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为乡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文章通过对新质生产力与乡村生态经济发展的深入分析,针对乡村生态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提出数字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创新、生态价值转化、人才培育等多维发展路径,为实现乡村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在乡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生态治理效能不足与产业结构失衡及人才匮乏等问题,需通过引入新质生产力,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下,探索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对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及管理创新引入高效能生产要素,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及绿色化的现代生产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体现在要素高效配置、技术深度融合及价值充分实现三个维度。乡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形成涵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活动及社会发展的复合系统,强调生态资源的多重价值属性。在系统协同理论指导下,新质生产力与乡村生态经济的耦合发展体现为要素重构与功能优化及效益提升的动态过程。通过数字技术与创新人才等新型要素及乡村自然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功能重塑,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转化,形成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新质生产力为乡村生态经济注入创新动能,通过数字技术应用,提升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生态资源价值高效转化,创新驱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为乡村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及人才保障,形成创新引领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格局。
提升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
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及智能化改造提升乡村生态治理效能,实现从传统被动管理向现代主动治理的转变。数字化监测体系的构建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提供精准数据支撑;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土壤与水源及空气等关键生态要素的实时监控;智能化管理平台整合生态资源数据,建立生态预警机制,提高生态风险防控能力;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为生态治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构建数字化生态监测网络与智能化治理平台及科学化决策体系,形成全方位与立体化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智慧化治理手段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精准化与科学化,提升生态治理的系统性及有效性,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产业体系转型。通过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资源利用率。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的培育,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产品加工与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通过培育数字农业与智慧农业及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拓展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优化产业结构,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及效益;构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增强乡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驱动产业创新发展。
实现生态资源价值有效转化
新质生产力为乡村生态资源价值的实现提供新路径,推动生态资源从单一保护向价值转化升级。科技创新推动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及附加值。数字技术应用拓展生态产品供给形式,发展生态体验与生态康养等新型服务业态。创新市场机制,通过建立碳汇交易与生态补偿等市场化途径,有效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生态品牌培育提升生态产品溢价能力,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通过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完善生态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推动生态资源价值的市场化与规模化转化,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
强化乡村人才支撑保障体系
新质生产力带动乡村人才培育体系创新发展。应用数字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线上线下相融合教育,搭建智能化培训平台,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化与个性化,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资源支持,提升人才培育效能及培养质量。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农村电商人才及乡村工匠,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发展活力。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人才激励及服务体系。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人才职业技能,提高农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为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提供全方位支持。建立人才创业孵化基地,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以人才发展保障机制完善增强人才集聚效应,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与多类型的人才培育格局,为乡村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撑。
乡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乡村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产业发展质效偏低、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缺失及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生态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因此,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破解发展瓶颈,助推乡村生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生态治理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乡村生态治理领域存在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的突出问题。生态监测设备配置滞后,难以实现对土壤、水源、空气等关键生态要素的精准监测及动态评估。生态数据采集分散,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及共享机制,导致生态信息难以有效整合及利用。生态治理技术应用水平较低,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及预警及治理中的渗透率不高。生态风险防控能力薄弱,预警机制不健全,难以及时发现及应对生态环境风险。基层生态治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科学决策支撑不足。生态治理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研发能力较弱,新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体系尚未形成。生态治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化生态治理需求,制约生态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
生态产业发展质效有待提升
乡村生态产业发展面临产业结构单一、效益低下等问题。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生态农业发展规模小、布局分散,规模化与标准化及品牌化程度不高。产业融合发展不足,一二三产业协同程度低。新业态培育缺乏系统性规划,生态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新技术应用及新模式探索动力不足,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能。生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产业市场开拓能力弱,营销渠道单一,品牌影响力不强,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生态产业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影响产业规模化发展。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不完善
乡村生态资源价值转化面临机制障碍。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缺失,难以准确评估生态资源的综合价值。生态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参与度低,资源优化配置效率不高。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补偿标准制定缺乏科学依据,补偿资金来源单一。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建设滞后,交易规则不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有待健全。生态资源产权制度不清晰,权责划分模糊,影响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转化通道不畅,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能力不强。生态价值实现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制约生态保护积极性的发挥。
生态人才培育体系仍需健全
乡村生态经济发展面临人才瓶颈。人才培育体系不完善,培养方式单一,难以适应生态经济发展多样化需求。专业人才短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及技术创新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生态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配套政策支持不足,人才集聚效应难以形成。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人才发展的积极性。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平台不足,制约人才价值实现。人才流失问题突出,留才稳才机制缺失,人才支撑保障作用难以持续发挥。
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构建以科技赋能为支撑、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以价值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育为保障的发展体系,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通过建设智慧化治理平台、延伸生态产业链条、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完善人才支撑体系等措施,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生态治理效能
构建智慧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运用物联网与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生态环境要素的全面感知及动态监测。例如,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通过建立数字化监测平台,实现了区域生态环境全方位动态监测及实时分析。在重点生态功能区部署智能监测设备,建立土壤、水源、空气等关键要素的数字化监测体系。搭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整合各类生态数据资源,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及共享机制。建立生态环境智能预警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生态风险进行预测预警,提升生态风险防控能力。发展智慧化生态治理平台,实现生态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及智能分析,为生态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生态治理技术创新,开展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等关键技术研发,推进新技术示范应用。完善生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撑保障。
深化产业融合,优化生态经济结构
推进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发展智慧农业,运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水平。例如,浙江省义乌市李祖村整合200多名农创客资源,发展生态花园农场与文创产业等多元业态,实现产业年销售额5 848万元。政府要引导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培育发展循环农业,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打造生态观光与农事体验及文化创意等特色业态;建设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创新发展数字农业,培育智慧农场、智慧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创新价值机制,促进生态效益转化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科学评估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构建生态产品市场化配置机制,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健全生态产品定价机制。例如,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探索“客货邮融合+”运营模式,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实现“快递进村与山货进城”的发展目标。政府应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补偿方式,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建设生态产品交易平台,规范交易规则,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健全生态资源产权制度,明确产权主体,完善产权交易规则;创新生态金融服务,发展绿色信贷与生态保险等金融产品,拓宽生态产业融资渠道;建立碳汇交易机制,开展林业碳汇与农业碳汇交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价值转化;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资源资产化与资本化,提升生态资源市场价值。
完善人才体系,夯实发展支撑保障
面向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及技术创新等领域培养专业人才,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例如,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通过打造“乡村创业首选地”品牌,创新实施青年人才引育工程,成功带动就业3 000余人。政府要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完善住房与医疗等配套政策,增强人才吸引力;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技术与资金及场地等支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人才资源共享,提升人才使用效率;建立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形成人才可持续发展格局。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科技赋能生态治理,深化产业融合、创新价值机制及优化人才体系等多维路径,能够有效破解发展瓶颈难题。在数字技术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充分释放,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生态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创新驱动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本文系2024年度六安市社科创新发展研究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24LSK101)。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亚运
编校:李晓亚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