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育电商 人才反哺富乡村
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下,电子商务正成为重塑地方产业、传播乡村文化与推动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力量。立足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实践,探讨电商人才如何以技能为媒介、以项目为载体,实现从课堂走向乡村的深度参与,尤为重要。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为例,梳理“平台引流、主播返乡、品牌反哺”三种电商下乡路径,分析高职院校在人才输送、智力嵌入和生态搭建方面的创新探索,并结合红枣、巴旦木、香梨等地域特色农产品,剖析电商化推动下的产业升级逻辑。最终指出,产教融合不仅提升了教育的适应力,也为乡村注入了组织力、品牌力和数字力,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路径之一。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发展路径正在被重新塑造。与以往对资源禀赋的单向依赖不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城乡要素流动机制的重构与数字基础设施的深度嵌入。智能终端与网络平台的普及,使乡村产品通过直播、短视频及线上交易等方式,高效进入城市消费体系,推动了农产品从地域性土特产向市场化商品的转化。这一转型的核心,不仅在于渠道与技术的升级,更在于产业组织模式与人才结构的深度调整。在此过程中,高职教育,尤其是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凸显其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价值。其所培养的新型电商人才,既具备平台运营能力,又深谙地方文化语境,逐步构建起连接教育体系与乡村实践、企业需求与本土资源之间的多元桥梁,成为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在新疆这片广袤而独具风味的土地上,电商不仅是潮流,更是出路。如今,农产品走出乡村,依靠的不是偶然的市场机遇,而是系统化的产业支撑、内容化的传播能力与组织化的运营路径,而这些能力的根基,正是在高职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中逐步培育而成。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电商教育变革
高职教育的功能转型
传统高职教育以“授课—毕业—就业”为主线,重学历、轻技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传统路径正经历深刻变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的兴起,对复合型、实践型电商人才的需求陡增。过去那种只懂平台操作、不接地气的“纸面型”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一线电商岗位的迭代节奏。事实上,传统电商岗位对实践技能的需求占比已从过去的30%提升至70%以上。面对这种变化,一些高职院校开始从单一知识教学走向能力链条的重构,引入企业项目、建设实训基地、推行“岗课赛证”融合式培养机制。课程设置也不再拘泥于传统框架,而是与运营、内容、数据等产业技能深度对接。高职电商教育的目标转向培育能立即上手、融入本地产业的数字化实践者。
从制度嵌入到教学重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修订)首次将“产教融合”确立为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职院校电商人才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在实践中仍面临“浅融合”的现实困境。不少校企合作停留在挂牌共建、资源共享表面,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共建与人才共育。要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不仅需要制度的引领,更需打通学校、企业与地方政府三者间的协同闭环。高职电商教育正逐步转向实用导向、场景融合的能力培养模式。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联合本地农产品电商企业,围绕红枣、葡萄干等地域性农产品,打造“电商直播+供应链运营”实践模块,形成了“课程—项目—岗位”三位一体的联动闭环。数字平台成为教学的第二课堂,将学生置于真实交易场景中,商品卖得出去,问题回答得上。在这种机制下,电商教育真正从“模拟演练”走向“真实磨砺”。
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与乡村经济的联动机制
电商人才驱动下的农村电商发展三重路径:平台赋能、青年返乡、品牌升级
农村电商的发展并非单一力量推动,而是在电商人才的深度参与下,形成平台赋能、青年返乡、品牌升级三重路径协同作用的结果。高职院校培养的电商人才作为核心纽带,通过专业能力激活各路径的价值,推动乡村经济数字化转型。一是平台赋能构建了“出村通道”。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平台的流量优势,为农产品打开了广阔市场,而高职院校电商人则是这一通道的“技术操盘手”。他们熟悉平台规则、擅长数据运营和流量转化,帮助新疆葡萄干、哈密瓜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平台推荐机制突破地域限制。例如,针对红枣销售旺季,毕业生团队通过优化关键词、策划限时活动等方式,使产品曝光量提升30%以上,直接推动销量增长,成为农货“出村进城”的关键支撑。二是青年返乡促进了“组织重构”。大量接受过系统电商教育的青年主播返乡创业,他们既懂本地产品特性,又掌握内容创作与流量运营技巧,通过“产品+文化”的直播模式重新组织乡村产业关系。例如,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的李阳在推广蜂蜜、奶酪时,同步展示雪山草原风光与游牧文化,直播间粉丝量半年内突破10万,不仅带动产品溢价20%,更推动当地形成“种植—加工—直播”的小型产业链,证明返乡青年是乡村产业组织的“新动能”。三是品牌升级实现了“价值跃迁”。从“拼价格”到“靠品牌”,农产品的溢价能力提升离不开品牌化运作,而高职院校电商人才是这场升级的“策动者”。以和田玉枣为例,电商专业师生团队深度参与品牌重塑:在包装设计上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在营销中构建“沙漠种植—自然晾晒”的产品故事,在售后环节建立消费者反馈机制,推动玉枣从“散装农品”升级为“盒装商品”,再到“区域品牌品类”,单价提升近50%,实现了产业自我迭代。
高职院校赋能农村电商的三大支撑:人才供给、智力输入、生态共建
高职院校通过持续输出人才、提供智力服务、搭建协同平台,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形成了“培养—实践—反哺”的良性循环。一是高职院校成为人才供给的“源头活水”。不同于传统就业导向,高职院校通过定向培养、实践育人,引导学生扎根乡村。例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红枣、葡萄干等特色产业设计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即参与真实运营项目,毕业后多数选择返乡创业或加入本地电商团队。这些人才既懂电商技术,又熟悉乡土资源,成为农村电商“留得住、用得上”的骨干力量,解决了乡村数字人才短缺的痛点。二是高职院校提供智力输入的“精准服务”。教师团队组建“电商服务小组”,深入县乡,提供“一对一”智力支持。在皮山县,教师团队调研后发现物流成本高、包装不规范是农货上行的主要障碍,随即联合企业开发低成本防潮包装,并协调物流企业建立“产地直发”专线,使物流时效提升2天,破损率下降15%。在策勒县,教师指导农户使用电商工具,培训500余名村民掌握基础直播与店铺运营技能,推动“农户—电商”直接对接。三是高职院校构建生态共建的“场域支撑”。高职院校联合政府、企业共建直播实训基地、农村电商孵化器,构建完整生态。例如,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南疆农产品电商实训基地”,配备专业直播设备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既作为学生实践场所,又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场地、技术与资源对接服务,已孵化12个本地电商团队,带动近千名农户增收,实现了“教学—实践—产业”的无缝衔接。
新疆农产品电商化的典型思路
新疆的农产品,从吐鲁番的葡萄到库尔勒的香梨,正通过电商平台实现华丽转身。它们从传统的“土特产”变为市场上的“数字农品”,这一转变的背后既有平台的流量推动,也有电商人才的系统参与。一是平台标准化。以吐鲁番葡萄为例,当地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借助拼多多、淘宝、抖音等平台直接对接终端消费者。高职院校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与培训支持,帮助农户掌握平台规则与基础运营,使得葡萄干实现了全年不间断销售。二是内容视觉化。学生们拍摄制作“田间到舌尖”的短视频,巧妙利用哈密瓜的高颜值优势,精准切入短视频平台,搭配直播讲解,迅速积累粉丝,协助农户优化内容,使电商运营成为新农人的必备技能。三是品牌系统化。如今的库尔勒香梨品牌已日趋成熟。过去因标准化程度低而影响销量,如今借助地理标志认证,并与高校携手进行联合设计,成功重塑了品牌形象;同时,针对保鲜难题,还引入了高校团队开发的智能冷藏包装,有效延长了销售周期。这三种路径——平台标准化、内容视觉化、品牌系统化,代表了新疆电商化的典型思路。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既输出人才,也参与策划、培训与技术支持,让每一个“产地农品”都有机会成为“产业爆品”。
高职院校通过上述路径实现了与乡村经济的深度绑定:一方面,人才下沉与智力服务直接解决了农产品上行的技术瓶颈与运营短板;另一方面,生态共建为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实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产教融合机制在乡村场域中的具体落地——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闭环设计,高职教育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实现精准对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专业化、系统化的动力。以下将进一步阐释,这种以高职院校为载体的产教融合实践,如何从经济、产业、社会三个维度助力乡村振兴。
产教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逻辑与现实成效
增收机制:“农产品溢价+人才就业+返乡创业”
产业兴,农民富,归根结底还是收入问题。电商作为连接城乡的新型渠道,其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卖货,更在于资金回流,并带动人才扎根。首先是价格链的重构。以往农产品依靠多层中间环节到达市场,品质再高,价格也难以体现。如今通过电商平台,产品直接触达消费者,销售链简化,信息更对称,价值也更透明。例如,新疆的和田玉枣、巴楚红枣等农产品,经过品牌打造和平台运营,不再是论斤卖的土特产,而是能按包装、按故事、按情绪定价的“高溢价产品”。其次,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电商专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本地就业,或者返乡创业。他们熟悉平台规则、懂得运营逻辑,既是内容生产者,也是农产品的搬运者。电商成了他们重新与故土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例如,青河县的阿曼古丽,最初只是帮乡亲代购代卖,如今已成长为拥有线上店铺、物流协调和本地配送团队的全链条服务商,真正把“副业”做成了“主业”。最后,许多年轻人带着技能回村,并带动亲友参与仓储、直播、售后等环节,催生出一种“外溢式”的创业链条。这不是简单的岗位增加,而是产业文化的逐步生成。
产业升级:从“种得好”到“卖得好”
如果说传统农业追求的是“亩产高、品相好”,那么数字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更看重“是否能卖、能卖到哪、卖出多高溢价”。这一转变,正是产教融合走向乡村产业链深处的着力点。高职院校参与推动的不再局限于学生就业,而是通过标准制定、品牌设计、供应链协同等实质性介入,引导农产品完成从地头到商品的转型。在南疆,一些院校协同地方农企制定红枣、巴旦木的电商销售标准,颗粒大小、干湿度、包装视觉均被纳入商品逻辑,适配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平台的入驻机制。这种教学参与,既是课程实践,也是产业优化的有效途径。数字工具正在悄然重塑乡村产业链。SaaS农产品管理系统,让农户实时记录种植进度与品质数据;供应链金融工具,为中小农场主提供更低门槛的资金支持;而内容电商,则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赋予产品“叙事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担任创作者角色,他们熟悉平台、掌握运营逻辑,操盘着数字农业的运行。例如,巴楚红枣在校企协同助力下,构建了“育种—包装—内容传播”一体化的销售闭环。曾经的普通农产品,如今有了品牌故事、数据支撑和稳定复购,实现了华丽转型。农产品能否进入消费社会,不仅靠产品的品质,也取决于产业链背后的组织与营销,而产教融合在这场转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效益:文化传播、村庄数字治理与乡村现代化
电商的进入,不只是让农产品卖得更远、更好,也悄然改变了一个乡村的气息。村口多了快递车,路上的行人多了起来,直播间成了新集市。高职院校的人才走进乡村,年轻人不再背井离乡,他们把学到的技术带进田间地头,把组织力、传播力和现代意识带进了乡亲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活跃起来,文化交流频繁,治理方式也在悄然更新。首先,主播不再只是推销员,他们逐渐承担起“地方叙事者”的角色。在新疆,一些返乡的电商从业者,在直播中讲述红枣为何甜、香梨为何小,以及背后蕴含着的民族风俗、饮食习惯、节气变化和人情世故。他们不是包装乡愁,而是在用现代手段延续乡土记忆。这类新职业形象,正逐步打破农村“留不住人”的固有认知。其次,电商从业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乡村事务中,他们熟悉物流节点、掌握库存和订单数据,还可以通过平台后台进行销售预测,为村“两委”或合作社决策提供依据。例如,在皮山县和青河县,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还主动参与电商站点管理,承担起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整合任务。最后,乡村与城市在数据层面也实现了新的互动。不再是城乡单向输出,而是利用现代科技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电商既是渠道,也是载体,让乡村的声音、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网络体系。而产教融合背景下培养的电商人才,正是这场连接城乡、重塑乡村认知与表达方式的关键纽带。
事实证明,产教融合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更是撬动区域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点。高职院校正在培养出一批既了解本地、又掌握新工具的复合型电商人才,为乡村注入持久而活跃的生长力。他们不仅仅是擅长“带货”的学生,更是能理解市场逻辑、组织协同与文化传播的“新农人”。电商只是工具,关键在人为,高职教育正在源源不断地输送可用之才。可以预见,未来的数字乡村,会有一批具备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青年力量深耕本土。他们不仅是农产品上行的执行者,更是乡村产业体系、传播体系和组织体系的重构者。新一代乡村振兴的推动力量,正在以更加理性、持续和可复制的方式稳步成长。
终审:魏文源
监审:冯莉
编校:李晓亚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