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产业兴 乡村振兴展新颜——记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平旺乡王家园村
王家园村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平旺乡,地处武周山脉大钟山下,十里河畔,距大同市市区仅七公里,是典型的城郊村落。如今,一幅崭新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此徐徐展开。通过整治村容、产业振兴、惠民强基,昔日的“荒坡旧村”已华丽蝶变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新家园,生动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
环境整治绘新景
曾几何时,王家园村因半坡地貌长期受山洪冲刷,土地沟壑纵横,荒坡碎石遍布,每逢汛期便易发滑坡险情,雨季时山体滑移隐患尤为突出。这不仅给村落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带来双重隐患,更给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多重困扰。
近年来,王家园村在环境改造方面投入了巨大努力: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通过填平沟壑、平整田坎,有效地整合了长期闲置的土地资源,将原本低效利用的空间经过精心规划和改造,成功转化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宝贵资源。该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栽种经济林,不仅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还打造出了一条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态景观带。

王家园村的宜人风景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王家园村更是不遗余力,累计投入超过1500万元的资金,实施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工程项目。村内道路得到了全面硬化,总长度达到了7.2千米,铺筑的沥青路面面积超过2.1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此外,村里还安装了300余盏太阳能路灯,确保了夜间道路的明亮和村民出行安全。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村里铺设了长达850米的排污管道和1200米的自来水管道,有效改善了村庄的卫生和饮水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建成了平旺乡卫生院王家园村分院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真正实现了污水入管、路灯通明、小病不出村的目标,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王家园村宽阔整洁的道路
村南保留着20世纪80年代风貌的平房,它们依山势起伏错落分布,充满了岁月的韵味和历史的厚重感。烟火气十足的庭院里,村民们敞开大门,围坐在一起话家常,温馨和睦的氛围弥漫其间。这些饱含岁月痕迹的房屋,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成为村庄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村民们共同的记忆和情感。这些传统建筑和生活方式的保留,不仅为村庄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淳朴与宁静。
如今,踏入王家园村,古今交融之景扑面而来,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平坦宽阔的柏油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将村庄的各个角落紧密相连;整齐排列的太阳能路灯高高矗立,为夜幕下的村庄增添了一份温馨与明亮;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分布其间,让整个村庄的环境显得格外舒适宜人。无论白天还是夜晚,王家园村都宛如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处处风景如画,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三产融合铺富路
环境整治是基础,产业升级才是激活乡村发展的“金钥匙”。近年来,王家园村聚焦特色种植、生态养殖、汽车运输三大支柱产业,持续深耕,书写着三产融合的生动篇章。该村以“游园”为核心理念,重点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生态林果产业园、奶牛养殖业,通过农旅融合、种养循环的发展模式,将村落塑造为“追忆乡愁、回归田园、休闲养生”的和美乡村样板,让产业振兴的活力在乡土间持续涌动。
王家园村的葡萄种植堪称村中的一张亮丽名片,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30余年前,尤以巨峰、玫瑰香等经典品种在周边地区享有盛誉。近年来,该村依托悠久的种植传统,持续深耕葡萄特色产业,不仅规模化培育优质葡萄品种,更着力打造集农业示范、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目前,800亩(约0.53平方千米)的农业示范观光采摘园已颇具规模,除主打特色葡萄外,还精心培育了杏、桃、李子、苹果、梨等多元果品,让这里四季弥漫果香,成为周边游客体验田园采摘、感受农耕乐趣的热门打卡地。

王家园村种植的葡萄
在葡萄种植等特色种植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王家园村也没有忽视特色养殖领域的拓展。村里重点推进奶牛、生猪规模化养殖项目。村西已建成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配备全自动挤奶设备,日均可产鲜奶约2000升。该基地与本地乳制品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构建起从鲜奶生产到产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与此同时,村里同步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通过科学化管理提升养殖效益,推动村域经济多元化发展。
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为村里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汽车运输产业的兴起则进一步稳固了村中的经济支柱。王家园村的汽车运输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化运营格局,村中200余辆运输车组成专业车队,年运输量持续攀升,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王家园村的家园广场
三大传统产业的良好发展,为王家园村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思路。依托城郊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王家园村通过技术升级与模式创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在深耕自然禀赋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村中文化资源,创新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着力构建近郊生态田园生活样本。
如今,葡萄架下的沉浸式采摘体验、山水环抱的生态观光线路,正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都市游客,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勾勒出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相得益彰的现代乡村图景。
民生提质筑幸福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发展蓬勃兴旺,村民的幸福感与日俱增,如今的王家园村焕发出蓬勃生机。面对当前的发展态势,王家园村并未停滞不前,而是持续发力推进公共服务升级,通过新建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站等多项公共设施,让村民生活在便捷舒适中更添获得感。
公共服务的提质增效是王家园村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村里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精心打造了15分钟便捷生活圈,让村民的日常需求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满足。步行5分钟可达设施齐全的健身广场,8分钟便能到达设备先进的卫生院,9分钟就能走进商品丰富的超市,12分钟即可抵达热闹的农贸市场,真正实现了日常所需触手可及。在教育方面,标准化建设的小学与幼儿园不仅解决了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问题,更通过引入规范化教学体系,显著提升了乡村教育质量,彻底打消了村民们对子女教育的顾虑,为乡村的未来培养着希望。
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王家园村同样注重精神文化空间的打造,努力为村民营造温馨的生活场景。村中央绿树成荫的小公园旁,占地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豁然开朗,每天傍晚,村民们都会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身后“家园民宿”的红色招牌在夕阳下格外醒目,展现出村庄的发展活力。村东新建的街心公园内,老人们在古色古香的凉亭里下棋,孩童们在健身器材间奔跑嬉戏,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在民生设施的完善上,王家园村不仅保留了乡村的宁静与温情,还成功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活力与便捷性。

王家园村的现代化住房
民生保障的温暖程度,是衡量乡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在民生改善方面,村里积极协调热力公司,推进集中供热改造工程,成功帮助300余户村民彻底告别了烧煤取暖的传统方式,实现了清洁取暖全覆盖。与此同时,村内住房改造工程也在同步推进,一栋栋错落有致的现代化楼房拔地而起,勾勒出宜居乡村的崭新风貌。
王家园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是亮点频现,500平方米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内,休息室、餐厅、放映室等功能区一应俱全,配套建立的养老补贴制度为55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男性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通过物质保障、精神关怀等举措,构建起乡村养老服务新模式,让村里的老年人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公共服务的升级,从生活场景的打造到民生保障的加强,王家园村的每一步发展都紧扣村民的需求。这个昔日平凡的乡村,正通过实实在在的蜕变,深刻诠释着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
文明新风润乡土
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王家园村独树一帜,将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入乡村治理的肌理,通过文化传承、思想浸润、法治保障、制度创新等多维度举措为支撑,构建起涵养文明乡风的立体网络,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漫步王家园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里精心打造的乡村记忆馆,它犹如一座精神地标,默默凝聚着全村的集体记忆。馆内,一件件承载历史印记的实物、一幅幅生动还原村庄岁月轨迹的影像,系统梳理并珍藏着村落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处处彰显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夯实文化根基的同时,村里尤为重视思想浸润的常态化推进。行走于村巷间,“治国必先治党 党兴才能国强”等主题宣传牌与廉政文化标语随处可见,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接受熏陶,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境界与综合素养。
思想引领与法治保障相辅相成。王家园村沿主干道打造的法治文化长廊,既是景观带也是学习带,图文并茂的法治宣传牌与定期举办的法律讲座相互配合,构建起立体化的普法阵地。这些举措不仅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法治意识,还助力村子获评“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让法治成为乡村治理的坚实支撑。

王家园村乡村记忆馆
而制度创新更是为文明实践注入了长效动力。王家园村村“两委”以民生福祉提升为核心抓手,创新推行“文明积分”管理制度。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深入村民家中开展宣讲,详细阐释积分制度对改善人居环境、弘扬文明风尚等方面的多重益处,引导村民将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孝老爱亲等文明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积累的“文明资产”。当村民手持积分存折兑换农用物资时,这一过程既是对文明行为的制度化肯定,更激发了“比学赶超”的参与热潮,推动文明实践从“单向灌输”向“全民共创”跃升,逐步构建起人人参与、成果共享的文明生态新格局。
当文化传承、思想教育、法治建设与制度创新形成合力,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便自然焕发光彩。每逢传统节庆来临,村中央的大戏台便会锣鼓喧天,乡音醇厚的经典晋剧在此轮番上演,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唱念做打间尽显戏曲神韵。台下乡亲们扶老携幼围坐台前,喝彩声此起彼伏,这幅洋溢着烟火气的图景,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的丰硕成果。
漫步在王家园村,村中央的文化广场乐声悠扬,村民们的舞步轻盈欢快;不远处,古韵犹存的街心公园里,老少皆怡然自乐。这温馨和谐的画面,是山水滋养的馈赠,更是村庄不懈奋斗的结晶。从环境治理起步,绘就生态画卷,再到三产融合铺就致富路、民生为本托起稳稳的幸福、文明新风浸润乡土,王家园村凭借“山水入画”的匠心与实干,成功实现了从“荒坡旧村”到“宜居胜地”的华丽蜕变。如今的王家园村,正以民生为笔,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继续挥毫泼墨。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冯莉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