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古窑藏岁月 新景续文脉——记山西省平遥县段村镇普洞村

时间:2025-11-06 11:28:23来源:本刊编辑部 文字:王莉娟 王莹珠

  车行至平遥古城西南十七千米处,平泰公路旁的草木骤然呈现出层次分明的景致。太岳山的余脉在此舒展,像巨人伸展开的臂膀,温柔地环抱着这片土地;官沟河清澈的流水穿村而过,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将丘陵山地切割出深浅不一的褶皱。山西省平遥县段村镇普洞村,就藏匿在这些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褶皱之中,静谧而又充满生机。

  这座拥有4100余人口的村落,宛如一部摊开的立体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尘封已久的故事。在这片39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既有宋朝时期胡家堡、王家堡的残垣断壁,也有乾隆年间王氏家族依山而建的深宅大院;既有六座古庙的晨檐暮苔,也有别墅洋房的现代灯火。当乡村振兴的春风拂过太岳山脉,这个集“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山西省生态村”等荣誉于一身的古村落,正在上演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地理密码:三县交界的风水画卷

  普洞村的清晨,总是伴随着老槐树上鸟儿的清脆啾鸣声拉开序幕。那啾鸣声,像是大自然谱写的晨曲,灵动而充满生机。这片沿村而生的槐林,不仅为村头的土地遮风挡雨,让林下的草木得以自由生长,更在地理上为村庄划出了独特的坐标——南接沁源县,西连介休市,北邻平遥古城,普洞村恰好位于三县交界的咽喉地带。平泰公路穿村而过,像一条黑色的丝带,让这个藏在山沟河谷间的村落,既远离城市的喧嚣,保有世外桃源的静谧,又不失通达四方的交通优势,与外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站在五岳庙的山坡上远眺,村落“依山势而建,呈台阶式格局”的独特风貌尽收眼底。那一层层的房屋,像是沿着山势铺展开的画卷,错落有致。清代王氏家族选址时遵循的“东有凤凰展翅,南有太山聚财,北有龙气护佑,怀抱麒麟旺风水”的理念,在今天依然能找到实证:东边的山势宛如羽翼舒展,形态逼真,仿佛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南边的太岳山余脉绵延如聚宝盆,蕴藏着无尽的宝藏与希望;北边的龙泉寺背靠峭壁,恰似巨龙昂首,威严而庄重。这种将自然地貌与人文愿景完美融合的营造智慧,让普洞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深厚的故事,等待着人们去探寻。


普洞村村口牌楼

  村内340多间古窑洞是最生动的地理注脚。这些窑洞与木构砖瓦房巧妙结合,依偎在陡峭的山坡上,层层递进,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它们不仅有效抵御北方的寒风,让屋内温暖如春,更顺应了山地的走势,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在村中心广场上,矗立着一棵数百年的古槐。其西侧,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青瓦灰墙的古居;东侧,则整齐排列着窗明几净的新房。古槐枝繁叶茂,浓荫如盖,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在这里,人与自然从来都是共生的伙伴。古槐的根系在土壤深处盘虬卧龙,既默默汲取着大地的养分,也稳稳托举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历史年轮:从尧头窑火到票号辉煌

  “普洞”这个名字,蕴藏着一段与水紧密相连的记忆,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1984年《平遥县地名录》记载,明朝时期,村南的桥洞因“水量充沛”而成为周边民众祈雨的圣地,被誉为“能普救世人”,故得名“普洞”。而在更早之前,这里叫“尧头”,相传是尧王烧制陶瓷的地方——这一传说,为村庄的历史增添了一层史前文明的神秘色彩,使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过往充满了遐想。

  在宋朝年间形成的胡家堡、王家堡,是普洞村可考的最早聚落。如今,在旧堡自然村,依然可见当年堡墙的夯土痕迹,那些夹杂着碎石的黄土,坚实而厚重,见证了北方村落“筑堡而居”的防御智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些堡墙为村民们提供了安全的庇护,抵御了匪寇的侵袭。到了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王氏家族的崛起让普洞村迎来了建筑史上的黄金时代。他们依山就势修建的宅院,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如今保存较好的有五进院的王学义宅院、三进院的王培兰宅院、二进院的王道立宅院,以及王文照宅院、王岐录宅院等。这些古建作为晋商文化的活化石,向世人展示着晋商的辉煌历史。


普洞村台阶式古窑洞

  在这些古宅中,王培兰宅院及其背后的故事最为人称道。作为山西著名票号“蔚”字五联号之一“蔚盛长”的股东,王培兰在光绪年间建造了占地近万平方米的大院。大院分为北院、中院和南院,均为三进窑洞式建筑,布局严谨,功能齐全。中院门前两侧的石狮子虽历经风雨,饱经沧桑,依然能清晰看出鬃毛的卷曲纹路,神态威严;门墩石上雕刻的复杂图案,线条依稀可见,寓意吉祥。站在中院天井附近抬头仰望,木质廊檐上的雕花虽蒙尘,却处处彰显着晋商“儒商并重”的审美趣味,既体现了对财富的追求,又蕴含着对文化的崇尚。

  更令人称奇的是村落中的六座寺庙。五道爷庙、龙泉寺、真武爷庙、五岳庙、娘娘庙和观音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民间信仰体系,反映了村民们多样的精神寄托。其中五岳庙与娘娘庙连体而建,下方是五岳庙,上方是娘娘庙,这种“一庙双用”的构造极为罕见,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庙院中的透玲碑,正如《平遥县志》所记载,“其光皎若明镜”,传说对面关口的人能在碑中显影。元朝至元年间的碑刻至今仍保持着不可思议的光滑,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工艺之精湛。

振兴之路:从黑色经济到绿色新生

  曾几何时,普洞村的天空笼罩在灰色的阴霾之下,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煤尘的味道。作为“全县闻名的煤炭石灰出产之村”,煤矿和石料厂一度成为全村经济的支柱,然而,这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多处出现地表裂缝和塌陷,土地变得满目疮痍。

  随着国家资源开采、环境保护、企业改制等政策的陆续出台,特别是普洞村全域被划入洪山泉域保护区后,资源开采和加工制造等建设项目开展受限。这个山区村逐渐沦为“空心村”,面临着人才外流、产业薄弱、增收乏力的多重困境,在集体经济壮大方面几无成效,发展一度陷入瓶颈。转型,成为普洞村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普洞村观音阁

  转机出现在2010年,普洞村开始了一场堪称“刮骨疗毒”式的变革:坚决取缔污染严重的煤矿和石料厂,虽然这在短期内对村里的经济收入造成冲击,但从长远来看,却为村庄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政策,3000余亩(约2平方千米)退耕还林地和7 300余亩(约4.87平方千米)荒山造林工程,让太岳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移民新村的建设为这场变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2年7月,新农村建设移民工程竣工,一排排整洁漂亮的别墅洋房取代了危旧窑洞,红墙绿瓦,错落有致。在4100余名村民中,60%已迁入规划有序的新社区,过上了舒适便捷的生活。大路西侧,曾是村民们居住了半辈子的土窑洞,低矮昏暗,墙壁斑驳;而东侧则是如今的两层别墅,宽敞明亮,装修精致。

  普洞村在古建筑的修复方面展现了卓越的远见。村里先后投资修复了五道爷庙、真武爷庙、龙泉寺等六座古庙,组织了专业的施工队伍,采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让这些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重焕生机。在修复过程中,工匠们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还原古建筑的原貌。

  在产业发展方面,段村镇党委和普洞村党支部立足本地资源,坚持因地制宜、持续发力的发展策略,借助“平泰线”全线贯通的便利条件,积极招商引资,谋划产业项目,为村庄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普洞村新社区

  近年来,普洞村聚焦酸枣仁的独特药用经济价值,结合本村适宜酸枣种植的自然资源优势,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此前,普洞村已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前往灵石县翠峰镇酸枣产业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入调研市场前景、经营模式与栽培技术,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此外,还通过召开普洞村村“两委”专题会议、项目动员大会和村民知情大会等各类会议,向全体农户详细介绍酸枣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发展前景,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普洞村已与部分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并平整土地建成酸枣种植试验田,第一期酸枣苗种植工作已顺利完成,第二期种植工作也将在近期启动。

  下一步,普洞村村党支部将根据试验田的发展成效,逐步推进大规模酸枣种植项目,通过申请衔接资金及村集体自筹部分资金,发展酸枣仁中药加工产业,预期将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助力实现村集体与群众“双增收”的目标。

未来之问: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

  傍晚的普洞村,总在暮色四合时铺展出一幅奇妙的双面画卷。新社区的路灯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晕像被揉碎的星子,洒在健身器材旁闲聊的老人、推着婴儿车散步的年轻夫妇身上,为晚饭后的闲适时光镀上一层温柔的金边。而古村的窑洞则守着更为沉静的节奏,窗棂间漏出的昏黄灯光,透过雕花木门上斑驳的漆痕,在青石板路上投下细碎的光影,仿佛明清年间的月光仍在檐角徘徊。官沟河的流水穿村而过,将两种光芒一并揽入怀中,粼粼波光里,新社区的明亮与古村的幽微缠绵交织,连岸边的老槐树都成了这幅画的点睛之笔,让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这种共生的气质,正是“中国传统村落”普洞村最动人的特质。当城市化的浪潮不断冲刷着乡土肌理,这座村庄和无数古村落一样,面临着一道共同的考题:如何让斑驳的砖墙既留住岁月的包浆,又能呼吸到时代的新鲜空气?如何在青瓦灰墙间,让村民享有现代生活的便利?

  在夜幕彻底降临村庄之际,站在普洞村的最高处俯瞰村落,答案就藏在眼前的景致里。月光下,古村的轮廓泛着温润的光泽,百年老宅的飞檐与祠堂的雕梁勾勒出起伏的天际线,像一幅被时光晕染的水墨画,每一道笔触都沉淀着祖辈的生活智慧——那些依山而建的窑洞,蕴藏着与自然共生的哲学。而不远处的新社区,则是另一番景象,规划齐整的院落里灯火通明,太阳能路灯在巷道间织成一张光网,奏响了现代乡村生活的交响曲。​


普洞村党群服务中心

  此刻,人们便会领悟,普洞村的振兴绝非一道单选题。它不是把古宅原样封存成标本,也不是用水泥钢筋彻底替代夯土墙,而是让老砖缝里长出新绿芽——就像村里那棵历经几百年的古槐,既守护着树下纳凉的老人,也为新栽的月季藤提供着荫蔽。当守着酸枣园的村民骑着电动三轮车穿过古巷,当老人用智能手机和外地的孙子视频通话,历史的基因便在当代的土壤里扎下了新的根须。​

  岁月或许会让石阶磨损、让木门褪色,但只要庙堂前的石碑依旧矗立,只要官沟河的流水仍在讲述着“普救世人”的传说,只要古宅的砖缝中新生的青苔仍在蔓延,普洞村就永远是那个安放乡愁的精神家园。它所普救的,不仅是一方水土的安宁,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正悄然流失的乡土记忆——让奔波劳碌之人能在这里找到青砖黛瓦所承载的乡愁慰藉,让年轻一代能触摸到祖辈生活的温度,让传统不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标本,而是融入日常烟火里的鲜活生命力。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冯莉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