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道古村的千年风华——记山西省孝义市新义街道贾家庄村
静卧于三晋大地之上的孝义,是崇孝尚义之市。贾家庄村位于山西省孝义市西城区,南临孝河。该村距市区不远,交通便捷、信息畅通,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一条全长1200余米的晋商古驿道和13座车马大店。这里曾是商旅进入三晋和走西口前往恰克图的商贸集散地。走进贾家庄村,仿佛穿越时空,古庙、古树、古院落、古商道交织成一幅浓厚的历史画卷,共同串联起驿道古村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历史溯源
贾家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庄,依山傍水而建。主街道呈东西走向,分为上街和后街。村中住宅多为土窑洞以及内土洞外砖墙的混构结构,呈现出典型的明清民居风貌。
村内的“三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贾家庄村乃至整个孝义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贾家庄村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贾家庄婚俗”,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剪纸、孝义面塑、孝义秧歌。2014年,贾家庄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于2023年被确定为“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
关于贾家庄村的起源,村中有句流传甚广的传言:“先有贾、李二户,后有陈、靳两家。”即贾、李二户最先在此挖掘土窑洞和开垦河滩地,后来人口日渐增多,村落也逐渐成形。因贾姓居民迁入早且人口众多,故得名贾家庄。然而,贾氏究竟何时从何地迁徙至此,如今已难以确切考证。

贾家庄村晋商古驿道的礼射场
据《孝义县志》记载,贾家庄村南、孝河北岸的西河湾二级台地新发掘多处仰韶文化灰层,出土了石斧、石铲柄和兰纹夹沙红陶片若干。这表明早在6500年前,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建房挖地基时多次发现元代墓葬;2010年,三皇立交大桥施工时挖出一座元代贾氏古墓,由此可见,元代甚至更早时期,贾氏家族已在此定居。据史料考证,明代时因族中有人犯事,贾氏家族为躲避灾祸而举族迁离。如今的贾家庄,已鲜见贾氏、李氏的后裔,陈氏、靳氏成为村中大族。然而,经地下考古发现,贾、李两户并非贾家庄最早的居民,真正的先民可追溯至早于仰韶文化时期的三皇时代。考古文献证实,这些先民最初居住在孝河北岸贾家庄村陈家沟一带(西河湾)。专家考证指出,贾家庄上街古村至少在南北朝之前就已经形成。如果不算史前文明,仅从贾、李二户和陈、靳两家在此建村算起,贾家庄村也已历经十个朝代、五十代人,至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

贾家庄村晋商古驿道景观
贾家庄村的故事,是一部由远古先民的足迹开篇,经世代族人的烟火续写的厚重史诗。从仰韶文化的陶片纹路,到明清民居的砖瓦肌理,每一处遗存、每一项传统,都在无声述说着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与坚守。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重点村,贾家庄村深埋地下的历史密码以及流淌在民俗中的文化基因,正指引着人们回望来路、走向远方,使这座古村的千年风华,在时光流转中愈发醇厚绵长。
古驿商埠
晋商古驿道位于孝义市新义街道贾家庄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皇庙的景观之一。漫步其间,可见晚清风格的建筑与国家AAAA级景区三皇庙交相辉映,古意盎然。古驿道原东西长1200多米,繁荣时期曾拥有13处车马大店院落,街道两侧商铺林立。现已修复800米路段,并将其打造为“孝·义文化一条街”。部分古民居院落经活化利用,已开发成为“孝义贾家庄汉民族婚俗博物馆”“红色记忆展览馆”“传统礼射研学场馆”“光影空间相机主题餐厅”等多元文化空间。
“驿”本意为信使骑乘之马,即用于送信的马匹。驿道是我国古代的交通大道,即专为传车和驿马通行而开辟的大道,故有信使专用道路之意。据1983年版《孝义县志》记载:“驿道是官衙为便利公文传递和传车往来而开辟的大道,民间称之为‘官道’。沿线设驿站或铺司,供往来衙役食宿和更换马匹。”
同版县志第461页记载:“孝义的邮驿走向,在冀南道与河东道之间。古城向北,经居义铺、田屯铺入汾阳县境至之阳城铺达汾阳驿以远。向南经梧桐铺、王屯铺入介休境内刘屯铺达义棠驿以远,向东入平遥县之洪善铺以远,向西经南阳铺入中阳县、石楼县又经凤尾铺入隰县,历代皆此,通往全国各地。”自古以来,邮驿官道一般都选河床、山谷或顺沟而设,所以孝义总铺向西北南阳和西南凤凰山的驿道,必然要经过南川河和北川河谷,两条驿道则必须经过贾家庄这条通道,因此奠定了贾家庄晋商古驿道的历史地位。

贾家庄村三皇庙
古驿道昔日的兴盛,曾吸引众多商人前来,他们在此建起了一座座民房院落。如今,郭家院、宋家院、任家院、靳家院、王家院、燕家院、陈家院等院落仍保存完好。这些院落多为四合院,规模各异、形态多样,院落样式丰富多样。宅门、倒座、厢房、正房等元素巧妙搭配,门、窗、墙体及屋檐等设计独具巧思,彰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驿道两侧曾经商铺林立,如今行走其间,新晋商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之中。如今,古驿道已形成以古玩为特色的商业氛围,“文津阁”“宝韵堂”“玉福缘”“晋德轩”“汲古阁”“慰藉堂”“双顺全”等店铺毗邻而设。这些店铺的牌匾多由本地知名书法家题写,既提升了店铺的艺术品位,也增添了观赏价值。店内陈列的古旧字画、陶瓷玉器、奇石木雕、钱币邮票等收藏品,文气盎然。
贾家庄村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已被纳入孝义市的整体规划之中,位于村内的晋商古驿道也将焕发新的生机。同时,晋商古驿道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工作也正有条不紊地展开,旨在让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得以赓续传承。
庙韵悠长
贾家庄村最著名的古建筑是三皇庙,庙中供奉着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因三皇同殿供奉于庙中,故得名三皇庙。这座气势豪迈的庙宇,位于孝义市孝汾大道与时代大道交会处东北角,南临胜溪湖生态公园,四通八达,车流如梭,是进出孝义市区的交通枢纽。
三皇庙始建于元代,其建筑结构与风格具有典型的元代特征。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庙宇历经多次修缮。2005年,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与扩建。2004年6月,三皇庙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山西省政府为其颁发了文物安检“金铠甲”工程铜匾;2013年,该庙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皇庙呈二进院落布局,两院之间自然地平落差显著。掖门前设十八级台阶,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居中而立的正殿便是三皇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采用单檐硬山顶设计。梁架为三椽栿前搭牵通檐,使用三柱支撑;檐下柱头采用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每间均设补间铺作一朵。其明间设板门,次间设直棂窗。该建筑出檐深远,大梁粗犷如同原木,斗拱的用材、形制和风格都体现了元代建筑的特征。殿内三壁绘有三皇及神医壁画,正面壁画绘的是太昊伏羲、神农炎帝、轩辕黄帝的神位,两侧绘有岐伯、雷公、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孙思邈、韦善俊十大名医的彩色神位及人物故事。这些名医不仅医术高超、著述精深,而且深受老百姓爱戴和敬重。

贾家庄村三皇庙内景观
大殿的对面矗立着乐楼,坐东向西,台口四周环绕着木、砖、石雕刻,均为清代遗留下来的杰作。台口上方高悬一方匾额,上书“海市蜃楼”四字,由晚清书法名家秦龙光所书。乐楼内的藻井彩绘着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这些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前台后间还镶嵌大块玻璃,起到良好的隔音效果,因而享有“玻璃戏台”之美誉。
古之三皇,继天立极,开天辟地,初创文明,历经数千年的艰辛。先秦典籍《列子·黄帝》中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吕氏春秋·孝行》中也提到:“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也。”元成宗于元贞三年(1297),以朝廷圣旨诏告天下,确立伏羲、神农、轩辕的三皇地位,并下令郡县建庙通祀。从此,三皇圣德由皇家独尊,并逐渐延伸至民间。贾家庄的三皇庙,便是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千百年来,贾家庄村民始终延续祭拜传统,香火不绝,以此缅怀先祖、激励后人。孝义市每年举办三皇文化节,迎四方来宾前来祭拜始祖三皇,游览三皇胜地,传承文明。
传承记忆
在千年岁月长河中,婚俗文化代代相传,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和精神感情根源。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婚俗文化在贾家庄村孕育了独树一帜的风情与特色,它不只是民间举办的娱乐活动,更代表着黄河流域人们对三皇始祖道义礼节、农耕文化的传承。
贾家庄婚俗在山西省孝义市及周边县市广为流传,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其起源,目前尚无确凿定论,但部分专家认为,可以参考皮影戏的起源和发展推断贾家庄婚俗的起源和形成时间。孝义皮影戏历史悠久,当地的皮影戏艺人多兼职民间鼓吹手。民间婚嫁的喜庆场合邀请皮影戏班进行敬神演出的传统,不仅为民众所认同,也得到专家的普遍认可。孝义皮影戏形成于北宋年间,盛行于明清时期,因此,可以推断贾家庄婚俗的形成亦在北宋年间,明清则是其鼎盛时期。
贾家庄婚俗沿袭了中国古代婚嫁“六礼”,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婚俗礼仪。其内涵深厚、形式独特,深受当地民众的认同和喜爱。整套婚俗包含36项内容,从媒人提亲到订婚、娶亲、酬谢媒人,每一项都有独特的寓意和相应的形式。其中蕴含着当地民众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为研究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沿革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见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贾家庄婚俗还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舞蹈、文学、手工技艺以及社会信仰、伦理道德观念,具有联结民族感情、凝聚民族意志、增进民族和睦、传承民族美德的社会功能,堪称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孝义乡村大舞台”群众性文化惠民和演艺活动现场
直至今日,贾家庄婚俗仍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当地村委组织了一支130余人的婚俗展演队,队员们身着明清服装,遵循古风古俗、从礼遵仪,生动演绎迎娶、送嫁等36项婚俗礼仪,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多年来,这支展演队不仅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时在街头进行表演,还会为前来观光的领导、宾客及游人们进行展演。
夕阳为贾家庄村的古驿道披上一层金纱,三皇庙的飞檐在暮色中逐渐隐没,婚俗展演的锣鼓声在街巷间回荡。这座历经千年的古村,在岁月长河的洗刷下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它将继续在岁月的打磨中,闪耀更加醇厚的光芒,让流淌千年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沃土中生生不息。
终审:魏文源
监审:冯莉
编校:徐鑫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