跨校团队开展县域品牌全域策划、传统村落连片保护等复杂项目攻关。社会力量参与方面,构建社群网络,高校可发起“新乡贤育成计划”,选拔有返乡意愿的学生加入地方商会、行业协会,参与乡村招商洽谈和项目路演;建立“返乡校友互助圈”,通过定期沙龙、资源对接会等促进经验传递与业务合作。
完善激励政策强化思想引领,激发学生返乡内生动力
高校应构建集政策激励、思想引导、制度保障于一体的复合型体系以激发学生返乡内生动力。在物质激励上,高校应提供多维度支持:设立专项奖学金,对参与涉农学习和乡村实践的学生给予学分置换与学费减免;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创业扶持政策,允许学生以创业计划书替代资产抵押,并引入风险补偿基金;推动县域政府提供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等生活保障。思想引导层面,高校可在思政课程中增设相关模块,利用沉浸式戏剧、乡村主题辩论赛等形式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开展“村官”校友访谈,制作口述史纪录片,展示返乡者职业发展路径;借助元宇宙技术搭建虚拟乡村场景,让学生模拟处理基层治理问题。制度保障上,高校可建立“试错—容错—纠错”机制,设立创业缓冲池,为项目中止者提供二次技能培训和岗位对接,消除大学生返乡发展的后顾之忧。
高等教育赋能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是破解城乡知识流动壁垒的一种创造性实践。在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中,高校正从单向度输送转向共生型培育——通过重构产教融合的育人场景,激活校地协同的创新势能,使人才培养既具备现代知识体系的纵深度,又葆有反哺乡土的在地性智慧。这种教育范式的迭代,不仅需要构建“课堂—田野—产业链”的动态耦合机制,还需重塑青年对乡村的价值认知,引导其将基层实践转化为职业发展的战略空间,让知识根系深植乡村这片沃土。当乡村振兴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高等教育必须突破传统范式,构建具有地域适配性的弹性教育生态,使返乡创业不再是职业选择的“替代方案”,而是能成为知识价值转化的“黄金通道”,最终形成人才振兴与乡村发展的递进式上升结构。
终审:魏文源
监审:董卫娟
编校:罗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