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升级提质的成县方案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农村经济转型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背景下,乡村产业升级在农村经济转型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和乡村面貌的改善,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本文深入剖析甘肃省陇南市成县乡村产业升级的新路径,不仅能为成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也能为其他地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乡村产业升级提供借鉴。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生产方式较为粗放,附加值也相对较低,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外流、土地资源闲置等问题愈发明显,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契机,推动农村经济向深度转型,其中乡村产业升级成为核心任务。乡村产业升级,可激活农村内需市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互补发展。这不仅从微观层面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手段。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转型中乡村产业升级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为乡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成县作为甘肃省陇南市县域经济的“农业优先型”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具有关键作用。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农民收入的增长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关键指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农村经济转型期间乡村产业升级的路径,可为农民开拓多元化的增收途径。传统农业受市场波动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经济效益不太理想。乡村产业升级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依托独特品种以及优质产品,显著提升了农业经济收益。例如,一些地方培育的特色水果,借助错峰上市以及精细包装,价格高于普通水果。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兴起,使农民不但可以从农产品销售中获利,还可以参与加工环节,分享增值收益。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增加了导游、电商运营等新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收入,这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至关重要,可有效降低脱贫人口返贫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让乡村振兴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探索乡村产业升级路径,是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可拓展农业的多功能特性,提升产业附加值。以农业为根基,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可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采摘水果后进行加工,制作成果汁、果脯等产品,不但解决了水果保鲜难题,还可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第三产业,可充分发掘农村的生态、文化资源,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体验、休闲等服务,让农村从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转变成综合性的产业集聚区。这有助于构建现代化农村产业体系,打破传统产业界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提升农村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缓解人口空心化问题
在传统农村产业模式背景下,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村地区就业岗位稀缺,大量年轻劳动力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提高生活水平,不得不离开家乡奔赴城市打工,导致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乡村产业升级为改变这一局面提供了契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及乡村旅游等多元化产业,农村地区创造了丰富的就业岗位: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种植、养殖技术人员以及农产品营销人才;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带来了从生产加工到包装运输等一整套工作岗位;乡村旅游带动了餐饮、住宿、导游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这些新的就业岗位不仅吸引外出务工者返乡,还为农村本地劳动力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使其兼顾家庭与工作。随着劳动力的返乡回流,农村地区的人气逐渐回升,人口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呈现出单一模式,过度依赖传统农业。为实现高产目标,人们往往过度使用化肥、农药,这不仅破坏了土壤原本的结构,还污染了水体和空气,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乡村产业升级引领农村经济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转变。在产业实现升级过程中,发展生态农业成为重要趋势,生态农业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采用施用有机肥料、生物防控病虫害等绿色生产方式,降低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对土壤、水源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促使农村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优美的自然景观、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等优质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关键,这使农村在推进产业发展中主动增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及维护。依靠乡村产业升级,农村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走上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成县特色农业优势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成县特色农业优势产业现状
成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市东北部,地处徽成盆地,属于南北过渡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独特,四季分明;海拔750米—2 377米,年平均气温12.1℃,无霜期186天,年日照时数1 468.5小时;生态优势突出,局部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县内特色农业产业主要有核桃、畜牧、中药材、蔬菜等。成县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中国核桃之乡和全省商品粮基地,被誉为“陇右粮仓”。近年来,成县按照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在确保粮油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坚持“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的发展策略。通过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逐步形成“1+3+N”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成功建设一批产业强镇和跨产业示范园,初步构建起“一县一业”“一县多园”“连乡成片”“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新格局。
成县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产品品质有待提升
成县特色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质,然而部分产品质量却存在较大差异。以成县核桃为例,由于农户们采用了不同的种植管理方式,核桃果实质量参差不齐;此外,部分农户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违规使用各类农药和添加剂,这不仅影响了核桃的食用安全性,还严重损害了成县核桃的品牌形象。由于缺乏统一的种植管理标准,且相关管理部门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监督检测力度不足,核桃产业虽然短期内经济效益较好,但长期来看,产品质量问题会导致口碑和竞争力下滑,制约产业持续发展。
2.“土特产”利用率低
成县资源丰富,拥有西洋樱桃、草莓、土蜂蜜等特色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不仅品质上乘,而且具有极高的市场潜力。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广且销售渠道不畅,优质农产品难以走出农村、被更多消费者所熟知。以土蜂蜜为例,成县多数蜂蜜仅经过简单筛选和装瓶,便进行售卖,未能开发成具有高附加值的蜂蜜饮品、蜂蜜护肤品、蜂蜜果冻等产品,导致土特产资源利用率低下,制约了该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
3.产业链条不健全
成县乡村产业发展的链条不完善,未能形成从产品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到售后的完整产业链条。主要问题归咎于产业分布零散且规模较小,缺乏标准化产品生产加工体系,生产技术落后导致规模化生产效率低下。此外,加工产品类型单一,销售渠道匮乏,未能充分利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品牌宣传和产品售后服务也存在短板。这导致成县农产品生产销售链条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产品需求。
4.乡土人才缺乏
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劳动力,更离不开“三农”人才。成县因长期劳动力和青年大学生外流,导致特色农业发展面临人才短缺,亟须掌握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经营销售、创新管理、科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的农业技术人员。由于人才的短缺,成县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先进技术应用受限、产业模式难以创新、种植管理水平不高,显著阻碍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转型中乡村产业升级建议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转型以及乡村产业升级显得尤为迫切。成县作为农业大县,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寻乡村产业升级的有效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产品品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含金量
乡村产业升级,需要以产品质量作为基础保障,从而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成县为例,当地特色农产品丰富,核桃产业规模较大,然而要提升品质,必须从源头开始。首先,在品种改良方面,需要聘请农业育种专家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当地气候和种植条件,推荐合适的核桃品种,或者培育出本土核桃品种,提高核桃种植优势。其次,在种植管理方面,应成立农产品种植技术推广小组,由小组成员向农户推广最新的种植管理技术,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采取精准施肥和绿色病虫害防治,确保核桃生产的品质和安全。最后,对于中草药和蔬菜等特色农产品,需要建立系统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从“种子—育苗—种植—采摘—加工”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要求当地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加工。为落实该质量控制体系,还需成立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引入农产品化学残留检测、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措施,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提高成县乡村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挖掘“土”的资源,关键在于深入探寻本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成县除了拥有“成县桔梗”等名特优新农产品外,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可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农产品品牌建设。例如,设计带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农产品包装,讲述农产品背后的故事,以此增加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放大“特”的优势,重点在于充分利用成县土壤、气候的天然条件发展特色农业。例如,可以种植多种中药材,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中药材加工销售产业链,打造成县中草药名片。同时,结合当地优质的山林资源,发展特色生态养殖,生产高品质的禽蛋和禽肉产品,形成开放的生态养殖参观园,进一步开发农业旅游资源。提升“产”的效益,围绕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融合。例如,以成县核桃为主导产业,开发核桃采摘园、核桃文化博物馆、核桃文玩、核桃雕塑等多元化产业。这不仅能增强成县核桃的知名度,还能进一步推动特色旅游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健全产业链条,向产业发展要经济效益
健全的产业链条能显著提升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成县必须高度重视产业链条的建设与完善,选择相对成熟的产业进行产业链条建设,探索成功的路径和方法。例如,可以围绕村镇蔬菜农业示范园,构建蔬菜“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具体而言,在村级蔬菜生产基地,引入先进种植技术和设备,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和田间管理模式,在确保蔬菜品质的同时,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在加工环节,应扶持一批蔬菜深加工企业,生产蔬菜汁、蔬菜脆片、蔬菜包等蔬菜附加产品,延长蔬菜产业链条。在品牌建设方面,要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同时通过公众号、电商直播、农产品展销会和自媒体推广等多种形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在质量保障方面,可与大型物流公司合作,完善仓储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减少蔬菜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保证蔬菜新鲜度,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以上措施建设蔬菜产业链,能有效提高成县蔬菜的经济效益。
切实用好乡土人才,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土人才对乡村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对成县而言,首先需要培养能够扎根基层的乡土人才。乡镇政府要重视对乡土人才的定期农业技术培训,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其创新种植、养殖技术,学习总结农产品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具体而言,可以借助陇南师范学院的教育资源,开设面向乡土人才的专业课程,以此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激励方面,对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表现出色的乡土人才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如设立“乡村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其次,还需吸引一批具有“三农精神”的青年大学生回村创业,乡镇政府可以为此类大学生提供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并提供创业平台,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创设农村经济发展所需产业。最后,要重视对基层领导干部的培训,提升基层干部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鼓励基层干部投身一线,开展广泛调查和实践,为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引进新的理念、技术和人才,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政策指引下,成县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乡镇政府需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助力,深入挖掘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推动产业链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改造。此外,还需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建设良好农村生态环境,发挥成县特色农业优势,积极应对乡村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问题,逐步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实现乡村振兴。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冯莉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