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古村生态人文的双重脉动

时间:2025-11-06 11:02:25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旅学院 文字:石津银

  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协同保护与利用已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当前,许多古村落存在生态破坏问题,对人文资源的开发存在“重旅游轻保护”“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导致资源价值难以有效转化。因此,文章就如何促进生态与人文资源的发展与优化利用展开探讨,以期为古村落在乡村振兴中守护良好生态、实现文化根脉延续、保障村民持续增收提供参考。

  古村落是保存中国农业文明历史和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的人文遗产。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这些资源不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更是带动乡村产业升级、激发文化活力的核心。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能够为乡村创造就业机会、吸引人才回流,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掌握传统水土保持技术的老人逐渐减少,依靠自然规律的生态耕种方法面临失传。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的旅游开发脱离了文化原生环境,不同地区的古村落建筑风格趋于雷同,削弱了村落真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吸引力。在此背景下,探索古村落生态与人文资源的融合发展路径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古村落生态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和古村落人文资源的挖掘与活化利用策略出发,探索二者融合发展路径,助力古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机。

古村落生态资源的保护与修复

古村落生态资源修复与保护的重要性

  作为传承东方古国文明的传统古村落,大多有着其独特的建筑遗存、历史风貌和田园风光,尤为珍贵的是留存了众多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之所以能够历经沧桑巨变保存至今,源于其独特的生命特征。这种生命力不仅体现在那些古老的房屋、街道和祠堂上,还深深扎根于村落周围的自然环境。古村落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代代相传的歌谣、故事、节庆和手工技艺都与特定山水紧密相连。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完整的生态环境,古村落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将失去真实性和活力。因此,修复和保护古村落的生态资源至关重要:保护古村落的生态,就是保护其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其孕育独特地域文化的摇篮。这不仅是为了留住过去的美好,更是为了确保这份珍贵的遗产能够持续地滋养现在和启迪未来。

水体治理与森林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在古村落自然环境中,溪流、池塘和古井构成关键的水资源,直接供给村民日常饮用、洗涤,同时灌溉周边农田,保障农作物生长,因此保护水环境成为古村落生态修复的首要任务。具体工作包括严格禁止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定期清除沉积在水底的污泥、水面漂浮的废弃物,逐步恢复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古村落周边的森林与湿地资源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茂密树林通过发达的根系网络固定表层土壤,能够有效减轻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树木枝叶形成的冠层可遮挡强烈日照,显著调节村落微气候环境;林区每年自然脱落的枯枝落叶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能够转化为富含养分的腐殖质,持续滋养着林地土壤。湿地则能够在雨季时大量吸收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流量,降低村庄受淹风险;旱季则释放蓄存的水分、补充地下水源。此外,森林湿地还是多种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场所。保护这些区域就是在维护鸟类、昆虫、水生生物等各类物种的生存空间,有助于维系区域生物多样性。由此,科学保护与适度利用这些资源,实质是巩固古村落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为古村落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人文资源的挖掘与活化利用

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传承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传统文化存续需要适应现代生活并被年轻群体接纳。以普遍存在的季节仪式为例,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以及与农业生产直接关联的农事节庆活动,蕴含着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实现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组织村民深度参与节庆筹备,依照传统规范准备节庆所需物品,在亲身参与仪式策划与展演中,村民能够切实感受传统礼仪的庄严性和文化价值,建立情感联结,从而更加珍视这些精神财富。针对刺绣、陶艺、编织等地方性手工技艺的保护,需要构建可持续的传承体系,支持村内老艺人建立固定教学点,向志愿学习者系统传授核心技术要领和完整制作流程;同时开发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内涵的现代产品,将传统纹样、工艺技法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的生活用品和文化创意商品,既拓展传统技艺的传播广度,又使传承者获得实质性经济收益,有效破解传统技艺因脱离现实需求而面临消亡的难题。要让古村落的文化长久传承,还需要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可以在古村落的祠堂、广场设置与环境氛围相配的图文展示牌以及语音讲解设备,用生动方式向村民和游客讲述老故事,让承载记忆的声音与画面自然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和村落公共空间。更重要的是推动村民深度参与文化活动,如组织大家将经典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改编成乡土小戏等,在改编、排练、展演中,村民从“听众”变为“讲述者”,使无形的文化记忆转化为鲜活的文化体验,加深与本土文化的联系。

古村落建筑与历史遗迹的保护

  保护古村落的建筑和历史遗迹,最根本的是要守住“真”与“全”。“真”就是要保持原貌和历史痕迹;“全”即兼顾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的全面保护,让后人真正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当时的生活。以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为例,苗寨依山而建、层叠而上的规模,体现了当地人的建造智慧。保护工作,应严格采用传统榫卯技艺,选用与苗寨原有材质一致的木材,对部分构件进行更换或加固,以留存苗寨的历史印记。再如徽州古民居,其价值藏于精巧的建造细节中,梁柱上的木雕、石雕、砖雕及马头墙都是精髓。因此,修复时需找到与原有材料在颜色、质感、纹理上接近的材料进行修补,保证整体一致性,让古民居保留原本风貌。

  保护工作也要关注整体环境,古村落的公共空间布局及其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共同构成不可分割的文化景观。对于西江千户苗寨等仍有大量村民居住的古村落,保护既要改善村内生活设施、提高居住舒适度,也要鼓励村民延续祖辈传下的特色生活习俗,培养主动保护意识,自觉维护老屋。对于徽州古民居等部分闲置建筑,活化利用的可行办法是改造成展示徽州地方文化的博物馆、文化活动点。改造中新增的灯光、展示柜、卫生间等设施,需与古民居的历史感相协调,既吸引游客参观学习,也让本村人以讲解员身份深入感受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如此,古村落的建筑和历史遗迹才能真正“活”起来,持续传承下去。

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生态与人文资源融合发展路径

构建生态保护与文化保育协同机制

  古村落依山傍水的选址、顺应地形的布局、就地取材的建筑,无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智慧。因此,生态与人文资源协同的第一步,是识别并守护二者交融的关键空间与核心要素:保护环绕古村落的森林、水系、湿地和传统农业景观,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守护与这些环境紧密相连的农事节庆和歌谣传说。同样,维护村内的古树名木、风水林、古井、溪流沟渠,既能维系微气候与小生态,也能保护村民交流、举行民俗活动的场所,延续村落文化精髓。而要推动生态保护与文化保育的深度协同,需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协同平台。成立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村“两委”、村民代表、本地文化传承人、生态专家、社会力量组成的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制定融合生态保护红线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明确生态敏感区与文化核心区的空间管控要求。在严格保护前提下,设计以传统生态知识学习、低干扰的自然研学、结合农事节令的深度文化体验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提升古村落的文化吸引力。此外,对严格遵守传统生态耕作方式、主动维护古建筑与传统景观、自觉传承相关民俗文化的农户,给予生态补偿、产品溢价等实质性激励,使其更积极、长久地参与生态保护与文化保育工作,使古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持久的生态与文化生命力。

建立生态人文资源一体化运营模式

  古村落的绿水青山、古建老宅、传统技艺、民俗活动是相互依存的整体资产。一体化运营模式下,由村集体主导、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合作的社会企业,对区域内所有关键的生态与人文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保护和开发,从而促进古村落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合理利用。

  建立生态人文资源一体化运营模式,一是组建主导机构,协同生态、文化、规划、旅游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对古村落进行全面、细致的资源调查与价值评估,并记录古村落范围内的各类重要资源。在自然环境方面,应重点关注并登记具有生态价值的要素,如年代久远的古树、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水源地与湿地等;在人文历史方面,系统地整理和记录古建筑群落、街巷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这些核心要素是古村落独特价值的高度凝聚点,为后续制定融合保护与发展目标的规划奠定了关键基础。下一步需制定融合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发展规划,明确划定生态敏感性与文化核心价值高度重叠的重点保护区,此类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大规模的建设开发活动,确保原始状态不受破坏。二是运营主体要开发深度融合生态与人文价值的特色产品与服务,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过程本身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价值。组织熟悉本地生态与文化的村民担任向导,带领游客按传统路径巡护山林,识别药用植物并讲解其传统用途,增加游客文化体验;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设计参与式农事体验,让游客按照古法参与梯田耕作,学习传统生态农耕智慧,同时品尝采用生态方式种植的本地食材。三是建立透明、公平且有激励保护作用的分配模式。运营主体负责统一营销、管理和收费,设立专项账户。将收益扣除必要的运营成本后,再设立“生态文化保护基金”,专项用于资源监测、古建修缮、非遗传承人补助、环境维护等;同时,建立清晰的村民参与及获益机制,提供向导服务、参与农事体验组织、提供民宿餐饮、销售手工艺品的村民,按其贡献度获得直接报酬,从而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保护资源就是保护生计”,激发内生动力,保障模式长效运转。

培育在地人才促进资源活化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生态与人文资源的发展与优化利用需要培育一批在地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出谋划策,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释放。培育的首要工作是组织专业力量,面向古村落居民开展内容务实的培训,重点涵盖三个关键领域:一是本土知识与传统技艺传承,包括系统学习当地传统农耕方法、本土植物认知与应用、水源保护智慧、古建筑维护常识等;二是现代实用技能的补充赋能,包括生态旅游服务规范、文化解说技巧、小微项目运营管理方法等;三是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引导居民学习如何在集体行动中有效沟通、协作解决问题。

  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需建立保障在地人才持续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具体可从两方面推进:一是成立由村民代表、本地能人、相关合作社成员等组成的村庄资源管理协调组织,明确赋予在地人才在本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项目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的知情权、建议权和部分决策权,让他们从资源管理的“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二是要搭建支持在地人才实践创新的平台,提供启动阶段的辅导,协助对接小额信贷、市场信息渠道等资源,降低项目初期试错成本。三是修订体现生态文化保护的村规民约,定期评选表彰在生态守护、文化传承中表现突出的人才,持续强化他们对家园独特价值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为古村落民居的生态与人文资源开发贡献更大力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生态与人文资源的协同发展,需要构建生态保护与文化保育协同机制、建立生态人文资源一体化运营模式,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避免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割裂。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生态人文资源动态监测与沉浸式展示中的应用,并加强品牌建设,利用品牌影响力促进资源优化利用,助力古村落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年度一般课题“乡村振兴视角下红色古村建设现状、育人成效及优化建议——以宁波市建岙村为例”(项目编号:NZ25026)。

  终审:魏文源

  监审:冯莉

  编校:徐鑫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