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培养

时间:2025-10-22 09:52:01来源: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翁佩莹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主阵地,承担着培养新时代新型农民的重任。基于此,本文围绕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合格的农村技术人才提供创新路径和借鉴经验。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培养高素质、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是破解乡村人才缺失难题的重要举措。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指明了我国当前和今后乡村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农业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新时代新型农民的重任。如何推动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培育更多合格的农村技术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职业教育现状与人才需求

职业教育现状

  实践证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助推农村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专业,立足为农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 201所,招生484.78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职业本科招生7.63万人、专科起点本科招生3.31万人;高职(专科)学校1 489所,招生538.98万人(不含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生)。根据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23年福建省50所高等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149171人。从就业产业情况看,第三产业仍是2023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从事第三产业的毕业生达87 760人,占比76.56%。福建省涉农林牧渔专业的职业院校有49所,相关专业147个,其中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农村专业人才需求

  近5年来,福建省累计培养了大量高职人才,人才走向多是服务发达地区和城镇,服务乡村的比例较低,与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需求脱节,导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存在人才困境。人才的缺乏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根据2022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乡镇38658个、行政村691510个、自然村261.7万个,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50979万人,占36.11%;乡村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少16436万人。据统计,2024年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14万家,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近400万个,县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9万多家。据专家预测,而当前我国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在2000万人以上,要保证这个缺口能真正得到弥补,必须加强农村人才培养。以高职教育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的独特作用,为乡村振兴培养技术人才,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高职教育和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当前农村在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高职教育本应发挥的育人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人才培养模式与现实需求存在脱节

  新时代农村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既要拥有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先进的技术技能,而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现代生产技术不相适应。一是教学方法不适应当前社会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案为核心,进行“一言堂”讲授,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接受枯燥的专业理论,缺少实际运用能力的锻炼。二是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不适应当前农村需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采用试卷考试形式,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考查学生对该专业课程的操作技能和运用水平。三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适应当前社会需要。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脱离乡村产业发展实际,导致专业技术人才无法满足农村实际需要,出现教育“离农”现象。

农村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较低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在教育资源、地理条件、区位因素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第一,高职院校生源文化基础偏差,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镇地区,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在学习压力、心理素质上与城市学生有着明显差异。第二,农村职业教育规模偏小,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就读学生人数也相对少,在师资队伍建设、校舍教学设备、信息化设备、资金扶持力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教师福利和培训方面投入也较少。第三,农业职业院校多建于远离城区的乡镇,一些老师不愿意长期待在乡村工作,导致教师的流动较大,制约了乡村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

人才培养素质与用人单位需要有差距

  在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中,存在数量庞大的中小微型企业,其就业岗位占据着市场主体。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效农业的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植,农村缺少大量懂技术的专业人才,而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第一,学生缺乏“为农服务”的理念。很多乡村孩子学习目的是为了走出乡村,致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量地涌入城市。第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断链。高职教育的改革逐渐偏离了乡村社会的地域性、实效性,弱化了为乡村振兴服务的功能,培养的人才与乡村振兴需求不相符。虽然一些农业职业院校设有面向农村产业发展的专业,但没有全面的覆盖,许多毕业生更倾向于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致使农村人才缺失。第三,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新录用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理论知识较薄弱,实践操作能力也较差,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

农村人才教育培养路径

创新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准确把握农村产业发展动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优化专业设置,保证学生学有所用。

  1.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优化教学内容,既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多元化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根据以农村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综合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拓展信息化智能技术知识,将农业生产的新理论、新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使之准确把握农业生产发展趋势。

  2.建立多元化专业考核方式

  采用试卷考核与撰写论文或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课程考核,并将校外实习成果作为考核内容,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温习所学知识,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同时,创新优化教师考核机制,既考核教师教案,也考核学生学习成果,通过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

  3.强化实践课堂教学

  高职教育必须根据农民的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让学生到一线基层农村实习,通过深入农村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和锻炼,提升综合能力。同时,通过技术服务,了解农村发展现状,更好地帮助农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拓展教育服务的功能

  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力争以“教学、生产、服务”三结合方式服务农村,通过教学实习、“三下乡”活动等形式开展服务,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同时,利用学校老师优势建立农村农业人才培训中心、科技推广中心和生产示范中心,多方位优化教育配置,多规格满足发展需求。

构建科学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

  农业高职院校作为乡村人才培育的主阵地,要立足农村产业发展,设立更加完备的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1.努力打造新型教育体系

  创新农村教育发展理念,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要充分融入农村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断创新教学机制。在做好学校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承担农村农民知识技能培训的任务,送课到户,送教到田。构建多元化的培养目标,筑牢乡村振兴的人才教育基础。

  2.明确办学定位和方向

  发挥高职教育“为农服务”的功能,通过技术服务,推进学科建设、专业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需求。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以创办特色学校为核心,以建设品牌专业为重点。实施“专业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战略,培养更多的时代特色人才。

  3.强化农业信息化教育

  加强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以智慧农业技术为突破口,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技能及时传授给学生,保证知识的时效性。依托“互联网+农业”“人工智能+农业”及大数据等教育手段,建立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利用手机App学习,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课堂,打通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信息化教学通道。

  4.精心策划专业课程与招生就业

  专业设置与招生就业关联紧密,一个学校如果就业好那么招生就好,而招生就业好坏与学校的专业设置息息相关,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实现就业的前提条件,因此专业设置与招生就业紧密相关。因此,当下必须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适用的专业课程来保证农村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位培养农业设施化、智能化、农产品加工、网络销售等农业实用技术人才,让学生毕业后有一技之长,有谋生之术,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高职教师队伍,是做好农村人才教育培养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产业的推陈出新,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1.建立教师培训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提升进修、专业技能培训和“双师型”教师培训,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和交流活动,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教师相互学习交流专业前沿知识,将其消化吸收后传授给学生。在提升教师学历和水平的同时,激励教师参加学校实训基地和生产一线实践服务,为农村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2.提升师资工作环境条件

  农职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教育基石。要提高学校办学条件,稳定教师队伍,有效保障乡村教育振兴。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政策要求,切实保证农村教师的薪酬待遇,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效解决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问题,真正让有水平、有能力、有抱负的高水平教师愿意到乡村去,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

  3.优化教师评价制度

  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通过教师评价制度激励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队伍积极主动地提升专业水平。学校的发展和振兴,不仅要靠自身内部的提升,还要靠外部的输血,可以从企事业单位专家、农村致富能手、能工巧匠中遴选出一批优秀人才,采取择优聘用的原则,建立一支素质优秀、有专业特色的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校农(企)办学实践基地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与农村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农业高职院校,必须把握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契机,拓展产教融合的服务,培育更多合格的农村技术人才。

  1.建立校农(企)产教融合机制

  建立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机制,紧扣农村、农户、农产品三大要素,开展走进农村的课程培训和项目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开展“服务农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做中学,学中做”,提升学生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

  2.建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学校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有效培育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让学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技术,了解生产实际需求,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构建“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创业孵化”等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3.建立农业科技培训教育基地

  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让职业教育走出教室、走进田间,广泛开展农村产业发展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通过系列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让他们成为新时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共建校地产学研工作站

  组织相关专业团队和科研力量,共建校地产学研工作站以及农产品创新研发与孵化基地,为返乡大学生创业者、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和农村能工巧匠提供创新创业场所。以科教兴农为己任,实行农科教研结合,开展研发、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助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莹珠

  编校:王文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