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风物丨也说大同黄糕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大同人爱吃糕已成为习惯,比如江南人爱吃大米;东北地区的人爱吃高梁米;青藏高原的人爱吃青稞;内蒙古人爱吃莜面一样,庄稼人种啥吃啥。现在虽然交通货运极为方便,南北粮食调配平凡,然而历史形成的地域饮食习惯还难以一时改变。所以,大同人的主食现在仍然是黃(米)糕。
在大同的各个农村你可随处看到,正常年景每户种植黍子的面积几乎占到粮食作物的三分之一。若遇旱年降雨迟,尤其是夏至以后才下了雨,种植黍子的面积会更大。大同人为什么多种植黍子呢?这和大同的土地、气候、降水等条件密不可分。大同地处塞上,全境大部分属山地或丘陵,土地贫瘠,素有"十年九旱"之称,风劲而降水少,农谚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境内水源奇缺,无霜期短,由于降雨迟水浇地又少,违误了生长期长的作物,故大同地区形成了广种黍子的习惯。
黍子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在距今8200年前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人员就发现了已经碳化了的黍的残骸。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中说,五谷就是“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诗经》在“国风、魏风、硕鼠”中祖先们就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发出了“无食我忝”的怒吼。在《论语.微子》中则记载子路吃黍子脱了皮黄米饭的故事。在古代,黍子不仅是主要农作物,而且还是祭祀祖先的用品,这在《礼记.月令》和唐代鲍溶的《悼豆卢策先辈》中都有记载。大同地区从何时种植黍子?我手头暂无此方面的资料,不敢妄言,据民间传说是在明代。
黍子这种农作物喜温暖,不耐霜生长期短,抗旱能力极强。大同人原先种植的黍子有白色、黃色、或褐色。由于白色和褐色的黍子产量低被淘汰了,现只保留种植黃色的黍子。黍子生长期80天左右,最短的只需60天即可成熟收割,况且黍子种植省墒,省肥料,省工,宜于管理,病虫害又少,所以大同的农民喜欢种植它。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实行土地承包制,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黍子的产量也大幅度上升,由原来亩产200斤左右,提高到现在的亩产千斤以上。新型农民生活不断提高,如今几乎沒有人吃带皮的黍子糕了,现在吃的都是剥了皮的黃米糕。人们偶而为了尝个鲜,在都市的农家饭店还可以见到黍子糕的踪影,黍子的出米率很高,一般不会低于80%,黍糠又可喂猪饲鸡。

黄米与小米的区别:左为黄米,右为小米
黍子剥皮后,因其米粒金黃故而叫作黄米。黄米磨成面粉即可成蒸糕。大同人叫黄糕或素糕,它色泽金黄软柔筋道,甘甜可口解饥耐饿,做法简便吃时快捷,是大同人最普遍最爱吃的家常便饭。大同民间谚语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意思是说,吃完一顿莜面饭后可走三十里路,而吃完一顿黃米糕后可以走四十里路,吃完一顿荞面后仅走十里路就已饿的走不动了。可见黃米糕的耐饥能力,还有谚语“砍柴要刀,吃饭要糕”。黄糕情结已溶入大同人的骨髓里,凡逢年过节,款待宾客,嫁娶宴請,从生到死、从喜到悲、从古到今黄糕在大同人的餐桌上始终扮演着主角。大同老年人逝世后,在入敛装棺时必须在枕头下放一块黄糕,取子孙“高高至上”之喻。大同人在喜庆之日必吃油炸糕取“步步升高”,“高生旺长”之意。油炸糕,就是将蒸熟的黄米糕切成鸡蛋大小的团子,然后包上各种馅料,再用油炸,油炸糕黃灿灿,色香味美端上餐桌定会令你口液顿生香不释箸的。

鸡肉黄糕
说起大同的黃米糕,大同人还有一个引以自豪的美丽传说。话说大同城东的曹夫楼村在明朝末年,从山西的洪洞县搬来一户名叫王三聘的人家。王家毎年都要种上几亩当地人不知名的农作物,遇上逢年过节王妻就用这种粮做出一种黃灿灿,软溜溜的叫作"糕"的食品。这糕入口绵甜且耐饥,王家夫妇始终不外泄这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一天,王家来了贵客,王妻蒸好糕后又忙于炒菜,这时王家饲养的一条大黃狗闻到了糕的香味,跑进门从盆中叼起一块糕便往外跑去。等王妻转过身来狗已叼着糕跑到了大门口,而留在盆里的糕却像拉猴皮筋似的,被狗拉着不断延长,王妻情急之下用刀于门槛上把糕剁开,霎时,糕的一半到了狗嘴里,另一半又回到了盆中,从此曹夫楼的糕筋软便传开了。后来直到王三聘夫妇老死了,他们的儿子的儿子败尽家业,另走他乡时才把黍子的种植方法传給了别人。从此,曹夫楼村附近的村民便开始种植起黍子来,黃米糕也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了。

街头的大同油糕摊
带着对黃米糕传说的神秘向往,7月初笔者专门去曹夫楼村进行了采风,村中老农讲传说总归传说,曹夫楼村的黃米糕好吃确实是名不虚传。他们认真地说,曹夫楼村的糕之所以好,主要是在种植技术上。最好是头年栽过葱的地,次年种黍子,以人粪尿作底肥锄田要不误时令,还要在雨季追肥而且要选择优良品种。当然,当地水土好也是产出好黍子的一个重要条件。

包油糕
此外,黃米不仅仅是吃糕,它还能酿造出最好的黃酒,黃酒色黃味香,甘甜醇厚营养丰富老少皆宜。黃酒不仅是客席上的佳酿,也是烹调各种美味佳倄的佐料,同时中医还用它来做药用的引子。
黄糕文化是美食文化的品牌,现在北方不少地方倾力打造自己的黄糕品牌,大有群雄争霸之势,尤以河北张家口蔚县为最。2015年2月23日笔者去蔚县看打树花民俗表演,其间穿插有舞蹈“蔚县黄糕”表演,反映了蔚县人抢占饮食文化品牌的超前意识。实际上无论是黍子的种植面积还是种植历史以及黄糕的多种吃法,“黄糕文化”的根在大同,张家口的蔚县没法与大同比,只是大同人的宣传力度不够。作为大同人我为大同人宣传大同不力而汗颜,大同人是奋起直追的时候了,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金山!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2018年11月20日,央视“财经频道”“舌尖上的财经”报道了大同市云州区聚乐乡阁老山村的村民们向央视记者展示了塞北名吃,养在塞上少人知的“大同黄糕”。只见端上餐桌的大同黄糕软溜溜金灿灿,色香味美看后令人口液顿生,再配上佐餐的“猪肉粉条冻豆腐”炖菜和几样小凉拌菜,有一种“不食大同黄糕,枉来人世一遭”之感。随着大同黄糕渐渐被人认识,我想“大同黄糕”走上国人的餐桌甚至走出国门不会为期太远!
作者简介:任学良1954年出生原供职于同煤集团,2014年退休,2013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煤佛缘——晋华宫周边地区及云冈峪风物典故》(12万字)一书,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散文,传说,游记散见于《三晋都市报》,《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塞北文苑》,《山西党校报》,《同煤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