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舞动农村 文化建设绽新彩

时间:2025-10-29 10:08:23来源:四川工商学院 文字:李雪

  在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农村文化发展迎来新的契机与挑战。舞蹈作为极具感染力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在乡村振兴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潜力。舞蹈传承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助推作用,具体表现为:舞蹈传承能够丰富农村文化内涵,通过挖掘和传承民间舞蹈等特色舞蹈形式,保留农村独特的文化记忆,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有助于活跃农村文化氛围,以多样化的舞蹈活动吸引村民广泛参与,促进村民间的交流与互动,构建和谐乡村人际关系;能够借助舞蹈形式打造特色农村文化品牌,提升农村文化影响力,推动农村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因此,研究舞蹈传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不仅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创新思路与有效途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也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舞蹈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旨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在这一战略体系中,文化振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文化是农村的灵魂,承载着农村的历史记忆、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还能增强农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农村独特的文化魅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农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源于生活,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作为一种活态文化载体,舞蹈具有独特的价值。舞蹈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有望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舞蹈面临着传承困境。本文将在实践层面探索如何通过舞蹈传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为舞蹈的活态传承找到新的路径。通过挖掘、整理和创新民间舞蹈,使其与现代农村生活相结合,让舞蹈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借鉴。

舞蹈传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分析

农村文化生态特征

  一是农村文化断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变迁导致农村出现了严重的文化断层现象。在传统农村社会,文化传承主要依靠代际传递。老一辈农民掌握着丰富的农村文化知识和技艺,如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以及各类民俗舞蹈等。然而,年轻一代大量外流,使得这种传承链条出现断裂。由于缺乏足够的年轻人参与和学习,许多传统的农村文化活动难以继续开展,一些珍贵的文化记忆和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例如,一些地区特有的民间舞蹈,原本是在特定节日或庆典中由全村男女老少共同参与表演,但如今因年轻人外出务工,参与人数不足,导致这些舞蹈逐渐失去了展示和传承的机会。

  二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外来文化如潮水般涌入农村,使得农村居民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所下降,传统习俗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的普及,使农村居民接触到大量来自城市和国外的文化产品和观念。这些外来文化以其新颖、时尚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农村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关注,对传统农村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传统习俗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冲击下逐渐弱化。许多传统节日和庆典的仪式感和文化内涵被淡化,一些与传统习俗紧密相连的舞蹈活动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重视。例如,曾经在春节期间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活动,如今在一些农村地区参与人数减少,表演形式也变得简单随意,其原本所蕴含的祈福、驱邪等文化寓意渐渐被人们遗忘。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农村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建设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然而,这些公共文化服务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一方面,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许多农村图书馆的藏书种类和更新速度无法满足农民的阅读需求,文化广场的功能单一,缺乏与农村文化特色相结合的设计。另一方面,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吸引农民积极参与。例如,一些文艺演出节目脱离农村生活实际,农民对此兴趣不大。而农民真正感兴趣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舞蹈表演、民俗文化展览等却相对较少。这种供需错位现象导致公共文化服务难以有效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舞蹈传承现实困境

  舞蹈传承离不开专业的传承人,但目前农村舞蹈传承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与后继乏人的严峻问题。其一,许多优秀的民间舞蹈传承人年事已高,他们从小学习和传承本地的民间舞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传承人身体状况逐渐下降,能够亲自参与舞蹈表演和教学的机会越来越少。其二,愿意学习和传承民间舞蹈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在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农村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更具经济回报的职业,对学习传统舞蹈缺乏兴趣和动力。同时,民间舞蹈传承往往缺乏系统的培养机制和经济保障,学习过程辛苦且收入微薄,这也使得年轻人望而却步。长此以往,许多民间舞蹈可能会因为缺乏传承人而逐渐消失。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传播为舞蹈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农村舞蹈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通过拍摄舞蹈视频、直播表演等方式,农村舞蹈能够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有助于扩大其影响力和受众群体。一些原本鲜为人知的民间舞蹈通过网络平台走红,获得了新的发展生机。然而,数字化传播也给舞蹈传承带来了诸多挑战。一方面,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存在信息碎片化和娱乐化的问题。为了吸引流量和关注,一些舞蹈视频被过度剪辑和包装,重点突出娱乐元素,忽视了舞蹈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导致观众对舞蹈的理解流于表面。另一方面,数字化传播的版权保护问题较为突出。许多农村舞蹈作品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随意转载和使用,这不仅损害了创作者和传承人的权益,也影响了舞蹈传承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此外,农村地区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相对滞后,部分舞蹈传承人和农村居民缺乏必要的数字技能和设备,难以充分利用数字化传播的优势推动舞蹈传承。

舞蹈传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机制构建

政策驱动维度

  一是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政府应积极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为舞蹈传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首先,制定专门针对农村民间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明确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和保护措施,确保民间舞蹈在法律框架内得到有效保护。例如,详细规定对濒危民间舞蹈的抢救性记录、保存和传承办法,加大对破坏民间舞蹈传承行为的惩处力度。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遗产认定和评估体系。定期对农村民间舞蹈进行普查和评估,根据其艺术价值、文化内涵、濒危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为不同级别的舞蹈制定差异化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同时,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为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是提质升级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进一步提质升级以更好地促进舞蹈传承。一方面,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文化广场、文化馆、剧院等硬件设施,为舞蹈排练、表演和培训提供场地支持。同时,配备先进的音响、灯光等设备,提升舞蹈表演的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丰富文化惠民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深入农村开展舞蹈演出、培训和讲座等活动,邀请知名舞蹈艺术家与农民面对面交流,传授舞蹈技艺和文化知识。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农村文化云平台,提供在线舞蹈课程、视频资源等,让农民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和欣赏舞蹈。

  三是在乡规民约中融入舞蹈元素。乡规民约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可通过活化其中的舞蹈元素,激发村民参与舞蹈传承的积极性。鼓励各村在制定和修订乡规民约时,融入与本地民间舞蹈相关的内容,如规定在重要节日和庆典中组织开展民间舞蹈活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学习和表演。同时,将舞蹈传承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表彰奖励在舞蹈传承中表现突出的家庭和个人,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例如,设立“舞蹈传承示范户”“最美舞蹈传承人”等荣誉称号,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引导村民自觉参与舞蹈传承,使舞蹈成为凝聚村民情感、传承农村文化的重要纽带。

教育传承维度

  一是编撰乡土教材与开发校本课程。教育是舞蹈传承的重要途径,编撰乡土教材和开发校本课程能够让舞蹈走进农村校园。教育部门应组织专家和学者深入农村,挖掘和整理本地民间舞蹈资源,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教材内容不仅要包含舞蹈动作、技巧等基础知识,还要介绍舞蹈背后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让学生全面了解家乡舞蹈文化。农村学校应根据乡土教材,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舞蹈课程。将舞蹈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保证一定的课时量,并配备专业的舞蹈教师或邀请民间艺人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从小接受本土舞蹈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对家乡舞蹈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是文旅融合中的情境教学。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利用农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传承舞蹈。农村学校可与当地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等合作,建立舞蹈传承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实地学习和表演,让他们在真实的旅游场景中感受舞蹈与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紧密联系。例如,在旅游旺季,安排学生参与景区的民俗表演活动,为游客展示当地民间舞蹈。通过与游客的互动交流,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舞蹈表演水平,还能增强对舞蹈文化的理解和传播能力。同时,教师在情境教学中可以结合旅游景点的文化背景,深入讲解舞蹈的起源、发展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舞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舞蹈传承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产业赋能维度

  一是打造舞蹈IP并品牌化运营。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农村舞蹈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为舞蹈传承提供产业支撑。深入挖掘农村民间舞蹈的特色元素,如独特的舞蹈动作、服饰道具、音乐旋律等,进行创意整合和品牌化包装,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舞蹈IP。

  二是开发节庆旅游产品。结合农村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开发以舞蹈为主题的节庆旅游产品,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往农村旅游,促进舞蹈传承和农村经济发展。各地应深入挖掘本地特色的节日文化和舞蹈资源,策划具有吸引力的节庆旅游活动。

  三是设计文创衍生产品。这是舞蹈传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又一重要途径。以农村民间舞蹈为元素,开发各类文创产品,既能够传播舞蹈文化,又能创造经济效益。鼓励设计师和文创企业深入农村,与民间艺人合作,将民间舞蹈的图案、色彩、造型等元素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例如,设计具有舞蹈特色的文化衫、背包、钥匙扣、手机壳等生活用品,以及书签、笔记本、明信片等文具。此外,还可以开发与舞蹈相关的手工艺品,如手工编织的舞蹈人偶、刺绣的舞蹈场景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将这些文创衍生品推向市场,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文艺化产品的需求。文创衍生产品的开发不仅能够为舞蹈传承提供资金支持,还能让更多人通过购买和使用这些产品,了解和喜爱农村民间舞蹈文化。

  舞蹈作为文化纽带,在文化传承、社会凝聚、经济发展和教育提升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多重价值。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舞蹈是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间舞蹈扎根于农村生活,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信仰与生活方式,历经岁月沉淀,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通过舞蹈传承,那些口传身授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得以保留,增强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护了农村文化的多样性。在社会凝聚方面,舞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类舞蹈活动成为村民交流互动的平台,打破了个体之间的隔阂,增进了邻里关系。无论是排练时的相互协作,还是表演时的共同努力,都让村民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了团结互助的精神。这种基于舞蹈形成的社会凝聚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在经济发展层面,舞蹈传承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通过打造舞蹈IP并品牌化运营、开发节庆旅游产品以及设计文创衍生产品等方式,推动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吸引了外部资源的流入,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舞蹈与旅游的结合提升了农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舞蹈在教育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将舞蹈纳入农村教育体系,通过编撰乡土教材、开发校本课程以及情境教学等方式,不仅丰富了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了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更让年轻一代成为舞蹈传承的新生力量,确保了舞蹈文化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罗学茹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