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遗珠 匠心筑梦——记山西省介休市张兰镇下李侯村
在山西省介休市的东南部,张兰镇下李侯村如一颗被岁月精心雕琢的明珠,镶嵌在黄土高原与晋中盆地的丘陵地带。这座古村落距离介休城东北约20千米、距张兰古镇约4.8千米。村庄东、南、西三面环沟,北面俯冲平川,土厚无石,南沟木莲河为季节性河流,全村耕地面积3 100余亩(约2.07平方千米),现有户籍人口1 000余人,是一个规模中等却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下李侯村因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下李侯村村口牌楼
从岭后古村到李陵印记
下李侯村的名字变迁,镌刻着地理特征与历史传说的双重烙印。村子原名下岭后村,因坐落于山区与丘陵的交界处,且与村落东偏南的上岭后村遥相对望而得名。后因西汉李陵将军葬于村南,乡民为纪念这位传奇将领,将村名改为下李侯。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清代多版《介休县志》中都沿用此说,为这段传说增添了几分可信度。而这段与历史人物相关的记忆,也为古村增添了几分悲壮与厚重。
关于建村年代,可追溯至宋代。虽无确凿文字佐证,但从现存的建筑遗迹与史料记载推断,村落的雏形确在宋代形成,当时仅是几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落。而村落的完整成形,集中在元、明、清三代,尤其在清代迎来鼎盛。
村里一位张姓名人官至大学士(正四品),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奏请朝廷重修三官庙,族人募资助力,留下“官民共守文脉”的佳话。张姓家族在村中绵延数百年,如今村内张姓村民仍占人口多数,族谱与古碑共同见证着“耕读传家、忠义立村”的祖训。
据清代《介休县志》记载,下李侯村为“东分102村之一”,可见其在当时的区域地位。民国时期属第四区(区公所位于张兰镇),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归属张兰镇、上梁公社、上梁乡,2000年撤乡并镇后划归张兰镇管辖,行政区划的变迁始终未能改变其文化基因。
村南的李陵墓,是村落历史的重要见证。清乾隆《介休县志》载:“李陵墓在县东四十里下岭后村,陵卒塞外,单于递送陵尸于长安,至此马不行,遂葬焉。”陵墓位于村南沟边的立堑崖壁上,原墓碑已遗失。1982年6月19日,介休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纪念,让这段跨越千年的历史传说有了具体的承载。
下李侯村的李陵墓
青砖灰瓦间的匠心智慧
下李侯村的选址与布局,尽显古人的生存智慧。村落坐落在三面临沟、一面俯川的土垣之上,整体坐北偏西、向南偏东,形近方城。东、南、西三面的沟壑自然构成了防御屏障,也形成了高效的排水、防洪系统——自建村以来,这里从未遭遇过水患。沟底的河流则为村民提供了生产生活用水,实现了“天工”与“人为”的完美结合。
村落四周曾有正方形的土城墙护围,设五门,东门、小东门、西门、小西门、北门。北门之外,是向北逐级而下的梯田地,既保障了粮食生产,又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这种布局与北方许多古村落“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理念一脉相承,却又因独特的沟壑地貌更显防御性。
村内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四条主街(东西大街、南街、东街、北街)与北巷等小巷构成“井”字形脉络。中心区域的“天地社”是村落的灵魂所在——这里设有天地堂、戏台与广场,既是村民祭祀天地、议事集会的公共空间,也是春闹社火、夏闲纳凉的生活场所。“天地社”的存在,折射出村民“以社稷为重,以民生为要”的集体意识,如今虽已从“民间结社组织”演变为单纯的空间概念,但其承载的文化记忆从未褪色。
古村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现存七庙一墓,包括李陵庙、三官庙、关帝庙、财神庙、真武庙、千佛寺、观音堂以及李陵墓。此外,现存古碑五通,保存完好,对研究该村的文化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村西北的三官庙、关帝庙及财神庙建筑群,占地2 800平方米,三座庙宇坐北向南一字排开,均为二进院落。三官庙居中,正殿为二层“窑套梁”建筑——下层是三孔带前廊的砖券窑洞;上层为歇山顶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为三孔砖券窑洞,带插廊。这种“上殿下窑”的结构,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建筑形式,充分适应了地形,又满足了祭祀功能。
关帝庙居东,正殿为面阔五间的砖券五梁窑洞,带木结构前廊,内供关羽塑像,彰显着村民对“忠义仁勇”的推崇;财神庙居西,同样为五间砖券窑洞,西间窑顶建有文昌阁,将“财富”与“文运”的祈愿巧妙融合。三庙虽创建年代不详,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的重修碑记,印证了其至少在明代便已存在。
村南街正南端的观音阁,坐南向北,一进院落布局。踏入山门内,东西两廊为面阔两间的椽插廊与钟鼓亭,墙上绘有十六罗汉壁画;正殿面阔三间;三面墙壁有山水、虫草、鸟兽彩画,虽历经岁月侵蚀,仍能窥见当年的精工细作。2013年,村“两委”组织全面修缮,让这座古建筑重焕光彩。
观音阁西南侧5米处,是千佛寺,因地势较低,需拾级而下。寺庙坐南朝北,创建年代失考,现存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重修碑记。现存正殿三间与东配殿,虽规模不大,但古朴的砖券结构与残存的佛像基座,诉说着昔日的盛景。村外东南百米处的李陵庙,与南面隔沟千米的李陵墓遥遥相对,构成“庙墓相望”的祭祀格局。据清嘉庆版县志记载,庙宇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为乡民因陵而建。庙宇为一进院落,正殿是面阔三间的无梁砖券窑洞,上覆硬山顶瓦顶,墙壁与穹顶绘有五龙祥云、人物故事彩画。2013年的修缮工程,不仅修复了建筑结构,更重现了彩画的绚丽,让这位汉代名将的故事得以延续。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该村对所有古庙进行了修缮。如今,这些古建筑群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
下李侯村的文昌帝君殿
黄河灯影里的千年祈愿
下李侯村的文化魅力,不仅藏于古建砖瓦之中,更活在村民世代相传的技艺与习俗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流动的血脉,让古村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该村保留了丰富的民间艺术传统,早年村内设有三个文化社团,三庆班负责干调秧歌演出,天顺社负责正月社火表演,以及天地社负责元宵节九曲黄河灯布展和祭祀活动。
其中,下李侯村的九曲黄河灯阵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如一颗不灭的火种,传承着古老的民俗智慧,凝聚着乡村的集体记忆。这项民俗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维系村民情感、增强社区认同的精神纽带,在乡村振兴的今天,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九曲黄河灯又称九曲黄河阵,据传它起源于殷商时期,是从《封神演义》中《三姑计摆黄河阵》中云霄、碧霄、琼霄三霄娘娘为了给兄长赵公明报仇,摆下黄河灯阵和姜子牙斗法演变而来的,后来逐渐成为民间祈福纳祥的民俗活动。下李侯村的九曲黄河灯阵,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现已入选介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村子都会举办这项活动,吸引周边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参与,成为当地春节期间最盛大的民俗盛典。
九曲黄河灯的架子采用杨木或钢架搭建,高度约半人,由4个“卍”字阵连接成正方形。每个“卍”字阵设有300多盏灯,总计近1 000盏,门灯4盏;4个曲阵中央设有1盏天灯,悬挂于高杆之上。阵内道路宽3尺(约1米),可容纳一至两人并行。4个曲阵均有固定路线,入阵后需依次经过四门斗、四边中间曲阵,最终抵达中心及天灯处,再转出灯阵,全程300米。
灯架上的灯碗木托固定在架子上,上放木底的福灯,有平安灯、发财灯、送子灯、前程灯、求婚灯、长寿灯、步步高升灯等十八灯,灯盏外罩各色纸罩,这些灯会在放灯时点燃。外道进出口处扎有宽2米、高4到5米的大型牌坊,张灯结彩,牌坊两侧张贴着喜庆对联,如“入灯场游迷宫一帆风顺,出灯场凯旋归万事如意”,牌坊上方悬挂横匾,题写“四季平安”或“庆元宵”等金色大字。
正月十四傍晚,随着钟声响起,九曲黄河灯阵正式“开灯”。千余盏灯同时点亮,在夜色中形成一条蜿蜒的光河,天灯灯杆上悬挂着长鞭,观灯高峰时点燃。村民们手持蜡烛从正门按顺序进入,沿着曲折的通道缓缓前行,行进过程中不得停顿或折返。参观人群扶老携幼、鱼贯而行,途中需经过九曲十八阵,共96处长短不一的拐弯,寓意“走过九曲十八弯,一年四季保平安”。灯火摇曳间,五光十色的灯阵蜿蜒曲折、连绵不断,颇为壮观。
几百年来,下李侯村人对举办九曲黄河灯会的社首制度代代相传,严格执行,直到现在还延续着古老的灯会操办流程及惩罚制度。下李侯村的天地社自清代乾隆年间起就负责管理这一活动,本村老人张志友保存的近300年历史的残册,记录着历年的承办者,对乾隆四十八年(1783)、嘉庆十五年(1810)、咸丰八年(1858)因“祭品不全受罚”等情况也有记载,可查至民国年间,该活动历史悠久、组织严密、制度完善、执行严格,在民间社团中极为罕见。
近年来,为了让这一古老民俗适应现代生活,下李侯村对九曲黄河灯阵进行了创新性传承。他们在保留传统阵法和仪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元素。用LED灯替代传统蜡烛,既安全又节能环保;在灯阵周边设置非遗展示区,展示剪纸、刺绣等当地手工艺品。这些创新不仅没有削弱传统的魅力,反而让九曲黄河灯阵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使这项非遗项目真正“活”了起来。
下李侯村的观音阁
古村新貌里的振兴路径
青石板路蜿蜒穿过明清古宅,红灯笼在古院的飞檐下摇曳,远处红薯田里的膜下滴灌正滋养着新苗——这座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古村,正用文化根脉串联起产业枝芽,走出一条“保护促发展、发展强保护”的振兴之路。
2019年入选传统村落名录后,当地并未将古村封存为“标本”,而是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启动系统性保护。太原理工大学的专家团队带着测绘仪进驻,明清古宅的木构件按古法修复,千年古树被建档挂牌、撑起钢架,7条传统街巷全部铺上条石,污水管网悄悄藏进地下。如今,关帝庙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青光,真武庙的壁画经数字化修复重现光彩,古村肌理在保护中愈发清晰。
产业融合发展,为古村注入持续动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让下李侯村孕育出别具风味的农特产品。走进下李侯村红薯种植基地,一垄垄红薯秧苗绿意葱茏。近年来,下李侯村引进了冰糖心哈密、紫糯、榴莲蜜薯等品种,亩产可达1 750千克,新品种口感软糯香甜,市场认可度颇高。
下李侯村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为红薯生长铺就了得天独厚的基石。在种植环节,村里积极引导农户科学种田,通过合理施肥与精心管护提升培育质量。连片式种植让田野成景,膜下滴灌技术更显科技力量,既节约水资源,又大幅提高种植效率。为拓宽销路、增强市场竞争力,下李侯村注册了“薯百年”商标,并订制了不同分量的精美包装盒。线上线下联动的销售模式,让下李侯村红薯的足迹遍布全国。这种品牌化、多样化的探索,既提升了红薯知名度,也为村民开辟了增收渠道。
当古街的青石板映出新的晨光,下李侯村的文化根脉正在时代土壤中不断延伸。那些被匠心守护的非遗技艺,终将化作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那些浸润着岁月温情的传统节庆,定会成为连接故土与远方的精神纽带。在文化兴盛的航道上,这座古村正以愈发昂扬的姿态,驶向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明天,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王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