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千年古村白壁关——记山西省孝义市高阳镇白壁关村

时间:2025-10-30 11:33:23来源:本刊编辑部 文字:王嘉美 李佳睿

  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高阳镇,坐落着一座曾扼守晋中、晋南咽喉之地的古村落——白壁关村,它不仅是太原盆地向南延伸的重要地理节点,更是我国历史名关,是兵家争夺之地。

  白壁之名始见于北魏时期,昔日烽火连天的“白壁关”要塞,如今已褪去战甲,化身为一片烟火氤氲的古村落。漫步其间,清代晋商大族遗留的院落,青砖黛瓦、精巧别致;流传至今的非遗技艺,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感;活化焕新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让白壁关村从“静态遗存”转变为“活态空间”。这座北望汾阳、南扼晋中的千年古村,以其独特魅力,在岁月长河中悄然完成了从军事要塞到烟火村落的华丽蜕变。

古建集群:凝固的晋商史诗

  白壁关村是一座历史文化名村,承载着千年文明积淀,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与历史事件的演变。在北魏时期(公元386年至534年),这里就已经建立起闻名遐迩的军事防御体系“白壁关”,该关隘成为当时守护北方边疆的关键军事要塞。这座关隘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战略角色,至今仍保留着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

  北魏作为由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王朝,虽以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闻名,却也因其与北凉、西凉等十六国割据政权交战,成为我国历史上战事频发的朝代之一。为抵御外敌入侵,北魏太武帝在各地大规模设立军营,其中,白壁关便是西河地区的“六壁”镇之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记载,白壁关是“六壁”中的军事重地。据村中年长者代代相传,当年的白壁关依据地形构筑了城堡式城壁,最高处达四五丈,最低有两三丈,顶端厚度约丈余,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足见其战略意义之重大。


白壁关村村口的标识牌

  从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白壁关因其险峻地势,成为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有记载的战事多达数十次。史书记载,公元413年10月,吐京胡、离石胡在此战胜北魏;公元414年2月,北魏并州刺史袭击大夏国吐京护军及守兵;公元416年6月,并州胡兵数万与后秦战于匈奴堡……未被记载的战事更是不计其数,这片土地的每一寸黄土,都浸透着金戈铁马的气息。


白壁关村古老的砖石拱门

  隋末唐初之际,名将尉迟恭的镇守,为白壁关的军事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出身鲜卑族的功臣,曾奉刘武周之命,率领数万精兵驻守白壁关。在白壁关村,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关于尉迟恭的传说:他面如黑炭,常骑踏雪乌骓马,手持雌雄双鞭与龟背驼龙枪。虽外形凶悍,却极重义气,其英勇事迹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颂,成为白壁关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光阴流转,曾经战鼓擂动、刀光剑影的军事要塞,如今已悄然褪去往日的肃杀之气,转变为一个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宁静村落。那些斑驳的城墙和残破的箭楼,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历史的印记,就像老树上一圈圈清晰的年轮,深深地镌刻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成为永恒的记忆。

青砖黛瓦:古民居里的乡村美学

  白壁关村的历史民居,宛如凝固在时光深处的乡村文化瑰宝。村中,郑氏老宅静静矗立,侯家、李家等清代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它们不仅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时代的变迁,更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制,生动展现了北方乡村在民居建造中的精湛技艺与匠心巧思。

  侯家二号民居,悄然隐匿于白壁关村的幽深之处,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院落。沿中轴线望去,门楼、过厅与正房依次展开,两侧厢房对称排列,规整的格局间,依稀可见旧日的井然气象。院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正房那五孔砖砌拱券窑洞。尽管曾经环绕前廊的痕迹已逐渐消逝,但明间的隔扇门依旧配着风门,木作的纹理与形制间,依稀勾勒出当年的风貌。次间与梢间虽历经后世改动,然而脚下厚重的砖砌台基、头顶线条利落的拱券结构,却仍清晰留存着清代建筑的印记,默默诉说着院落的岁月沉淀。


村民自住民居

  李家的老宅则展现出另一番气度。其中,一号民居尤为开阔疏朗,近五十米的南北纵深之间,一方千余平方米的院落里,处处蕴含着巧妙的设计。正房为五孔砖砌拱券窑洞,古朴形制间,尽显旧时建筑的布局智慧。明间与次间前方,木构行廊舒展延伸,彰显出精湛的匠心技艺。相隔不远的李家二号民居,则为紧凑规整的二进院落,流露出几分温润家常的气息。

  郑氏民居的建筑规制与细节雕琢,尽显晋商大族的气派风范。郑家一号民居为规整的四进院落格局,南北纵贯96.42米,东西横跨18.60米,总占地面积达1759.93平方米,空间尺度尽显恢宏气势。正房采用二层形制,一层以五孔砖砌拱券窑洞为主体,坚固厚重的窑身奠定了沉稳的基调;东西两侧巧妙设置登楼台阶,衔接上下空间。更值得一提的是,四进院落的厢房窑顶之上,各矗立着一座面宽一间的绣楼,精巧的建筑布局与对称设计,将大户人家的礼制规格与生活意趣完美融合。

  如今,白壁关村的郑氏民居、侯家二号民居、李家一二号民居等清代建筑,仍保持着各自独特的格局与风貌。无论是郑氏民居四进院落的宏大规模、绣楼的精巧设计,侯家二号民居五孔窑洞的清代特色,还是李家民居或开阔或紧凑的院落布局,都以实物形态留存着北方乡村的建筑智慧。行走在村中,这些静静矗立的历史民居,仍能让人清晰触摸到旧时村落的建筑肌理与生活印记。

非遗传承:在指尖延续的乡土记忆

  白壁关村的独特魅力,源于其深厚且可感知的历史根基。沿着村内道路前行,一侧是底蕴深厚的明清院落,青砖黛瓦间沉淀着数百年的建筑智慧与生活肌理,飞檐翘角里隐匿着昔日的人文风貌;另一侧是流传至今的悠久故事,或关乎先民兴业,或记录邻里情长,每一段故事都为村落注入了鲜活的历史记忆。正是这份“看得见的院落”与“听得见的故事”相互交织、共生共存,使得白壁关村不再是地图上一个普通的坐标,而是兼具历史厚重感与人文辨识度的特色村落。

  这份厚重的历史,滋养了白壁关村深厚的非遗文化。村内的“非遗工坊”作为重要的传承场所,常年由非遗传承人牵头,使传统技艺在互动中得以活态延续。其中,孝义面塑以其色彩艳丽、造型灵动的独特风格尤为引人注目。其制作过程需经过发面、上浆、打坯等九道严谨工序,全程依赖梳子、剪刀、筷子等传统工具,每一件精巧的作品都承载着浓郁的民俗记忆和非遗温度。


白壁关村民居院落

  此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白壁关村成为孝义剪纸和汾河号子传承的沃土,为推动村落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化资源:村中剪纸艺人锐意进取,巧妙地将本土古建筑的飞檐、雕花等元素提炼融入传统剪纸创作,使古村的风貌在纸艺中得以生动再现;汾河号子的传承同样充满活力,村里定期组织传唱培训和现场演出,让这一承载着汾河文化记忆的民间声乐形式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为进一步激活文化资源,村内常态化开展非遗体验、传统节庆等文化活动。当精巧的非遗技艺在古色古香的建筑院落中展演、当传统民俗与百年古建的斑驳肌理交相辉映,独特的文化韵味便扑面而来,让每一场活动都成为“行走的文化课堂”。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壁关村的文化魅力持续提升,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文旅融合:古村焕新的“烟火气”

  近年来,白壁关村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为发展方向,在传统院落修缮、村内道路硬化、基础设施完善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该村不仅聚焦硬件提升,通过系统性改造保留乡村风貌底色,更着眼于“村民生活”与“游客体验”双重需求,全力搭建更为广阔的文旅发展平台。

  白壁关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公共休闲设施方面,村里新建了休闲广场和景观步道,配备了完善的健身器材和休憩长椅,这些设施既满足了村民日常锻炼和社交的需求,也为前来游玩的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休憩场所。在交通设施方面,村内所有主干道和支路均已完成高标准硬化改造,路面平整宽敞,彻底解决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难题,大幅提升了村民的出行便利性。

  在乡村风貌保护方面,白壁关村始终坚守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理念,将历史的厚重感自然地融入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这种保护意识并未局限于明清时期古院落的围墙之内,而是以一种更为开放包容的方式延续着。

  行走在村中,可见许多村民的自住房屋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古朴的历史样貌:青灰色的瓦片整齐覆盖在屋顶,木质窗棂上精美的雕花图案清晰可见,那些历经风雨洗礼的斑驳墙面,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数百年的岁月故事。更令人称奇的是,在部分村民家的古墙之上,生长多年的老树深深嵌入墙体,粗壮的根系与古老的砖石融为一体,郁郁葱葱的绿叶与沧桑的灰墙形成鲜明对比,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岁月浸润的独特意味。


白壁关村干净整洁的街道

  村中新落成的休闲广场也充分体现了这种保护理念,广场设计没有采用千篇一律的纯现代化设计,而是充分考虑与古村整体风貌的和谐统一。该广场不仅配备了完善的健身设施和舒适的休憩区域,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实用需求,更在整体布局中巧妙地融入了石碾、石刻等传统元素,让现代休闲空间与古村的历史底蕴相得益彰,生动诠释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之美。

  白壁关村的改变,蕴藏在每一处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里。这些真真切切的蜕变,不仅为村庄筑牢了宜居宜游的根基,更让其在后续深化文旅融合、探索特色发展新路径的征途上走得愈发稳健。

  从北魏时期的军事要塞,到如今的文化旅游特色村,白壁关村用千年时光沉淀出深厚的乡村文化底蕴,又通过古建修缮、非遗传承和文旅设施配套,让这份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这里,青砖黛瓦的古民居洋溢着浓郁烟火气,将村民的幸福生活与游客的深度体验紧密相连。当游客在郑氏老宅的绣楼下驻足,或在非遗工坊的面塑前亲身体验,他们所触摸到的,不仅是在一砖一瓦上留下的岁月痕迹,更是这座古村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与创新发展。如今,这座千年古村正牢牢扎根于其深厚的历史土壤之中,续写着属于它的精彩篇章。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冯莉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