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现代农业引才新实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人才是激发乡村发展潜力的关键要素。本文围绕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现会理市)现代农业人才引进的实践途径,梳理该县的人才引进举措及发展情形,在分析会理县现代农业人才引进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构建权责明晰的管理体系、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政策的有效对策,旨在为县域通过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改进路径,从而助力构建吸引人才、利用人才、留住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人才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要素。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这类人才能够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对此,会理县一方面需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另一方面需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在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和诸多客观实际因素下,县域乡村各方面基础薄弱,很难吸引并留住人才,这严重制约了乡村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协调好城乡对人才的不同吸引力,打造自身优势,吸引并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才能,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当前会理县亟须解决的重大难题。
理论基础
理论概念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是托马斯·史密斯提出,以帮助研究者和决策者更好地分析政策实施的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改进政策效果,保证政策目的的实现。该理论框架将政策执行过程看作“理想化政策”“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和“外部环境”四个关键变量的互动过程,重点考察这些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及其潜在冲突的调适方式。“理想化政策”是指根据某种情境设计出来的可以实施的方案,可以通过行政命令或者立法手段来推行。“执行主体”则被代表为带有完整组织架构、专门人员以及有效运转机制的机构实体,其肩负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政策的要求。“目标群体”即受政策直接影响的对象单元或个人,其认知水平以及接受程度等作为关键变量包含在其中。“外部环境”涉及的因素涵盖如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等大范围方面的元素构成部分,这些因素可能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在政策实际发挥影响的程度上显著体现出来。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互动的过程,从而最终确定了实际所取得的效果程度。
理论分析
在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下,理想化政策即人才政策。会理县依托其坚实的产业基础、明确的城市定位及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制定的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与措施。这些政策不仅清晰界定了人才引进的目标与导向,更为后续的执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各成员单位,作为政策执行的核心力量,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在政策执行中扮演重要角色,共同推动着政策的稳步前行。政策聚焦于各类现代农业人才,包括农业科技研发的先锋、技术推广的使者、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智者,以及教育与培训的导师,他们的心声、愿景与行动,无不深刻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成效。执行环境包括会理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农业产业基础、政策资源等因素,这些因素既为政策执行提供了基础条件,也对执行过程和结果产生制约和影响。
现代农业人才引进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会理县概况
会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攀西经济区中心地带,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其建县历史可上溯到2100多年前,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全县总面积达4 537平方公里,下辖1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涵盖146个行政村、19个城市社区,这里资源丰富,矿产、土地、日照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攀西聚宝盆”之美誉。该县形成了以铜镍、铅锌、钒钛铁矿采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以及电煤供应、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配套产业。并通过整合红(石榴)、黄(烤烟)、黑(黑山羊)、绿(生态林果蔬)、蓝(乡村旅游)五大特色产业,成功构建了“10+2”多元产业发展格局。“中国石榴之乡”会理获得全国黑山羊产业示范县、木本油料特色区域发展试点县等多项荣誉,被评为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县、现代畜牧业重点支持县。
人才引进现状
一是健全领导体系。会理县成立了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县委组织部下设办公室,成员为县委、县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负责全县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政策创新、重点推动和督促检查。已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是搭建人才平台。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平台,会理县建设县级专家工作站、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平台8个,特聘42名专家为产业发展把脉指向,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构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不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签订20余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实习基地,吸引高校院所的研究院落户会理,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建设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会理县与多家单位组建“服务人才联盟”,为高层次人才发放“会理县英才卡”,提供全方位服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会理县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工作虽有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须改进的地方。在人才岗位匹配方面,人才引进同产业需求的精确对应机制尚需进一步改善,部分引进人才的专业技能同岗位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别,这反映出在人才需求调研的深入性以及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究其原因,县域产业发展根基尚不稳固,且人才需求动态跟进机制尚未完善,对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强度同产业升级需求之间存在阶段性的差距,进而影响了人才资源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
管理协同机制方面,人才引进工作的部门协同仍有待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已确立,但在具体执行中,涉农部门与组织部门的衔接仍需优化,乡村振兴工作统筹协调复杂,导致部分部门在参与人才引进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主动性有待提升。此外,推进工作时常因流程衔接不紧密而受阻,人才服务体系的精细化水平亟待提高。就职业规划引导、跟进评判机制而言,也并未做到完整闭环,对人才长足发展支援力度有待加强。
人才激励保障体系在保障政策落实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目前,会理县虽已探索多项福利政策,但受县域经济条件限制,人才公寓供给紧张的问题依然突出。教育、医疗等配套资源的均衡程度仍需改进;租房补贴、安家补助之类的政策执行时间与人才需求的即时性存在差异。从整体吸引力来看,要留住人才在乡村扎根,需从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职业发展等多个角度打造更为吸引人的保障体系。
原因分析
从战略规划角度看,乡村振兴背景下,会理县已大力开展人才引进相关工作,然而,针对现代农业产业的人才需求系统规划仍需强化,且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联动机制尚不完善,对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综合效能的发掘也不够深入,人才计划的细致度与产业升级的动态需求间存在明显差距,在制定人才引进目标时,对长远发展与当前需求的统筹考量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结构同产业转型的匹配度不够高,这反映出对乡村人才振兴规划整体性思考的不足。
从组织协同层面看,人才引进组织实施时,各部门对于协同责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尽管已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的局面,但部分单位在人才规划、管理与服务方面的主体作用挖掘尚不充分,跨部门合作时,彼此之间的沟通衔接还存在改进的空间,人才引进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跟踪评估体系尚待健全,造成有些工作在落地时出现重引进、轻服务的现象,组织体系在全链条管理上的精细程度还有待提升。
从政策执行层面看,县域经济发展条件限制了人才引进政策的综合效能,政策在资源整合与顶层设计方面有待优化,部分政策条款执行流程烦琐,与人才实际需求对接不够精准,而且,经济基础对政策标准的支撑不足,导致在人才公寓建设、教育医疗资源配套等保障性举措上,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表明政策落实的系统性保障机制需随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完善。
现代农业人才引进的对策建议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一是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调研,全面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精准把握产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制定全面的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发展规划。根据产业需求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明确人才引进的重点领域、专业方向和数量要求,确保引进的人才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二是优化农业人才结构。在引进人才时,注重优化人才结构,既要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又要引进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既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又要引进复合型人才。三是建立人才需求动态监测机制。定期调研农业企业及产业园区人才需求,预先规划人才引进策略,确保所引人才契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四是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人才支撑体系。
构建权责明晰的管理体系
一是明确部门职责。梳理人才引进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等环节的职责分工,避免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明确由县委人才办牵头负责人才引进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负责制定人才引进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农业农村局负责根据农业产业需求提出人才需求计划和岗位要求,人社局负责人才引进的招聘、考核等具体工作。二是加强考核监督。构建科学严谨的人才引进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将其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评范畴,明确细化考核指标与标准,全面评估人才引进的数量、质量、成效及管理服务,强化人才引进工作的监督与检查。三是利用市场分配。探索成立人才发展公司,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势,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借助市场机制引进并管理人才,向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等机构精准派遣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人才配置效能。
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政策
一是提高福利待遇。设立现代农业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薪酬补贴、科研项目资助、培训进修等方面。鼓励农业企业提高人才薪酬待遇,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人才税收优惠政策,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建立与人才业绩相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对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完善政策保障。加速人才公寓建设步伐,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确保人才享有安逸舒适的居住空间。在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服务,拓展人才医疗服务内容,为基础人才提供定期体检、高层次人才专家会诊等个性化医疗服务。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建设优质学校或与周边优质学校合作,保障人才子女入学需求。三是拓宽发展空间。建立健全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大对引进人才的培育力度,通过挂职实践、项目协作、学术研讨等途径,全面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人才的引进不仅是系统性工程,而且是实现战略成效的关键,必须从人才引进的全过程入手,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现代农业人才的引进提供有效路径。研究发现,会理县只有从战略层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从组织层面,构建权责明晰的管理体系;从行动上,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政策,才能切实解决当前制约人才引进的问题,真正引进发展急需的现代农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化人才引进对策的实施细节,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焦慧玲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