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美 经济兴 乡野共荣
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既是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又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从长远看,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可以孕育出绿色产业,促使传统产业完成转型升级,而且会吸引外来资本和人才流入,做到经济和生态的共同发展。此外,宜居的生活环境极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热情,培育了文明乡风与和谐社区文化,这种稳定的社会结构给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区域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剖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为农村地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科学指导,助力农村地区在环境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双重轨道上稳步前行。
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内涵
农村人居环境的内涵
农村人居环境包含自然生态、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以及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要素,是农民从事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其状况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美丽中国建设。
农村经济的内涵
农村经济属于空间性经济,其本质特征是促使农业同旅游等关联产业实现融合,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崭新路径。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民增收、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密切相关,更是支撑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完善基础设施的依托,为生态保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
近年来,国家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国农村地区整体环境质量的显著提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强调要将农村生态环境品质提升到更高水平,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实现质的飞跃。在此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厕所革命”得到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的卫生设施得以普及和完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乡村公共卫生水平亦有提升。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随着经济增长的不断推动,农民收入来源变得多元化,收入结构逐渐优化,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减小。据相关数据统计,2012~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4 127元增长到51 821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2%;农村居民收入也显著提升,由8 389元增至21 691元,实际累计增长了111.4%,年均增速大约为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比城镇高1.8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城乡收入差有逐步缩小的积极势头。但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难题,一是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活动仍依靠传统种植、养殖业,尚未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体系,农村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者市场波动,其抗风险能力较弱。二是尽管有些地方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但由于缺乏先进农业技术和相关配套设施的支持,真正高效且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未能得到广泛推广,从而在整体上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农村电商、乡村旅游这类新兴业态处在起步阶段,规模经济效应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四是农村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由于城市对务工人员的吸引力较大,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这种状况不仅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较大影响,还阻碍了现代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使得农业产出水平进一步下降。
农村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互动不足
1.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影响不显著
部分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缺乏稳定且持续有效的经济支持,尤其是中西部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地区,由于资金短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未能充分显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也受到阻碍。且现阶段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出,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度相对较低。部分投资者因担忧投资项目风险与预期收益不匹配,往往持观望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在吸引资本投入、推动乡村产业升级转型方面明显不足,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这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之间的良性互动。
2.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不显著
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可以给予经济发展稳固的支持,推动绿色经济和传统产业升级融合,然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在短期内难以转化为显著的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动力。鉴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在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重点领域,短期内很难取得直接的经济回报。特别是那些主要依赖传统农业的地区,新兴产业稀缺,即便环境质量有所提升,也难以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建议
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支持
为了进一步提升乡村建设质量,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显得尤为必要,也对吸引外部资金支持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形成起由政府财政引领,社会资本和村级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层次资金支持网络,全面激发各方的积极性,保证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的常态化运维,促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向前迈进。一是亟须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流入,从而提升整个地区资源配置的效率。通过多种融资手段来解决当前的资金难题,不仅能发挥立竿见影的作用,还能促进长效机制的形成,为今后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二是为保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和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核心目标,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领域流动,通过财政奖补机制激励民间资本参与,从而构建起一个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体系。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来改良基础设施,并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增进村民的主体意识,助力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专项资金监管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避免出现挪用或低效使用的情况,从而切实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整治效果。
完善“三护”机制推动人居经济发展
1.维护
现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处于关键时刻,防范阶段性成果滋生工作惰性极为重要,就治理期间显现的各类问题要尽早用有针对性的办法加以解决,并致力于改善推动乡村振兴所需的投资环境;就基础设施运营而言,应制定合理、完善而有效的公共设施养护机制,明晰权利分摊及资金来源计划,真正提升整体的运营管理效率和水准。同时,要加大农村环境管理力度,切实阻止污染和破坏行为,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大力提倡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大幅削减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统筹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效应,避免某一方面滞后而影响整体进程。
2.保护
按照生态保护目的,重点加大农村土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等关键自然资源的管控力度,遏制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现象,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创建生态补偿体系,促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实现循环再利用。同时,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和村民在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为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环保意识的培养和行为上的引导,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利用村广播等方式,向村民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例如,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水资源保护的方法等。改善他们的参与意愿和实际行动,进而保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能够持续开展下去,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共同进步。
3.管护
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是当下迫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关键在于完善资金保障体系、拓宽多种融资途径、深化人才发展机制、健全监管评价机制等,要把农村改厕、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统筹规划一体运作,并加强村庄清洁行动的规范化管理,以此来改善运维效率和服务品质;必须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农村环境整治中的重要作用,营造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协作、群众参与的综合模式,引导村民自行组建自治组织,全方位参与规划制定、项目执行、成果评定等各个环节;形成监督考核机制,利用“随手拍”平台或者“红黑榜”等形式,营造出正向推动和反向约束并存的治理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主体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如今已步入关键的执行阶段,经过此前持续性的投入,全国大部分地方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改善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居民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获得了有力支持,在此背景下,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紧锣密鼓的推进态势,政府层面须加强顶层设计,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领域的主要问题,在限定的时间内达到更高的标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根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添动力。
终审:魏文源
监审:赵彩瑞
编校:董卫娟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