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服务增效难题化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为新时代农村公共管理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公共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公共管理,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农村公共管理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创新农村公共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
农村公共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
农村公共管理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如此宏伟蓝图的落地实施,必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农村公共管理体系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来全面推进。农村公共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公共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乎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通过健全的农村公共管理体制机制,才能确保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保障和改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农村公共管理是实现乡村良性治理的重要途径
农村公共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乡村良性治理的重要途径。农村公共管理通过规范管理、优化配置、协调利益等方式,能够有效整合农村的各类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一个健全完善的农村公共管理体系,有利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加强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管理,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农村公共管理着眼于农村的长远发展,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等,对于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建设宜居乡村具有重要作用。农村公共管理还是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通过健全村民自治、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农村公共管理能够拓宽农民的民主参与渠道,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加强农村公共管理可明晰各方责任与权利,规范农村管理秩序,有利于保障农民各项权益,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社会公平正义。此外,加强农村公共管理还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高效化水平。
农村公共管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
农村公共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一方面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二元结构矛盾,加剧了农村地区在公共资源配置、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失衡。一些地方还存在农村基层党建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村级组织运转不规范不严谨,村干部权责失衡、激励保障不到位等现象。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农村公共管理来破解治理中的深层次矛盾,推动乡村治理从“管治”走向“善治”。农村公共管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面向未来,只有坚定不移加强农村公共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切实把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农村公共管理是保障农民权益的根本保证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农民是我国人口的大多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做好“三农”工作,保障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明显增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应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广大农民的新期待新要求,不断提供更多优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应有之义。
当前农村公共管理存在的局限性
体制机制与职责边界稍显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管理体制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彼此的职责边界也有待进一步明晰,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尤其是在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原有的管理体制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公共事务日益增多、日趋复杂的需要。
管理手段较为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管理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行政指导等传统管理手段,存在管理手段单一、方式僵化等问题,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多元的农村公共事务。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可能会存在缺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意识的情况,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够,难以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公共管理领域的运用还比较有限,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数字赋能的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不可否认,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发挥作用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拓展。此外,随着农村公共事务日趋复杂,需要大量既懂管理、又懂“三农”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资源投入不足、培养机制不健全等短板。
财政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农村公共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作支撑。当前,各级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为改善农村公共管理条件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必须看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还面临财政投入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公共管理的财力保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轻管、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公共管理经费在农村公共事业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偏低,难以满足农村公共管理多样化、精细化的要求。与此同时,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还不够大,资金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的创新对策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管理体制机制
推进农村公共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从体制机制层面入手,系统重构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并遵循农村基层治理规律,形成县乡村三级协同推进、上下贯通的治理格局。具体而言,要在县级层面加强统筹协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职能配置,强化公共服务;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作用,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打造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健全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实现形式,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同时,还要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在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管理体制机制的过程中,还要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边界,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市场和政府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公共管理,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农村公共管理新格局。与此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公共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村公共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农民法治观念,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完善农村公共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权责明确、流程清晰、监管有力的农村公共管理制度体系,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农村公共管理,提升农村公共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此外,还要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步伐,推进农村公共管理信息化,提高农村公共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信息资源共享,为农村公共管理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村管理服务方式创新,提升农村公共管理效率和水平,让农村公共管理更加智慧、精准、高效。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高供给质量
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是农村公共管理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必须立足农村实际,拓宽服务供给渠道,创新服务供给方式,破解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建议采取政府购买、民办公助、政社合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最大限度释放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潜力。大力推广“互联网+”农村公共服务模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覆盖县乡村的公共服务网络,实现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与此同时,还要树立精准思维和精细化管理理念,聚焦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采取点单式、菜单式、订制式的供给方式,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大力繁荣农村社区服务,推动公共服务向村庄末梢延伸,最大限度方便农民就近享受优质公共服务。
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农村管理人才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必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增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优化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结构,突出农村致富能人、返乡创业大学生村官等新型农村人才作用,提高其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建立完善从村到县选拔使用农村基层干部机制,把优秀村干部纳入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视野。同时,还要注重培育壮大农村社会组织,引导和支持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到农村公共管理和服务中来。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开展村级后备力量和接班人培养工程,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建立完善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协同培养农村人才的机制,鼓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为农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强化财政保障机制,优化资金使用效率
强化农村公共管理的投入保障和精准使用,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现实条件。建议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大局出发,完善县域内城乡统筹发展的财政体制,健全稳定的农村公共管理投入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要求,建立集中统筹整合使用的涉农资金规范运行新机制。深化农村“三资”管理改革,建立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强化涉农资金绩效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盘活存量资金,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还要积极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管理,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丰富、更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拓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融资渠道。鼓励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加强农村公共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农村公共管理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手段,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财政投入保障,不断提升农村公共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目标贡献力量。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徐鑫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