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奔向农旅共生的田园之约——以北戴河集发农业梦想王国为例

时间:2025-11-12 11:58:38来源:河北农业大学 文字:王彤  周志军

  摘要:休闲农业协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三产融合的重要举措,还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当前,休闲农业协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产业同质化、科技赋能不足、产业融合不够等问题,而北戴河集发农业梦想王国作为全国首家高科技农业旅游4A级景区,为二者的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启示。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以科技为引擎,丰富项目供给、明确自身定位、促进产业融合、传承与创新文化、持续完善硬件与软件设施等建议,以实现二者协同发展的提质增效,为相关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兼具农业生产、旅游服务与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是乡村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在政策层面,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亦明确提出“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农业农村部将农旅融合列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抓手。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抓住机遇,逐步完成高质量发展转型,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同质化

  现有的农业旅游项目多数停留在“农家乐+采摘”模式,农业旅游长期停留在浅层观光与同质化采摘层面,精致度不足、体验感趋同。具体表现为:部分地区农业旅游项目数量增长迅速、游客接待量逐年攀升,然而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旅游收入主要依赖门票,二次消费、深度消费占比极少,旅游产业链条短,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综合效益;产品层面,大量农业旅游项目局限于简单的农家餐饮、田园观光,缺乏特色与创意,游客参与度低,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

科技赋能不足

  科技赋能是驱动农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数字时代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满足游客的高质量旅游产品以及服务需求为目标,数字媒体宣传与推广、农业旅游智慧平台、数字化产品等能够创新农业旅游的服务场景,提升服务精准度,推动产业链纵深融合延伸发展[1]。例如,通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重构旅游场景,可以将农业生产转化为互动体验;智慧农业技术(如物联网环境调控、无土栽培)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又衍生旅游价值。然而,大部分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科技与农业旅游结合多停留在表面,VR项目单一,只用于简单场景展示,斥巨资引进的如智慧农业大棚等硬件设施也因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沦为摆设。

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多数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仅停留在简单的农业观光、农家餐饮阶段,上下游产业延伸不足。旅游纪念品开发粗糙,未能与当地农业特色、文化元素深度结合,难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的完整产业链。产业之间协同性也较差,导致民俗文化活动未能与周边的农业体验项目联动,农业研学项目也常因缺乏专业的旅游服务配套而造成学习与旅游体验割裂。

北戴河集发农业梦想王国的发展经验总结

北戴河集发梦想王国基本情况概述

  北戴河集发农业梦想王国,坐落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它是全国首家高科技农业旅游4A级景区,依靠高科技农业,集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每年都吸引上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充分展示了科技农业和观光与娱乐的完美结合[2],荣获了中国乡村旅游最佳观光农业奖,河北最美30景等称号。

  1.园区布局规划合理

  园区整体按入口综合服务区、亲子游乐区、农科体验区、主题乐园区、自然农业观光区、绿色餐饮区六大主题区域布局。入口综合服务区作为游客集散处,设有大型生态停车场、现代化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自然农业观光区与农科体验区位于园区中心与北部,集中展示农业特色景观与科技成果,便于游客集中参观学习;萌宠亲子互动区在园区西侧,相对独立又与其他区域紧密相连,既保证动物生活环境,又方便亲子家庭游玩;民俗文化与休闲娱乐设施又分布在园区各处,与其他功能区相互呼应,形成有机整体,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体验不同项目。

  2.项目板块丰富多元

  集发农业梦想王国内项目板块丰富多元,每个项目板块都有其特色。园区北部的农科体验区内运用了数据系统和新型科技栽培方式,除了能给游客带来采摘的乐趣,还能科普知识,展示强大的科技力量。例如,在活菜工厂利用智能计算机和电子传感系统对植物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南菜北种和四季蔬菜生产;有机蔬菜均为无土栽培,主要采用立体组合漏窗式水培、螺旋仿生柱式水培、抱柱式立体基质栽培的办法,这种新奇的种植方法让蔬菜以独特的造型呈现,兼具了艺术观赏性和科普价值。

  自然农业观光区完美地将民俗与热带植物园相结合。在观光浏览过程中可以发现墙壁上贴有很多相关地区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文,园内还摆有相关的少数民族服饰、乐器、图腾等文创产品及雕塑,这些民俗与植物特征习性也会通过广播讲解的方式传达给顾客。园内还举办大型歌舞表演、展览会、书画展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面展现游艺民俗旅游的特色[3]。

  主题乐园与亲子游乐区游玩项目众多,让游客在游览观光园优美的景色之余,可以参与观光园配套的娱乐项目。园区内的娱乐区域会举办不同主题的娱乐项目,如南瓜小镇、汽车小镇、捞蟹、丰收大作战等。

  园区内的饮食民俗文化十分到位。园区内的餐饮皆为当地特色,且规划了一条街道作为地方特色美食小吃街。此外,园区内还设有多处绿色餐厅,值得一提的是,餐厅所使用的蔬菜均为园区农业展区所栽培的有机蔬菜。

  3.设施配备完善

  在交通设施上,园区距离京沈高速公路出口仅800米,紧临205国道,自驾出行极为便利;公交车线路丰富多样,北戴河火车站、秦皇岛火车站、山海关火车站均有直达公交,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选择。在基础设施配置上,食、住、行、游、娱、购一应俱全,可供游客短期度假。

对休闲农业协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1.注重文化内涵挖掘

  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民俗传统,通过文化展览、民俗表演、传统技艺体验等形式,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才能提升旅游项目文化底蕴与吸引力,避免产品同质化。

  2.产业融合是关键

  集发农业生态园将农业生产、科技展示、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亲子娱乐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各地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时,应挖掘当地农业特色,结合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开发“农业+”多元化项目,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3.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各地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利用农业科技打造特色景观、提高生产效率,为旅游发展提供保障。引进先进种植、养殖技术、智能管理系统等,提升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开发如智慧农业体验、农业科技展示等项目,以满足游客对新奇、知识型旅游产品的需求。

  4.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

  食、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构成了旅游的基本框架。集发农业生态园完善的交通、住宿、餐饮、游客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优质体验。乡村旅游发展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提升住宿、餐饮品质,完善游客服务中心的各项功能。

  5.精准定位与特色营销

  园区以农业智慧科技、自然亲子娱乐、教育研学科普为主题定位,精准定位亲子家庭、学生群体等客源市场。各地应结合自身资源特色,明确市场定位,制定针对性营销策略,利用新媒体、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加强品牌宣传,提升景区知名度与美誉度。

休闲农业协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强化规划引领,明确发展方向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并非单一产业,而是与乡村其他资源紧密相关、互为一体。因此,在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布局规划时,应从乡村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秉持“规划先行”的原则[4]。从乡村区域旅游的视角来看,需要对乡村资源进行“家底盘点”,避免碎片化的开发方式,采用“大景区+全域乡村游”的模式,整合分散的资源,实现协同发展。例如,浙江龙坞茶镇将旅游布局划分为“一心、一环、四区”,全域休闲旅游环线为一环,贯穿茶园漫游度假区、茶乡生态体验区、茶谷清韵休闲区、茶业创新拓展区四区,并将龙坞茶镇会客中心包围其中,确保了游客能在龙坞茶镇里各个村社或体验区进行观赏与游玩[5]。

多元产业融合,激活全域价值

  通过“农业+”模式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可以创造出兼具乡土性、体验性、差异化和高附加值的复合型产品,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避免休闲农业旅游“只有观光,没有体验”的情况。例如,“农业+教育”:建立自然教育营地,在农田中设置生态观察站、湿地课堂,开展植物辨识、土壤检测、观鸟等活动。当地的传统农具博物馆、智慧农业科技展示园也可以申请批准为农耕科普基地,供学校学生研学。“农业+康养”:种植药食同源作物定制药膳套餐,搭配中医问诊、艾灸理疗,建设稻田景观房、竹林瑜伽房为主题的康养民宿,提供晨间太极、有机轻食、睡眠监测服务,吸引亚健康人群。“农业+文化”:将农事活动与民俗和艺术结合,创新民俗表演、设计农产品文创、搭建乡村剧场,让农业生产承载文化记忆。

推动科技赋能,加强技术运用

  科技赋能与技术运用是休闲农业协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产品产业提供支持,通过在线预订、导航推荐、智能导览等方式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6]。让技术场景化,将技术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如VR农田、智能采摘等,打造沉浸式体验馆。促进政企校协同,培育新农人队伍,鼓励并支持企业和村民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农业生产和旅游项目开发,用数据驱动精准运营。同时,线上线下结合,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打造数字化旅游模式,电商直播赋能农产品销售,扩大知名度。

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

  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应以“软硬兼施”为基准[7]。首先,“硬”的部分是指推进硬件设施建设。交通方面,外部交通应升级主干道连接,推动县乡公路与旅游景区、休闲农业园区直接连通,加快建设物流网点,打通“进得来、出得去、流得畅”的交通脉络。内部交通则需进行场景化设计,结合地形建设步道、骑行道、竹筏航道等特色路径,串联周边风景、民宿、观赏游玩项目板块,实现“一步一景”的游览体验。在基础设施方面,应完善民宿、厕所、休憩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设施设计需标准化、美观化、乡土化,同时确保水路电网、智能检测等基础硬件等基础保障设施的全域覆盖。其次,“软”的部分即文化赋能与服务。文创产品及其他旅游设计应融入文化符号,通过文化赋能让游客从“看风景”转变为“品生活”。构建“标准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在制定细分服务标准、强化基础服务规范的基础上,注入个性化服务细节,结合乡村特质设计差异化服务。此外,搭建智慧服务平台,利用数据分析优化服务供给。例如,开发轻量化的本地旅游小程序或公众号,整合核心功能;通过平台收集游客行为数据(如高频体验项目、停留时长、投诉焦点),动态调整服务,以提升整体旅游体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就要推动业态创新与消费升级,更要重视科技赋能与智慧化转型的重要作用。在政策红利、消费升级与科技赋能下,休闲农业协同乡村旅游才能突破同质化瓶颈,实现生态、经济与文化效益的多元共赢。

  参考文献:

  [1] 刘科文,咸慧.数字经济背景下黑龙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J].学术交流,2023(07):121-133.

  [2] 徐延丽.环京津地区现代观光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北戴河集发生态园为例[J].新经济,2014(14):17-18.

  [3] 刘君怡.论民俗与旅游的关系——以北戴河集发生态园为例[J].世纪桥,2016(02):93-94.

  [4]王晓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果树,2022(04):121-122.

  [5] 王彤,周志军.龙坞茶镇茶旅融合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23):141-144.

  [6] 文凤平.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产品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47(04):123-133.

  [7]李美霖,孟凡钊.广西北部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08):248-254.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董卫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79号18号楼5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