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童心童行筑梦和美乡村

时间:2025-11-06 10:09:44来源:宁波大学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 文字:戴子涵

  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村)已成为推动“儿童友好”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重要抓手。浙江省宁波市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位居全国前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本文选取该市鄞州区的东吴镇的天童村、童一村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文献研究,系统归纳总结了两村在儿童友好型和美乡村建设中的实践路径。在此基础上,开展定性与定量分析评价,找出不足之处,进而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儿童友好和美乡村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建议和展望。

儿童友好的含义

  《儿童权利公约》于1989年11月20日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并向会员国开放签署,于1990年9月2日作为国际法正式生效。该公约定义了儿童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等基本人权。1996年,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会议首次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概念,同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联合发起倡议,提出要将儿童的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第一次将儿童权利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联。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起步较晚,自2009年起,北京、深圳、长沙等部分城市开始进行建设探索。2021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22个部门印发实施《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层面启动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文中“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目前,我国儿童友好建设工作主要在城市、社区、街区等层面开展,对于儿童友好型乡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尚显不足。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背景下,近年来,儿童友好的理念逐渐扩展到乡村范畴。本次研究选取宁波市东吴镇天童村、童一村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儿童友好型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为建设儿童友好的和美乡村提供实践依据。

乡村振兴与儿童友好型乡村

  儿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希望和未来。关心乡村儿童发展,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要求,也是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推进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将儿童友好理念在乡村落地生根,不仅可以促进乡村儿童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积势蓄能。我国儿童数量庞大,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17岁儿童人口达2.98亿,占总人口的21.1%。其中,约1.1亿的儿童居住在乡村地区,占全国儿童人口的37%。推进儿童友好的和美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同向发力,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切实保障全体儿童权益的必要途径。

儿童友好型和美乡村的实践路径

打造儿童文旅基地和城市后花园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大量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导致城市的开发空间和环境承载力日益受限。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生活中,单调乏味之感日益凸显,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也显得愈发紧张。儿童越来越少有机会感受自然之美、乡村之美,城市儿童群体对户外活动场地的急切需求,迫使人们将关注点转向城郊的乡村公共空间。

  天童村和童一村均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两村距离宁波市仅20公里,车程约40分钟,地理位置优越。天童村北侧坐落着风景秀丽的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和千年禅寺天童寺,而童一村则紧邻三溪浦水库,是周边主要城市的后花园。两村相距仅1公里,空间上紧密相连,天童老街宛如一条纽带,将东西两村串联起来(见图1),共同构成了“天童片区”。“天童片区”以“一庙一堂一老街,三祠四园十二井”的天童老街为核心,创新性地打造了“老街模式”,建设了水镜广场、海丝公园等特色节点。在老街的开发过程中,摒弃了以往“大拆大建”的传统做法,秉持“就地取材、修旧如旧”的理念,全面恢复了“东乡十八街”的历史文化风貌,让孩子们既望得见山水,又记得住乡愁。

图1 天童村、童一村位置图(图片来源:来源于网络)

做好儿童友好型历史文化传承

  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乡村的乡土性特征不断减弱。乡土记忆在新生代群体,尤其是儿童的记忆和认知中日益淡薄,乡村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亦随之减弱。因此,深入挖掘村落的历史底蕴和民俗文化,强化乡村文化的传承,培养儿童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天童片区”蕴含“商儒文化、耕读文化、禅宗文化、慈孝文化、海丝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将这些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村域的巷道宅社布局设计中,充分利用乡村中的故居、祠堂、古建筑等历史遗存,对儿童进行优秀乡村历史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完善儿童友好型基础设施

  乡村振兴背景下,为儿童营造丰富且友好的成长环境,亟须积极探索并创新儿童友好型设施的建设,做好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优化治理模式,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建设乡村卫生院、幼儿园、学校、图书馆、儿童公共活动区等基础设施。“天童片区”的基础设施较完善,童一村近年来相继开展了二期新村建设,村庄面貌、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天童村也投入了近1 500万元,实施了二期村庄整治工程,重点突出了“山、水、田、巷、院、庙、孝”七项地域特色,为儿童打造了一个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充满友好氛围的成长环境。

开展研学活动

  1.“海丝”文化研学活动。

  宁波市作为我国海洋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港口。其中,“天童片区”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海丝”文化的地标之一。依托童一村海丝文化馆,可开展“魅力天童·海丝文化之旅”儿童研学活动,让儿童深入学习和了解以天童为典范的建筑、陶瓷、茶叶等文化知识,并掌握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发展历程。

  2.木工研习活动。

  “天童片区”拥有木匠研习基地、镴器研习社、潘天寿建筑与艺术学院创新创业基地,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儿童研习条件。据不完全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区域已涌现出150多位杰出木匠。通过开展儿童木工研习活动,孩子们将深入学习天童建筑的巧思,领略天童寺建筑之美,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统筹编制乡村规划

  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针对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统筹编制天童村和童一村的村庄规划,对于推动村庄未来的有序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确保居住、生产、生态等功能区的合理划分与相互协调、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乡村文化、引导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繁荣,以及实现乡村振兴,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将儿童友好的理念融入乡村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在设计层面和规划层面给予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更多关注,持续提升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质量。

分析评价

SWOT分析

  根据对天童村、童一村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维度进行了SWOT分析。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旨在协助决策者全面掌握现状,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与建设方案。

图2 SWOT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等级评价

  根据《儿童友好乡村建设规范》(T/ZSM 0009-2022),依据关键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从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文化传承、人员管理、儿童工作制度等六个维度出发,涵盖64项具体指标,对儿童友好乡村建设等级进行全面评估。具体评估指标见表1所示。

表1 儿童友好乡村建设等级评价计分表

注:表中指标仅部分展示,详见《儿童友好乡村建设规范》(T/ZSM 0009-2022)

  根据表1中的指标,采用以下公式求取各维度指标K的得分总和。


(1)

  式(1)中,K为六个维度,S为各项得分总和,a为关键性指标,b为预期性指标。其中,a指标权重占比60%,b指标权重占比40%,K=(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文化传承,人员管理,儿童工作制度)。

  根据各维度得分,生成等级评价图(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天童片区”在制度层面、儿童成长空间以及儿童权利保障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然而,在公共服务方面,该区域在为遭遇突发或紧急事故的儿童提供照顾服务、提供适合儿童开展农村劳动教育和农业知识学习的场所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人员管理方面,村民委员会缺乏负责儿童友好乡村建设的主任或委员,缺少管理儿童游乐设施和游戏器械的人员,同时,也缺乏具备农林渔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农业指导者。

图3 儿童友好乡村建设等级评价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天童片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备打造儿童友好和美乡村的良好基础,完全符合儿童友好型和美乡村的各项条件与标准,是儿童友好型和美乡村的典范,能够为儿童友好型和美乡村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明确的方向。

  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应秉持“一米高度”的儿童视角,推进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精心打造儿童友好的“微空间”。积极鼓励儿童参与乡村公共空间的共享与共治,有效提升并增强儿童与社会的参与度和参与感。建设资金来源不仅限于政府投入,还应出台激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儿童友好型乡村建设。建设儿童友好的和美乡村,确保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儿童均能享有公平的早期发展、营养健康和教育机会,这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终审:魏文源

  监审:冯莉

  编校:李保燕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