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短视频平台乡村内容生态的 “内卷化”困境与治理创新路径

时间:2025-10-22 10:15:34来源:昭通学院 文字:黄帆

  摘要:在数字媒体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传播载体,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众多乡村农人以创作者的身份投身于乡村空间内容的生产。然而,受利益驱动,部分农村短视频内容陷入同质化竞争严重、商业异化明显、审美品位下滑等多重困境之中,亟须打破“内卷化”的发展僵局。基于此,文章探索了短视频平台乡村内容生态的现存困境与治理创新路径,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可从三方面着手破局:一是培育优质的创作主体,引导他们深入挖掘乡村价值,利用专业能力提升内容的品质;二是优化算法机制,构建“流量+质量”双评估体系,重塑健康分发生态;三是聚焦乡村振兴议题,推动叙事向深度延伸,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1]。乡村短视频是以农民群体为创作主力军,深度扎根乡土文化土壤,围绕乡村地域特色、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等主题,借助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以生动鲜活的影像形式,全方位展现乡村的自然风光、特色美食、日常百态与文化习俗,同时为村民提供实用信息服务的新型视听内容形态。在助农方面,短视频不仅仅是宣传和推广农产品的新途径,更是传播农业知识和促进乡村文化传承的有效工具。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与传播信息的农村人口日益增多,短视频已成为展现农村风土人情与农村生活风貌的新窗口。农村生活与乡土文化也因而被更多人关注和喜爱。然而,乡村短视频在展示乡村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受到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等不良因素影响,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乡村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2]。部分农村自媒体短视频内容同质化,片面追求商业利益。同时,农民对于乡村振兴的意识相对薄弱,少有提及重要的乡村建设议题。因此,引导创作者创新短视频内容生产、引领正确价值导向、提升媒介素养、吸纳专业人才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短视频平台乡村内容生态“内卷化”困境的表现特征

同质竞争困局:内容生产模式化导致千篇一律

  在短视频平台乡村内容生态中,同质竞争困局已成为“内卷化”的典型表征。随着乡村题材短视频的爆火,大量创作者纷纷涌入这一领域。为了迅速获取流量,他们竞相模仿热门内容,导致内容创作趋于高度同质化,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第一,题材与场景的高度重复。一旦某种乡村题材内容意外“走红”,其后便如潮水般涌来大批的模仿者。类似题材的集中涌现,使乡村丰富的美食文化被简化为单调的视觉符号,用户终将陷入审美疲劳。第二,叙事模式单一。乡村叙事日益被套进几种有限的“成功”框架内。最典型的莫过于“逆袭返乡”故事,城市白领或大学生遭遇挫折回到乡村,经历短暂困难,最终通过直播带货或特色种养“华丽转身”,带动全村致富。这类故事内核本可动人,但无数创作者仅机械照搬情节节点,忽视了真实创业的复杂性与地域差异,导致情感共鸣沦为空洞口号。

商业异化倾向:流量变现极端化引发价值扭曲

  在短视频平台乡村内容生态的发展进程中,商业异化倾向正随着流量变现的极端化趋势而愈演愈烈,成为“内卷化”困境的重要体现。当流量成为衡量内容价值的核心标尺,部分创作者逐渐偏离乡村内容传播的初衷,将乡村短视频异化为单纯的盈利工具,致使内容创作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为实现流量变现的最大化,部分创作者过度植入商业广告,不仅破坏了内容的和谐与美感,甚至让广告喧宾夺主。各类生活用品在直播领域,乱象尤为突出,生硬的植入不仅破坏了内容的连贯性与观赏性,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割裂感。为追求销售额,对农产品进行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效、虚构产地与生长环境,甚至售卖假冒伪劣产品。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透支了乡村内容在公众心中的信任度[3]。流量变现极端化不仅误导了用户对内容质量的判断,也破坏了平台的公平竞争环境。为获取更高流量与商业合作机会,部分创作者不惜牺牲内容质量,制造争议话题、炒作虚假故事。这种为流量不择手段的行为,严重背离了乡村内容应有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使得乡村内容生态陷入“流量至上,价值虚无”的怪圈,严重阻碍了乡村内容生态的良性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在网络空间的有效推进。

审美下沉趋势:文化表达低俗化造成品质滑坡

  在短视频平台乡村内容生态“内卷化”进程中,部分创作者为快速博取流量、获取关注,不惜以低俗内容为噱头,背离乡村文化的精髓与韵味,将乡村内容创作引入歧途。这些作品虽空洞无物,却在平台上赢得了大量的关注与赞誉。部分创作者刻意扮丑,通过夸张怪异的行为举止吸引眼球。毫无文化内涵,却能在平台获得大量播放与点赞。还有一些创作者热衷于传播乡村生活中的家长里短、邻里矛盾,甚至故意编造虚构冲突,将乡村人际关系描绘得充满戾气与算计,放大负面情绪,扭曲乡村和谐、淳朴的真实风貌。审美下沉、文化表达低俗化现象的背后,是创作者对流量的盲目追逐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在流量至上的思维驱动下,部分创作者认为只有低俗的内容才能快速获取高流量,从而忽视内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这种低俗化的文化表达严重拉低了乡村内容的品质,损害了乡村文化形象。长此以往,乡村内容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播与价值引领作用将大打折扣,更会对社会的审美观念与价值体系造成侵蚀。

短视频平台乡村内容生态“内卷化”困境的成因剖析

媒介素养不足且专业人才匮乏,农村短视频创作质量不高

  在短视频平台乡村内容生态“内卷化”的形成过程中,创作者能力局限成为内容多元发展的主要阻碍。多数乡村短视频创作者以普通村民、返乡青年及业余爱好者为主,其自身专业素养与创作能力的不足,创作者普遍缺乏系统的传媒知识与专业的创作培训[4]。从专业技能层面来看,他们对短视频拍摄的基础技能掌握不充分,导致作品在视觉呈现上显得粗糙且缺乏多样性。创作者在挖掘乡村文化及创意转化方面存在短板,难以将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转化为新颖且引人入胜的内容。许多创作者仅停留在对乡村生活表面现象的记录层面,未能深入探索乡村文化内涵,导致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与文化底蕴。另外,创作者的视野与认知局限也进一步制约了内容的多元化发展。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乡村环境,部分创作者接触外界新事物、新思想的机会有限,难以把握当下受众的多元需求与文化消费趋势。他们的创作思路往往局限于模仿热门视频,而忽略了乡村教育、非遗传承、生态保护等具有文化价值的创作方向,严重阻碍了乡村内容生态的多元发展进程。

平台算法导向偏航,扰乱农村短视频内容传播秩序

  在短视频平台乡村内容生态“内卷化”的演进中,以流量为核心的算法逻辑,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存在导致内容同质化、低俗化的风险,但算法推荐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够提升内容的多样性,打破信息茧房,促进用户接触到更多元的内容。当前,多数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将流量指标置于首位,这种机制导致具有猎奇性、争议性的低俗内容,以及盲目跟风模仿的同质化内容,因能快速吸引用户眼球、产生高互动数据,而获得大量推荐。而优质的乡村文化纪录片、非遗传承教学等内容,因初期流量增长缓慢,难以进入算法推荐池。算法在识别内容的文化价值、思想深度方面存在局限,单纯依赖数据指标进行推荐,难以对乡村内容的创作方向产生积极引导作用。例如,算法无法区分真实记录乡村美好生活的作品与刻意摆拍、制造矛盾冲突的低俗内容,只要数据达标便给予同等推荐机会。这使得创作者为迎合算法规则,放弃对优质内容的创作探索,转而生产能快速获取流量的低质量内容,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生态的“内卷化”,严重破坏了内容传播的正常秩序,阻碍了乡村内容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内容多聚焦局部农村生活,重要的乡村建设议题被忽视

  短视频虽为农村生活提供了展示窗口,但其呈现的图景往往是局部且片面的。在农村自媒体博主的创作中,农村样貌常陷入两极化的刻板印象:一方面,被塑造成宁静淳朴、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聚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生活,以日常劳作、传统美食等画面,共同编织了一幅理想化的田园牧歌场景。另一方面,则是刻意渲染凋敝破败的乡村景象,塑造愚昧、低素质的农民形象,通过夸张的语言与肢体表演,制作风格浮夸、审美低俗的搞笑短剧,以猎奇方式吸引流量。这两类极端化的呈现,均偏离了农村的真实景象,导致全面而多维的乡村风貌被深深掩盖。2021年,快手平台处罚了超2.2万个涉及卖惨、剧情炒作和演绎矛盾的主播[5]。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对流量与利益的追逐。为迎合用户的猎奇心理与娱乐需求,创作者不惜扭曲农村形象,将乡村文化异化为低俗娱乐的素材。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作为内容创作者与核心主角,逐渐陷入自我异化的境地,在流量浪潮中迷失自我价值,致使网络空间充斥着娱乐至死的内容。农民往往难以理性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难以畅快地表达内心的真实需求,其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也在逐渐减弱,诸如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重要乡村建设议题,也因此在短视频中鲜少被触及。

短视频平台乡村内容生态“内卷化”困境的治理创新路径

培育优质创作主体,推动创作者从流量逐利到价值深耕

  破解短视频平台乡村内容生态“内卷化”困境,唯有不断提升创作者的专业素养,重塑其创作价值观念,方能更有效地促使创作者从一味追求流量转变为致力于内容价值的深度挖掘,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创作之路

  第一,强化创作者专业能力培训体系建设是首要任务。政府、高校与短视频平台应构建多方协同的培训网络,针对乡村短视频创作者开展定制化课程。政府可联合当地传媒院校开设乡村文化传播研修班,邀请专家学者讲授乡村文化挖掘、短视频策划与制作等专业知识。短视频平台则依托自身技术与数据优势,举办线上创作技巧训练营,传授镜头运用、后期剪辑、账号运营等实用技能。例如,抖音平台可与地方文旅部门合作,借助理论授课的启迪、案例分析的借鉴及实操演练的实践,助力创作者精进技艺,为产出精品内容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引导创作者转变创作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至关重要。通过举办乡村文化创作研讨会、优秀作品分享会等活动,邀请扎根乡村、坚持价值深耕的创作者分享经验,传递乡村内容创作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同时,短视频平台可设置“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故事”等专题内容频道,对聚焦乡村文化内涵挖掘,展现乡村发展新貌的优质作品给予重点推荐与流量扶持,以此激励创作者关注乡村文化价值,摒弃流量至上的功利思维。

优化算法推荐机制,构建流量与质量并重的内容分发体系

  算法推荐机制作为短视频平台内容传播的核心驱动力,其优化升级是破解乡村内容生态“内卷化”困境的关键路径。通过革新算法底层逻辑、完善推荐规则、提升算法透明度与反馈能力,构建兼顾流量热度与内容质量的分发体系,才能引导乡村内容生态走向良性发展轨道。第一,需对算法底层逻辑进行重构,打破单一流量导向的推荐模式。引入多维评价指标,将内容的文化价值、思想深度、原创性等纳入算法评估体系。可以从乡村文化内涵挖掘程度、价值观导向、制作精良度等维度,对乡村短视频进行量化打分。让那些初期流量增长缓慢但质量上乘的乡村文化纪录片、非遗传承教学视频等小众内容,同样获得公平的展示舞台,从而有效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第二,完善算法推荐规则,对符合乡村文化传播、助力产业发展、展现乡村新风貌的作品进行重点标记与推荐。平台可采取人工审核与AI技术相结合的双重机制,组建由乡村文化、传媒领域专家组成审核团队,对入选“优质内容池”的作品实施二次把关,以确保推荐内容的质量。

聚焦乡村振兴议题,推动乡村故事从单一叙事走向深度表达

  乡村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脉,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厚重底蕴。在数字浪潮席卷下,短视频作为贴近百姓生活的新型传播媒介,已深度融入农村日常,成为连接乡土与世界的重要桥梁。要想让短视频切实服务于乡村振兴,需要突破创作局限,以更全面、立体的视角展现农村真实图景。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破解农村“空心化”困局,守护留守儿童成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现代化;抢救濒危非遗、延续民族文化根脉。这些关乎乡村发展的时代命题,均应成为短视频创作的焦点。关注这些具有重要意义且亟须解决的农村发展问题,使农村自媒体短视频也能有效服务于农村的改革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5-02-05].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2]中国网信网.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2025-04-15].https://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

  [3]魏景霞.乡村短视频中的非理性叙事及其矫正路径[J].新闻爱好者,2023(09):110-112.

  [4]中国新闻网.抖音发布第二季度安全透明度报告 处置伪公益账号9000个[EB/OL].(2023-09-11)[2025-03-18].https://www.chinanews.com/cj/2023/09-11/10075863.shtml.

  [5]新华网.快手电商首次发布信任建设年报 信任指数纳入商家推荐系统[EB/OL].(2022-03-04)[2025-04-19].https://www.xinhuanet.com/tech/20220304/367d3d7879b346b5b8ee03dc17ad472c/c.html.

  2024年度昭通学院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科研项目“协同提质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厚植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路径研究”(ztxyxttz213)。

  终审:魏文源

  监审:焦慧玲

  编校:李保燕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