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解文明密钥 听乡音激荡——记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小窑头村

时间:2025-09-10 18:27:10来源:本刊编辑部 文字:和羽楠

  小窑头村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这里四面青山环绕,地形地质条件优越,是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世外桃源。

  近年来,小窑头村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文脉资源,成功转型为非遗文旅小镇,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此焕发新生。村中还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如老君点煤、黑龙爷抢水等,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黄樵松起义接洽地旧址则闪烁着红色文化的光芒,正是这些珍贵的文脉资源,为小窑头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小窑头村党群服务中心

非遗文旅小镇——彰显乡村文旅活力

  漫步小窑头村非遗文旅小镇,这里被规划得井井有条,各式各样的非遗齐聚一堂,感受到文明的脉搏在有力地跳动。非遗传承人纷纷表示,小窑头村为非遗传承创造了一个温馨而又充满活力的空间。

  这里的非遗小院风格各异,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走入清式传统家具制作技艺展馆,一件件精美的家具在这里陈列,每一处榫卯、每一道雕花,都是匠人巧思的结晶,古人的精湛工艺与现代化的审美情趣相交融;古法手斫古琴技艺场馆,斫琴师手持工具,专注地在琴身上雕琢,每一刀都倾注着对古琴的倾心,悠扬的琴音穿越千年,依旧动人心魄;古埙传统制作技艺工作室,古老的音乐唤醒人们对古老文化的敬畏与向往;太原传统剪纸,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艺人手中翻飞,世间万象逐渐浮现出来;武氏绣法,一针一线,绣出了山西黄土高坡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底蕴,那细腻的针法、绚丽的色彩,让人陶醉其中;汉堂板笔书画技艺,以板为纸、以笔为墨,以豪迈与洒脱的姿态,将书法艺术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西华门舞狮,舞狮者们身着鲜艳的服饰,在锣鼓声中翻腾跳跃,狮子威武灵动,续写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华彩篇章。

  胡家大院点缀在非遗文旅小镇的一个角落。据村里老人讲,这座清代建筑曾是胡氏家族的老宅。胡氏家族靠粮行发家,后开设票号汇通天下,盛极一时。站在院外,细细端详胡家大院,大门简洁而不失雅致,这间大院虽不能与乔家、王家、渠家等晋商大院相媲美,但在这个宁静的小山沟中,依然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瑰宝。在小窑头村的努力下,胡家大院已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文旅资源,丰富了游客们的旅游体验,成为乡村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古色古香的乡村民居建筑

  此外,非遗文旅小镇还会定期举办非遗文化展览、传统技艺表演等活动。在展览中,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各种珍贵的非遗作品,与艺术家亲切交流,了解作品背后的渊源与深意;可以观看表演,欣赏舞狮、戏曲等传统艺术的现代化精彩演绎,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窑头村致力于为游客提供独一无二的非遗体验。在这里,游客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欣赏者,而是非遗传承的积极参与者。游客不仅可以欣赏非遗传承人的精彩作品、领略艺术的魅力,还可以与非遗技艺近距离接触,如进行剪纸作品创作、亲手制作一件清式传统家具模型,通过动手体验非遗技艺,感受非遗在指尖流转。

  每当夜幕降临,非遗文旅小镇灯火辉煌,五彩斑斓的灯光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互映衬,为游客带来一场文化的盛宴。人们穿梭在街巷中,品尝着当地的美食,欣赏着精彩的表演,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中,流连忘返。

民间故事——乡村文化的结晶

  小窑头村流传着许多如梦如幻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的真实性难以考证,但正是这些村民们口耳相传的故事,共同奠定了一代代小窑头村村民们的精神基调。同时,这些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小窑头村文旅发展的内涵。

  据村里老人讲,上古时期,晋阳大地尚是一片浩瀚水域,洪水肆虐,还有九条龙趁机兴风作浪,为祸人间。危难之际,英雄台殆乘舟北上,于系舟山巅运筹帷幄,治理洪水,力挽狂澜。他开凿灵石口,疏浚河道,终使晋阳湖水位下降,小窑头村在陆地露出一角。随后,台殆施展神力,将作乱的九条龙镇压于东山之下,此地因而得名“九龙头”。为纪念其功绩,世人尊台殆为汾水之神,永镇汾河,守护安宁,而“九龙头”之名,亦随之流传千古。

  小窑头村的来历还与一个“老君点煤”的典故密切相关。相传,在太行山脉深处,一天太上老君身骑青牛,于天地间悠然遨游。当时为盛夏时节,酷热难耐,太上老君与胯下青牛口渴难耐。恰在此时,他们俯瞰人间,只见此处九龙环绕,青山绿水恍若人间仙境,于是心中大喜,遂降落云头。适时,一位老妇倚门而立,太上老君上前款款施礼罢,诚恳地向老妇人讨水。老妇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太上老君内心颇为感动,他随即用手指了指脚下的那块土地,向老妇说道:“此处掘地三尺可得乌金,燃之可御寒取暖、烹煮食物。”言罢,飘然而去。

乡土气息浓郁的墙画

  老妇待老翁与儿子回家后,将此事如实告知。父子二人虽心存疑虑,但还是依言掘地三尺,地下果然现出乌金。历史上,小窑头村因为盛产煤炭开了不少煤窑,是远近闻名的产煤大村。为了感念太上老君的恩赐,每逢农历腊月十八太上老君生日,小窑头村村民皆闭矿停窑,以三牲香火供奉太上老君。随着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2005年开始,村里的煤矿开始关停,但这一民间习俗已成为小窑头村独特的文化符号。

  小窑头村的民间故事代代相传,是小窑头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小窑头村乡村文旅发展的重要元素。这些故事饱含村民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它们是村民们智慧的结晶,是小窑头村历史文化的记忆承载,持续发挥着文明传承功能。

黄樵松起义接洽地旧址——乡村红色文化名片

  小窑头村红色底蕴深厚,在过去,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高擎起红色文化的旗帜,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黄樵松起义接洽地旧址便是那一段历史的庄严见证,如今正引领着小窑头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踏入小窑头村,沿着村落小径行走,便能寻得黄樵松起义接洽地旧址——位于原胡家大院的长工院。这座院落静静伫立,透露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稳与厚重。看似是一间不起眼的院落,实则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在岁月长河中树立起一座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黄樵松,是一位伟大的革命烈士、英勇的抗日名将,将毕生热血都献给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最终为解放太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斫音琴社

  村民们对黄樵松的故事耳熟能详。在村民深情的讲述下,我们一同回到了那个山河破碎、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的年代。黄樵松心怀天下苍生,坚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起义之路。他深知,这一抉择不仅关乎个人生死,更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

  如今,当我们看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仿佛也回到了那个救亡图存的峥嵘岁月。斑驳的墙壁、陈旧的砖瓦,都是那段激情岁月的记录者。站在旧址前,闭上眼睛,历史的沉钟阵阵回响,聆听着起义志士们坚定的脚步声、激昂的讨论声,对自由、和平的呐喊声,这些声音穿越时空隧道,依旧满怀豪情与热血,撞击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提醒着我们时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小窑头村非遗文旅小镇的宣传栏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梳理小窑头村的红色资源,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黄樵松起义接洽地旧址的修缮与保护。从屋顶的瓦片到地面的石板,从墙壁的裂缝到门窗的雕花,细节里藏着的是对历史的敬畏、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缅怀、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当地还通过举办展览、讲解等方式,让黄樵松起义的故事得以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展览中,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鲜活的文物都无比珍贵,在讲解员们声情并茂地讲述下,人们好似瞬间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黄樵松起义纪念馆

  当阳光洒在旧址的砖瓦上,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那是一幅充满血与火、爱与恨的壮丽画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当地对黄樵松起义革命旧址进行了全方位修缮和维护

  在未来的发展中,小窑头村将持续打造好非遗文旅小镇,讲述好民间故事,保护好历史遗迹,传承和弘扬好革命精神。同时,小窑头村也将积极探索、平衡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让村民成为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让小窑头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王文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