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高职院校为共富添砖加瓦

时间:2025-11-11 09:52:55来源: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陈林夕

  摘要:推动高职院校工作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文章通过分析浙江省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总结出三种模式:融合型、服务型与科技型。三种模式证明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人才枢纽、服务中心、科技桥梁等多重角色,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举措。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是应有之义、必然之需,在实践逻辑和价值导向上存在高度内在统一,其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乡村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类型相契合,其专业能力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积极推动高职院校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实践逻辑要求理论与实践同向而行,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发展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面临多重考验,必须遵循一定的实践逻辑。

顶层设计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政策驱动

  ​在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国家层面通过一系列制度供给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赋能,提供核心驱动力。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指导、支持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设置涉农相关专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从法律的高度明确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义务与责任,通过立法将职业教育纳入乡村振兴国家行动体系中,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合法合规的制度支撑。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实施遵循从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设定到地方资源调配,再到学校形成执行网络的路径逻辑。地方政策实施意见将国家层面的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措施,《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2023年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中强调,加快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建设,并给出相应政策措施。浙江省内高职院校则进一步将政策目标细化落地,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可复制实践模式。例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阳光空间”模式、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三有”模式等。高职院校将专业群与乡村特点针对性匹配,实现政策驱动向实践效能的转化。这种渐进式路径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乡村困境和院校使命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

内在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法律层面规定要“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要求高职院校要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乡村需要精准对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乡村发展仍面临困境,这恰恰激发了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与使命需求。

  根据《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3)》统计,我国务农人口平均年龄为53.4岁。农民老龄化、受教育程度不高、人才匮乏等问题愈发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契合乡村振兴的需求。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下沉“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够通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精准对接,有效缓解乡村人才匮乏、受教育程度低的结构性矛盾,还能在助力产业振兴方面提供重要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但乡村产业发展出现了产业品牌效应不强、产业科技创新不足、产业融合程度低等问题。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依托产学研平台和专业师资优势对乡村进行社会服务,为乡村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打造品牌、产品迭代,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黏合剂”作用,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乡村需求和高职院校供给的资源互补服务乡村振兴

  高职院校与乡村发展之间能够实现资源互补,这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路径。乡村拥有丰富的土地、产业、文化等原生性资源,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但乡村发展的困境在于人才、技术的缺乏。高职院校具有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天然教育属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具有更适应市场、更灵活的点对点双向合作的特征。在服务乡村振兴中,高职院校的技术、知识、人才等发展性资源能够弥补乡村发展的不足之处。乡村需求和高职院校供给的资源互补价值在于高职院校为乡村输入发展性资源,以前沿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理念与方法,破解乡村发展的技术与人才瓶颈,推动产业升级与文化繁荣。乡村则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广阔的、充满地域特色与自然禀赋的实践场域,促进科研成果的落地应用,提升社会服务效能,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乡村需求和高职院校供给之间形成资源互补的动态匹配,能够形成技术下沉、人力互通等优势。在技术下沉层面,高职院校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针对性服务。例如,将现代农业技术、电商营销、文旅品牌搭建等技术内容,依托校地合作平台开展相关培训和实践,为乡村发展实现精准技能赋能。在人力资源流动层面,高职院校一方面通过“双师型”教师驻村与学生农村基地实践,推动高职院校智力资源服务乡村治理与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可以挖掘乡村传统技艺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强化人才培养的地域适应性。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浙江实践

  近年来,浙江省高职院校围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目标,在实践中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经验,逐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这些模式既补齐了乡村发展的人才、技术短板,又拓展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场域,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浙江样本。

融合型:用“合”力促进共同富裕

  融合型模式即以本土培养人才为核心,构建政府搭台、院校赋能、乡村参与的人才培育体系。融合型模式让农民从体力劳动者转变为技能型生产者,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解决乡村发展中外来人才引不进、青壮年留不住、本地村民能力发挥不充分的痛点。地方政府通过融合型模式提供政策支持、配套资金与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则依托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定制技能培训班、创业孵化课等特色培养项目,并派出“双师型”教师与专业学生下乡具体指导实践;乡村则作为人才培养的“练兵场”,确保培养出懂农业、爱农村、能致富的本土化人才。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政府共建杭州乡村振兴学院,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样本。杭州乡村振兴学院以打造有浙江特色和杭州特点的乡村振兴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为重点,围绕茶叶、竹笋、香榧等主要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设计出30个培训大主题、180门课程。学校团队在教学培训实践中不断探索,挖掘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线上学习”结合、赛训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为富阳区培育了一批懂技术、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如此,乡村振兴学院突破地域限制,通过培训项目将共同富裕的浙江成果和浙江经验传播到全国各地。2023年,举办“石榴籽•心连心 浙甘人民一家亲”系列培训班,学员包括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巴塘县、康定市的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学院以教育带动周边群体共同发展,将院校的知识资源转化为乡村的发展动能,为浙江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服务型:用“惠”力促进共同富裕

  服务型模式指高职院校围绕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以服务为抓手,解决民生痛点,提升公共服务和产业服务效能。长期以来,对乡村发展而言,服务型模式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软支撑。高职院校通过不断提供优质服务内容、优化服务队伍,强化服务阵地,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升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让农民群众真实提升幸福感、得到货真价实的实惠,形成“服务—发展—共富”的正向循环。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阳光空间”模式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首先,“阳光空间”模式通过构建服务平台助力共同富裕。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浙江省内建立103个“阳光空间”村社服务点,推进技术服务61项。其次,该模式围绕乡村产业形成多点服务,开展产业帮扶、产销对接和产业融合发展;组建科技服务队深入乡村,提供土壤检测、病虫害防治、种植技术指导等专业支持。同时,该模式开发“阳光空间”线上云服务平台,提供农产品直播带货、品牌建设、手机视频拍摄与制作等课程,助力农民掌握电商技能,实现“手机带货”增收。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阳光空间”则在东坑村推动“菌菇种植+红色旅游”模式,将东坑村打造为浙江省AAA级景区村,使东坑村成为年集体收入超百万的景区村。最后,该模式以文化人,助力乡村发展。一方面,师生挖掘乡村乐善传统,派出专业团队设计贯穿全年文化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线上和线下两条路径搭建育人体系。该模式通过“阳光空间”智慧培训课程进行线上教育,同时推出100多个特色培训菜单,为农民提供定制化的精准培训服务,累计培训超10万人次。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阳光空间”模式,实现了从短期项目到长效服务的转变,构建了多层次、可持续的服务体系。

科技型:用“创”力促进共同富裕

  传统乡村发展面临着产业层次低、产业附加值少等问题。将科学技术引入乡村产业,利用科技创新突破乡村发展的制约瓶颈至关重要。高职院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农作物选育与栽培、标准化种植与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高职院校以科技为抓手挖掘乡村发展的无限潜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改变乡村,促进乡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实践。首先,科技赋能地方特色产业。温州市平阳县官岙邸村的睡莲种植仍保持着传统种植方式,存在缺乏种植标准、品种单一老化等问题。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团队为官岙邸村睡莲种植产业引入数字化管理,帮助建立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团队通过人工繁育高品质睡莲、建立标准化种植生产线等措施提升产业附加值。其次,技术研发推动农业现代化。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团队自主研发智慧农业系统——智慧葡云,通过集成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葡萄生长数据,开发关联阿里农业大脑的可视化数据平台,提供精准灌溉、病虫害预警方案,利用智能巡检机器人实现葡萄园全自动巡检;同时,该团队自主研发智能农机——全自动智能穴盘育苗播种机,针对传统播种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的问题,实现基质覆土、播种、浇水全流程自动化,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最后,构建科技服务长效机制。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团队通过“六送”服务等活动开展技术培训,通过现场展演、科技讲堂、一对一示范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农户掌握智能设备操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可通过技术创新助力乡村特色产业、改变传统农业,构建起独特的共同富裕助力范式。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

  浙江省高职院校立足高职教育特色,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和模式探索,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首先,校地共同体协同育人,凝聚发展定力。校地共同体协同育人的核心在于以培养本土化人才为目标,通过定制培训、实践教学和新型职业农民孵化,解决传统乡村面临青壮年流失、留守群体技能不足、外来人才难以扎根等痛点,让农民从体力劳动者向技能型生产者转型,“输血”与“造血”双向结合,为乡村发展凝聚人力资源,形成持续发展的定力。

  其次,产教融合激活产业动力。乡村产业存在技术落后、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而高职院校在农业物联网、智能装备、品牌营销等领域拥有技术优势,能够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痛点。建立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驻村等机制,推动高职院校与乡村形成利益共同体,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乡村产业。一方面,科技成果的乡村实践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以技术赋能产业升级,让乡村产业从传统生产模式向智慧化、绿色化转型。

  再次,技术护航集聚发展合力。智慧农业、绿色生产等技术是提升乡村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通过研发适配乡村发展的智能农机设施、数字化平台建设和绿色生产技术,破解乡村生产方式落后的难题。作为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有责任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最后,多元主体激活共同富裕的联动效应。乡村发展的困境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仅依靠单一主体的力量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多元主体联动强调乡村振兴是多元行动者共同参与塑造的结果,将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乡村、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高职院校可以作为纽带链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帮助乡村对接外部市场、开发内部资源,推动多元力量在乡村发挥作用。

  站在共同富裕的历史方位,高职院校的教育属性与乡村振兴的民生需求深度融合,既体现了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创新,又体现着院校反哺乡村、乡村滋养院校的良性循环。浙江经验证明高职院校可以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科技桥梁、人才枢纽、服务中心等多重角色,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书写共同富裕的时代篇章。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高质量发展课题“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策略和案例研究”(项目编号:029020324003)。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董卫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79号18号楼5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