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千年古村 文脉新生——记山西省孝义市振兴街道司马村

时间:2025-11-05 11:14:59来源:本刊编辑部 文字:王嘉美 李佳睿

  司马村坐落于山西省孝义市振兴街道,这座古村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文化基因,其悠久的渊源与辉煌的过往,始终引人探寻。近日,踏入司马村,目之所及,尽是时光雕琢的痕迹:虽历经沧桑却傲然矗立的堡墙,默默守护着岁月的秘密;纵横交织的九街十八巷,低语诉说着昔日的繁盛;而那些留存着晋商文化鲜明烙印的古建筑,更是将村庄往昔的繁荣景象,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2023年3月,司马村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项殊荣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充分肯定,更让这座古村落的文化魅力得以被更多人了解与珍视。

历史渊源与古堡格局

  司马村之名,源自古代的“司马”这一军政官职。《通志·氏族略》载,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因功赐姓司马,其后代子孙以官职为姓,形成司马氏;《吕梁乡镇志》更明确记载,战国时晋文公麾下孝义籍大司马因功受封于故里,该村由此得名。尽管宋元后司马姓渐稀,但“司马”二字始终与军政、秩序、文脉相连,村中亦衍生出张、宋、田、任、周等大族,民间流传的“孝义司马温恭镇,先有田来后有宋,任宋田张四大家,还有周家一大姓”民谣,既道出姓氏渊源,也暗藏昔日繁华密码。

  司马村的前身,是一座蕴含古韵的城堡。岁月流转中,昔日的堡墙依旧傲然矗立,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成为村落里最醒目的地标。踏入司马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道气势恢宏的堡墙,堡墙高五米、顶宽七尺、周长四里半(2.25千米),如一条蓄势待发的巨龙,将整座村落温柔而坚定地环抱其中。更令人称奇的是,堡墙在东西南北四向及其他关键方位共设七座城门,每座城门之上均筑有巍峨的城楼。这般布局不仅构建起易守难攻的严密防御体系,更让这里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风云气魄。


司马村一号民居

  村内九街十八巷纵横交错,街巷之名多源于聚居的大姓家族,如东河街、西河街、周家街、任家街、后街等,至今仍保留着家族聚居的原始印记。据明万历《汾州府志》记载,当时的司马村已聚居千余人口,其城防规模在孝义平川地带更是首屈一指,这足以印证它早期作为区域重镇的繁荣景象。街巷之间,石板路蜿蜒曲折,连接着一座座古朴的院落。院落里,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而那些以家族姓氏命名的街巷,更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人们能够感受到那份传承千年的家族情感和归属感。

  司马村的堡墙不仅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更演变为承载独特文化的精神象征。在堡墙经年累月的庇护下,司马村积淀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繁盛的商贸记忆。明清时期,它已发展为孝义境内平川地带举足轻重的商贸重镇。司马村中的市集街,一年到头有六次大型集会,冬日为一月一会;沿街之上,钱庄、当铺、粮行鳞次栉比,一派繁荣景象。每年正月十七,村民都会登上城墙“游百病”。如今,那些古老的习俗,早已编织成司马村千年间生生不息的烟火故事,为这片土地晕染出独树一帜的厚重底蕴。

晋商宅院与文脉印记

  问起司马村的古建筑,村民总会不约而同地指向东西河街。漫步于此,可见张氏家族的七处宅院与其他传统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共同描绘出一方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

  张氏家族的宅院,从大宅院到七宅院一字排开,仅居住区就占地逾150亩(10公顷)。在经商鼎盛之时,张家更斥资修建了“书房院”,足见其对文脉传承的重视。“欲振家声,先培文脉”,这是张氏家族始终秉持的理念。他们设立月课、延请名师教导子弟,生动诠释了晋商“以商养读、以读促商”的独特家风。细观宅院,院门石刻“燕翼诒谭”别有深意,取自《诗经·小雅》中“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的意境,隐喻着“展翼高飞,惟读书可达”的信念。


司马村古巷

  司马村保存完好的传统宅院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四合头窑院”。这种院落布局以“一门三进”的主院为中枢,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偏院,形成主次分明、左右呼应的建筑格局,完整展现了晋商家族聚居的生活形态。在建筑细节的处理上,晋商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精湛工艺随处可见,主院门楼采用转扇门设计,门扇上雕刻着繁复精美的吉祥纹样;正房与厢房均为窑洞式建筑,洞前安装工艺考究的木制窗栏;檐下木雕、墙面砖雕无不彰显着匠人的高超技艺;特别是院墙转角的砖雕影壁,通过深浅有致的雕刻技法,呈现层次分明的立体效果,每一处纹理都暗藏玄机。一砖一木之中,既有晋商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亦饱含他们对吉祥顺遂的深切向往。

  司马村还散落着一些各具特色的传统院落,风貌独特,别有韵味。主院的五间上窑构造尤为精巧,令人叹为观止。窑洞顶部竟巧妙地搭建了一座全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形成了“下窑上楼”的独特三层建筑格局。这种将传统窑洞与木构阁楼完美结合的营造方式,在清代孝义地区的民居建筑中极为罕见,堪称当地建筑艺术的瑰宝。据村中老人回忆,每逢集市庙会,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特意绕道前来,只为目睹这别具一格的景观。久而久之,这便成了当地乡民茶余饭后的美谈,更成为四方乡邻争相前来参观的胜地,为古朴的村落增添了不少人文气息和传奇色彩。


司马村古民居

  如今,置身于司马村的古宅院前,时光仿佛倒流,那些曾穿梭于院落间的身影仿佛依稀可辨:或是挑灯夜读的书生,或是远行归来的商人……每个人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古宅中的碑刻、书房院,以及错落分布的宅院群落,无不在诉说着这里的人们对文化的崇敬与追求。古宅虽静默无言,却以其格局与细节,诠释着一个家族如何在岁月更迭中坚守信念、传承文脉。它们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象征,似乎在低声吟唱着永不褪色的繁华旧梦。

官商互动的经济网络

  司马村自古以人才辈出而闻名遐迩。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张氏家族的商业发展历程最为引人注目,其兴衰轨迹堪称清代晋商群体的典型缩影。据《孝义县志》详细记载,张氏家族在清朝顺治年间还只是普通平民阶层,然而他们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巧妙地将科举入仕与商业经营相结合,逐步开创了“官商一体”的独特发展模式。这种将政治资源与商业资本相互转化的创新模式,成为司马村从传统农耕社会迈向商业舞台的重要历史转折点,为村内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长期的商业布局规划中,司马村人以本村为根基,通过精心谋划和稳步推进,逐步将商业版图向更广阔的区域拓展延伸。他们在京城和张家口等北方重镇设立分号,开办当铺,构成了覆盖城乡的商业网络。这种由点到面的扩张策略不仅为村庄积累了丰厚的商业资本,更有效推动了司马村及周边地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手工业的专业化发展。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活跃,司马村逐渐从一个普通的北方村落,发展成为连接城乡经济的重要枢纽,在区域经济发展网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司马村充满古朴韵味的休闲广场

  到清代中叶,司马村经济蓬勃发展,其成就不仅体现在传统“官商互济”模式上,更彰显出一种超越商业的社会担当。据光绪十三年编纂的《孝义县志》详细记载,当地百姓普遍盛赞司马村“乐施好善”的优良传统。这份超越纯粹商业范畴的社会责任感,已然深深镌刻在村庄的集体记忆之中,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这种价值观的传承,正是司马村商业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

  纵观其发展历程,司马村犹如一部微缩的清代晋商兴衰史,它不仅见证了一个村落从农耕文明向商业繁荣的蜕变,更向我们展示了晋商群体独特的经营智慧与社会担当。如今,当我们再次回望这座古老的村落时,依然能从其留下的历史印记中,汲取到关于商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的深刻启示,这也让司马村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古今回响中的文脉新生

  司马村的精神内核,不仅镌刻在那些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与显赫的历史往事之中,更深深浸润在它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乡村文化血脉里。当地流传已久的民谣“先有田来后有宋,任宋田张四大家,还有周家一大姓”,生动展现了这片土地多姓共荣、和谐共处的独特人文格局。这份由历史沉淀而成的深厚底蕴,如同不竭的源泉,至今依然滋养着代代英才,见证着司马村文脉的绵延赓续。

  如今步入这座承载悠远历史的司马村,部分堡墙已显斑驳,宅院也难逃岁月的侵蚀,但漫步其间,仍然能感受到其非凡的气度。严谨的八卦格局、纵横交错的街巷、巍峨耸立的门楼,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司马村往昔的辉煌,清晰勾勒出这座千年古镇的雄浑骨架。关帝庙、观音庙、魁星楼等古迹共同构成文化景观带,至今,东河街、西河街的商铺仍然跃动着商贸活力。穿梭于古意盎然的街巷中,仿佛能听见昔日商贾云集的喧嚣,触摸到过去市井生活的温度,每一个转角都可能邂逅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司马村关帝庙

  近年来,司马村在乡村振兴中注重文化保护与开发并重。通过精心修缮维护,传统宅院既保留“四合头窑院”“木雕砖雕”等建筑精髓,又被赋予文化展览功能;“燕翼诒谭”匾额和“绵世泽”对联等文化符号,被提炼为村庄标识,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村民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使这座千年古镇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生机。每逢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沉浸式体验司马村的独特魅力。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司马村既守护着“四合头窑院”的青砖黛瓦、木雕砖雕的匠心巧思,也助力老商铺焕发新颜。行走其间,处处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交融所带来的蓬勃生机和发展机遇。

  随着传统村落保护的深入推进,司马村正以更加从容的姿态拥抱时代。那些斑驳的堡墙下,新的故事不断涌现;那些古老的街巷里,文化的基因持续传承。这座历经沧桑的古村落,不仅是孝义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新星,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的生动缩影。未来,司马村将继续守护好历史根脉,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终审:魏文源

  监审:冯莉

  编校:徐鑫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