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充分认识县域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充分把握霍山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基础、针对性提出生态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意见建议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以突出的生态优势赋能新质生产力,助推霍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新征程上,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生态优势突出、绿色发展底色十足,生态赋能新质生产力有基础、有潜力,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潮中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县域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素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深层次经济结构问题,能否把握县域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发展差异的独特性,实现县域产业与人才结构优化转型,事关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要持续优化县域产业结构,需要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的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县域产业创新,有效汇集资金、人才和技术,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充分发挥县域比较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群、促进三产融合,构建县域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效。
加快科技创新赋能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县域发展面临创新和效率驱动不显著等多重挑战。将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有效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与县域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耦合,增强科技赋能作用,有利于加快县域催生出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形成新的增长点,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从根本上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关键是把握低碳转型的重大机遇。通过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县域现代产业体系,可以实现县域经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共进。要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需要加快把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生产力,依靠推广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培育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构建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激发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潜能,推进县域现代化。
霍山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基础
生态优势持续放大
标本兼治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霍山县强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常态化开展“七个专项行动”,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90%以上。加快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开展“两库”水域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入河排污口监管,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Ⅱ类水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河长制工作扎实推进,但家庙河、佛子岭水库分别入选水利部幸福河湖和安徽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高效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午季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超97.2%、90%。林长制改革持续深化,建成竹林运材道100公里,创建绿美乡镇2个、绿美村庄6个、美丽庭院3882户。
生态环境颜值出圈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央、省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效显著。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七个专项行动”,“中国天然氧吧”通过复审,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3.6%。扎实开展碧水攻坚战,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项目,国、省控断面水质保持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稳步实施净土持久战,强化固体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6%、90%。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10个。
和美乡村靓丽出彩
累计编制村庄规划100个,全县行政村庄规划实现“应编尽编”。投资16.2亿元完善县内交通网络,提质改造农村公路86公里、危桥12座,朱家畈至落儿岭公路、“美丽公路”一期工程加快实施,迎驾大桥、G105大河厂危旧桥梁改造、鹿吐石铺大桥拆除重建等工程完工通车。投资6.8亿元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第三自来水厂投入运营,畈区供水管网延伸2430公里,让16万群众喝上城市自来水,山区最美环线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开工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新建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11个,创建美丽宜居村庄184个,金竹坪、宋家河、陡沙河、新铺沟、道士冲等村庄入选全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首批建设名单。
全域旅游提档升级
迎驾汉驰航空、大别山欢乐谷等项目投入运营,锦秀大别山旅游度假区等项目成功签约。霍山大峡谷漂流景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六万情峡通过4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价,石斛小镇、屋脊水乡、符桥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霍山段成功入选“全国交旅融合创新项目”,大别山滑雪旅游度假区获评全省文旅产业“十佳落地项目”,陡沙河温泉小镇获评全省红色旅游康养基地,迎驾生态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迎驾春风营地入选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漫水河镇入选安徽省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金竹坪村入选安徽省首批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村,陡沙河村上榜全省特色美食村。霍山县获评2024年皖美民宿集聚区、安徽省十佳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长三角(安徽)“疗休养+红色”十佳县。磨子潭镇荣获“安徽省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狮山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金竹坪村获评“安徽省最干净旅游乡村”,月亮湾作家村成为省“精品主题村”。2024年游客接待量14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8.3亿元,分别增长18.2%、37.5%。
第三产业加速壮大
农产品网络销售额9.34亿元、增长15%,成功获评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全国农产品电商百强县。大别山乡村振兴直播基地入选2024全国县域电商直播中心,长冲中药材获批“中华老字号”。投资1.43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114.5公里、危桥改造9座,和襄高速天堂寨支线、S332东风桥至托儿岭公路、G529陡沙河至包家段公路等开工建设,道士冲桥、朱家畈至落儿岭公路、S333宋家河改建工程建成通车。桃源河水库下闸蓄水,仙人桥水库、绿色小水电、沿淮行蓄洪区洼地治理、淠河防洪治理加快推进。全面完成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并顺利通过水利部评估且获优秀等次。持续改善人居环境,高标准推进8个精品示范村建设,新建美丽乡村中心村9个,创建美丽宜居村庄184个,东石门、王家店村建设案例获省级层面推广。
生态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意见建议
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握生产力变革新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增强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将产业科技创新作为突破口,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科学配置生产要素,不断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动力变革、质量变革与效率变革。
聚焦基础强化,激活县域经济增长动能
要持续强化生态治理,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七个专项行动”,加强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等监管,有效改善空气质量,确保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3%以上。强化“三线一单”管控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加强项目落地多规审查。推深做实林长制、河长制,加快推进东淠河引调水工程,实施大别山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等项目。要强化与青浦区对口合作、互动交流,组织企业家“霍山行”“青浦行”,加速新引进长三角项目,增加长三角地区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促进农特产品在长三角地区销售额增长。积极融入合六同城化,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聚焦融合发展,推动县域经济质量变革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县域经济质量变革的关键,融合发展是推动形成县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点。一是加快推动产业融合。以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合适的县域产业链,支持推广县域发展“工业+”“农业+”“旅游+”“商贸+”“金融+”等模式,突破地理半径实现虚实共融。二是加快城乡融合,促进城乡产业有机关联发展,加强城镇工商业与乡村农业产业的对接协作,构筑涵盖县与乡镇一体化的产业链、价值链、要素链、创新链、利益链格局,推动区域内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三是推进数实融合,发挥民营经济和制造业发展基础,推动县域经济梯次培育、均衡发展,坚持链群式开发、集群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释放优势产业的集聚效应。四是加快推动文旅融合。要积极创建迎驾佛子岭5A级旅游景区,全面投运迎驾春风美酒小镇,力促环东淠河水旅融合等项目落地,积极建设漫宿·又见炊烟、九万里·云水山居等民宿,力争创建“皖美”民宿。要差异化打造村落田园、非遗文化、避暑休闲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举办如大别山文化旅游交流会等主题活动,全面提升霍山文旅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
加快创新转型,推动县域经济动力变革
一是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要提高农业适用性科技成果转化率,催化涉农技术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孵化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科技创新,以绿色制造实现生产节能清洁低碳,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5G、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加快科技人才培养,打造县域多元人才培育留用体系,推动本土人才与高技能人才相结合,促进县域经济新质生产力质的飞跃。二是持续推进绿色转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省级木本油料产业示范园等重点项目;抢抓国家“以竹代塑”机遇,力促竹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三权分置”。积极支持林业产业发展,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GEP、GDP协同增长;要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多元化土地供应模式,扎实推进“林地上山、耕地下山”试点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深入践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鼓励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节能化改造,加快低效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强力整治“散乱污”企业。
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县域经济效率变革
加快形成有利于县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还需调整不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是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扎实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推动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要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落实,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要建设利企惠企的市场环境,畅通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渠道,完善“一类问题”归结办理机制,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推动双向建立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二是要明确发展滞后县域产业定位,推进优势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短板产业补链,培育新模式、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县域产业链新生态。三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机制优势,统筹用好各级各类政府资金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投资牵引。四是完善县域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强化开放性、政策性银行对县域基础设施支持,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五是打造产业集群创新平台,推动区域间创新要素自由流通,营造公平开放产业链集群创新生态,推动新质生产力效率变革。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霍山县应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找准生态赋能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着力点,全面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水平,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终审:魏文源
监审:冯莉
编校:徐鑫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