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样板九间棚创新记
九间棚村发展范式形成于改革开放进程中,当地村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具有山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其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系统贯彻党的“三农”政策体系,尤其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该案例体现沂蒙山区地域特征,蕴含着可推广的共性经验,为新时代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实践范本,深入剖析九间棚村实践的内在逻辑与运行机制,构建具有理论价值的经验模型,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位于沂蒙山腹地的九间棚村曾因地理封闭陷入深度贫困,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仍处于基础设施空白状态,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该村通过实施系统改造工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其转型历程成为观察中国乡村振兴的微观样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李锦指出,“九间棚经验”的核心在于“三位一体”治理体系的构建,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完善基层政权组织架构,创新集体经济实现形式,这种治理创新有效激活了群众主体意识,形成党群协同发展的新型共同体,为破解乡村发展困局提供了制度性解决方案。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价值意蕴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城乡融合发展开辟新路径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山东省通过持续升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有效促进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和资源整合,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城乡互动格局。在产业融合方面,当地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将特色农业、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衔接,推动三次产业交叉渗透,通过以城带乡、城乡互补的融合发展策略,有效弥合了传统城乡产业断层,实现城乡经济双向赋能;在基础设施均衡化建设方面,山东省通过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新增服务项目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分级保障机制,提升民生质量,缓解基层财政压力,通过建立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制度,筑牢防止返贫防线,为缩小城乡差距奠定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新模式
山东省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特色发展经验。农业提质增效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和耕地保护双轮驱动。2023年实现粮食总产565.55亿公斤,稳居全国前三的粮食产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美丽乡村建设注重生态治理与功能提升,累计整治黑臭水体近1 400处,完成林地修复47万公顷,推动乡村环境向生态宜居转型,农民增收渠道拓宽成效显著。同时,发展休闲农业、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充分激活农业多元价值,使农民收入结构持续优化,验证了“三农”协同发展路径的有效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重要参考。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新方案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山东省形成可推广的实践样本。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方面,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良种培育和技术创新“三位一体”策略,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绿色转型方面,全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有机肥替代工程,生态高效农业面积持续扩大。另外,科技创新驱动表现突出,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取得突破,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新技术普及率提升,推动农业生产效率跃升。这些探索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措施,为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特别是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形成示范效应。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九间棚村的经验做法
坚守初心使命,九间棚村先进典型形成的原动力
一是摆脱贫困,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干。摆脱贫困需要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位于蒙山腹地的九间棚村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仍处于“三不通”困境,夜间照明靠油灯、物资运输靠肩扛、十年九旱缺水窖,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1984年末,刚满30岁的刘嘉坤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民启动凿山开路引甘泉工程,以共产党员就该为群众闯出路的信念,刘嘉坤为首的9名党员带领村民历时六年,在绝壁上开凿出盘山公路,修建高山水利系统,将贫瘠山地改造成千亩果园,使这个沂蒙山腹地的小村庄率先实现温饱有余、仓廪充实、收入增长的历史性跨越。实践表明,真正的时代典范往往诞生于实干苦干之中,九间棚村党组织的事迹给当前推进乡村振兴的基层干部带来深刻启示——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才能凝聚力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二是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始终保持进行伟大斗争的顽强意志。在九间棚村架电修路的攻坚战中,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率先捐出自家建房款,党员干部们节衣缩食筹集资金,甚至不惜向亲友举债。这种率先垂范的担当精神极大激发了群众热情,全体村民以战天斗地的拼搏干劲,仅用五个月就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3.5公里盘山公路,创造24道弯的筑路奇迹,此后数年持续攻坚,相继建成16公里环山公路、两座大型扬水站及38个蓄水池,让2 100亩(1.4平方千米)荒山披上19万株果树和8万棵松柏的绿装。九间棚村党组织以迎难而上的奋斗实践,生动诠释了党领导人民脱贫攻坚的实践伟力,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冲锋在前、甘于奉献。九间棚村党员干部用真心实干践行初心使命,其成功经验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齐鲁特色乡村振兴模式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三是基层党组织必须当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正是用三十余载的奋斗足迹诠释了这个真理。为解决世代困扰的饮水难题,这位被乡亲们称为当代愚公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翻越五公里崎岖山路,在400米高差间建成两座水库,铺设千米引水渠,让清泉第一次流入家家户户,他用超前的眼光实施旱塬改造工程,在3 100块零散土地上修建百余座蓄水池,彻底改写靠天吃饭的历史。至1989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800元,粮食产量翻番,完成从赤贫到温饱的历史跨越。刘嘉坤始终保持着脱贫不是终点的清醒认知,他带领村民走出大山创办石材厂,发展乡村旅游,将目光投向特色农业,通过成立金银花合作社、组建农业科技公司,构建起从种苗培育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特别是成功并购两家药企后,九间棚村金银花产业实现质的飞跃,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跃升至9 800元。如今,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已形成“雁阵齐飞”的产业格局,而带领“群雁”高飞的,正是那位脚沾泥土、心怀乡亲的带头人。这段奋斗历程深刻昭示,党员干部永葆为民初心,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勇当乡村振兴“排头兵”,方能带领群众绘就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
实现乡村振兴,九间棚村紧跟时代走在前
一是勤奋探索不停步。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与村“两委”始终保持清醒认知,架设电网、修筑道路、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发展林果种植与乡村旅游虽能增收,却难实现真正富裕。面对市场经济浪潮,刘嘉坤带领村“两委”立足长远谋划,持续革新发展理念,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创办工程机械配件厂、塑料制品厂、金银花深加工企业,率先探索泥腿子进城的二次创业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当传统经营模式遭遇发展桎梏时,党员干部再次挺立潮头,腊月寒冬里,村“两委”主要成员南下广东考察取经,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施股份制改革,这场产权变革明晰了权责关系,激发了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成功实现村集体经济轻装上阵与多方利益共赢。步入新时代,九间棚村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党组织管理体系,将党员培养为各领域骨干力量,打造出支撑合作社、本土企业及全国子公司协同发展的人才方阵。针对企业化分散管理特点,创新实施党员积分量化考核机制,通过精准化评价体系强化组织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产业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通过党建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九间棚村探索出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实践伟力。
二是坚持科技兴农理念,以知识赋能产业升级。典型示范要展现精神感召力,须具备创新思维与可持续发展实绩,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深谙此道,始终秉持开拓进取精神,带领群众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科技兴农的核心价值,怀着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使命担当。这位基层带头人选择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系统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在专家学者指导下,刘嘉坤锚定金银花种植与生态苗木培育两大方向,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正式启动村庄第三次创业计划,其务实作风与钻研精神赢得中国科学院专家认可,成功引进“北丰一号”金银花新品种,并以此为核心在全国建立十余个科技示范种植基地。此后,刘嘉坤带领技术团队攻克花期延长技术难关,培育出高产稳产新优品种,九间棚村的发展历程印证,集体经济壮大必须依托产业振兴,而产业升级需要科技支撑与人才保障,党员干部要持续学习创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才能永葆发展活力,走稳乡村振兴之路。
三是建功新时代,投身西部帮扶脱贫。九间棚村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视察山东时对沂蒙老区代表的殷切嘱托,自2014年起,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带领团队将金银花产业引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麦盖提县等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贫困县,开启精准扶贫实践,通过六年持续攻坚,成功助力新疆20余万各族群众实现脱贫目标。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九间棚人将帮扶版图扩展至甘肃、宁夏、云南、河北、重庆等中西部省区,构建起涵盖种苗培育、技术指导、收购加工的全产业链帮扶模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重要力量。数十年来,这个沂蒙山深处的村庄始终秉持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以“三永精神”(永不服输、永不停步、永不变色)为行动纲领,在乡村振兴征程中勇闯难关,谱写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壮丽篇章。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九间棚村的实践启示
推进乡村振兴,党的领导是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根本在于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农村发展的关键是要有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带头人。九间棚村的实践证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政治优势和组织效能,整合资源、动员群众,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提升组织力和凝聚力,打造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核心。
推进乡村振兴,精神引领是支撑
九间棚村培育并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神品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标识,这种精神力量已成为推动村庄发展的核心动力。实践表明,乡村振兴需要物质基础与精神动能的双重驱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要强化物质投入,需注重精神内核的塑造,通过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筑牢乡村发展的精神根基。
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是目标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也是驱动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将共同富裕作为根本追求,通过系统性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有效提升农民群体收入,在农业产业升级、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提升“三位一体”的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九间棚村等典型地区的成功实践揭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聚焦农业现代化提速与农民收入增长双轮驱动,当前发展阶段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高质量发展夯实农民增收基础,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应聚焦产业振兴这一关键所在。九间棚村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石,深入挖掘区域资源优势与特色,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质效,通过构建完整产业体系和全链条增值模式,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推进乡村振兴,组织起来是关键
将分散农户通过劳动协作或资本联合等方式整合起来,发展集体经济,形成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绿色化的生产方式,有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这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九间棚村的成功经验揭示,基层党组织需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通过组建合作社、实施土地入股、开展托管服务等多元化方式,将闲置的人力、土地、房屋及生态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形成规模化集体经营模式。这种路径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有助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共同富裕目标。当前,要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作为新型集体经济的主攻方向,通过激活集体资源与整合农户分散资产,全面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推进乡村振兴,自主奋斗是根基
幸福生活需要依靠双手创造,激活农民群众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要素。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调动农民主体积极性,依托农村内部力量实现自我发展。乡村振兴不能被动等待外部帮扶,关键在于激发农民群体的创业热情,通过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内源式发展模式,才是确保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综上所述,结合实践不难发现,乡村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有力引领与支持。这不仅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更要强化内部的自我革新,提升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九间棚村在产业融合、文化传承、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此同时,各地乡村应积极学习借鉴“九间棚模式”,不能盲目照搬,而是要紧密结合自身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人文特色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通过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加强文化建设,强化党组织引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最终走出一条具有独特魅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推动全国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王文娟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