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乡村基建的生命长卷
基于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本文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路径与方法,聚焦基础设施工程从策划、设计、建设、验收到运维的全过程,提出项目库动态管理、实施方案审查优化、建设过程现场监管、建后运维归档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手段;借助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小规模、面广量大的项目在群众参与、工程协同、验收评价等方面的具体做法。结果表明,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能有效提升项目执行效率与建设质量,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和基础设施完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经验。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要振兴,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一环,这与农民生活品质和乡村治理效能息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其“见效快、基础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推动农村发展落地见效的重要支点。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微基础设施、村庄公共空间建设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不仅改善了农村的“面子”,也逐步夯实了农村的“里子”。在此背景下,如何从项目源头、过程到建成后的使用与管护,实现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科学管理,成为基层主管部门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乡村振兴战略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与特点
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架构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强调,要“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是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的“硬支撑”,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变量”。系统化建设农村公路、治理生活污水、美化村庄环境等完善基础设施的项目,为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生态修复、乡风文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在战略布局上,基础设施建设贯穿于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多项重点任务,是连接中央规划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键枢纽,对推动区域平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具有基础性意义。
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内容与实施范围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简称“区住建局”)村镇建设管理所主要负责农村基础设施类乡村振兴项目的主管工作,始终聚焦人居环境整治这一核心抓手,推动农村“面子工程”向“实效工程”转变。自2020年以来,该所已累计实施项目超过百项,2023年更是以高达8 172.5万元的总投资推动13个项目落地,涉及彩钢棚整治、节点景观打造、立面刷新、清杂治乱、道路绿化等典型内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镇村提报—主管指导—联合审查—现场核查—验收复审”全流程管理,确保建设目标、资金使用、质量监管各环节闭环运行。尤其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聚焦农户房前屋后乱堆乱放、违章搭建、墙体破旧等问题,实施小公园、小广场、小节点“三小”工程,通过“以奖代补”“村民自建”及“村庄简易程序”多元建设路径,保障项目快速推进并提升农民满意度。未来,将以构建“功能完善、环境整洁、风貌协调、运维高效”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持续推进标准化、清单化、模块化管理。
基础设施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
明确项目策划程序和前期准备
在项目策划阶段,区住建局需按照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依据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年度工作重点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指导镇(街道)开展项目建议申报工作。项目来源通常包括村民代表会议提议、村集体议事讨论、群众反馈整治诉求等,经村“两委”表决通过后,纳入街道(乡镇)项目储备库,项目库最后经区委、区政府审批。根据区发展和改革局下达的年度计划,按照项目可行性、建设时序、资金来源等维度开展项目遴选,并形成正式项目库。前期准备阶段由镇(街道)实施方案草案,组织人员开展现场勘察,对房前屋后乱堆乱放区域、破旧墙体立面、道路盲区及节点绿化等改造需求进行总体摸排,同时依据政策标准初步估算投资额与补助比例,保证实施方案和实施现场一致。
完善实施方案审查与批复流程
在方案审查环节坚持联合审查制度,即联合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共同审查的工作机制。街道(乡镇)在编制方案过程中,必须明确建设目标、施工内容、资金来源、补助模式和实施方式。结合《德阳市旌阳区乡村振兴涉农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及区本级投资计划,审查项目是否属于政府投资类和财政补助类,根据类别确定对应的实施方式。例如,政府投资类项目应严格按照旌阳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政府采购和公开招投标。对人居环境、农村供水、村内道路、文化体育、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等,这类量大面广、建设内容较为单一、技术方案比较简单、总投资400万元以下的单体项目或1 000万元以下整县整镇推行的村庄建设项目,施行简易审批。对于村民委员会作为业主的财政补助100万元以下村民自建项目,可以采取直接补助方式推进建设;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的财政补助400万元以下项目,可以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推进建设。区住建局作为主管部门指导业主进行项目方案设计,对实施方案审查后出具审批意见。
强化建设过程监管与现场指导
工程建设阶段是控制质量、进度、安全的核心环节,区住建局作为主管单位建立了全过程监管与动态指导机制。在项目建设启动前,明确施工节点、工艺标准及文明施工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安排专人驻点巡查,对墙体喷涂、节点绿化、地面铺装、彩钢棚改色收集等内容进行核实,如图1所示。尤其在“房前屋后清杂治乱”工程中,通过设立施工围挡、张贴整治图示及文化标语等方式,提升农户参与感与满意度。按照《德阳市旌阳区涉农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联合区财政局开展工程进度支付审核,严控建设进度与资金拨付节奏的匹配性。针对彩钢棚整治的作业区域,督促施工方配置专用工具并张贴警示标识,保证零安全事故。此外,对于因天气或村民不同诉求造成施工计划调整的项目,及时组织现场协调会,合理调整工序,保障质量与效率并重。

图1 工作现场实录(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建立验收归档机制和后续管护体系
为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质量可控、档案完整、管护可持续,在项目完工后严格执行初验和复验两级验收机制,初验由项目所在镇(街道)进行,初验合格后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复验申请;项目主管部门在7个工作日内牵头并联合相关部门进行现场复验,数量较多的项目抽查比例不低于10%,并形成验收报告。未通过验收的项目,要及时整改,直至验收合格。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督促项目业主建立健全项目档案,从项目提出到竣工验收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均应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并电子化管理,及时将工程资料向主管部门备案。同时,推行“村集体+群众”共管机制,建立网格化日常维护队伍,鼓励设立公益性岗位进行绿化补植、节点清扫、设施巡检等后续养护工作。2023年,区住建局对13个项目开展专项复验,整改问题点位21处,整改完成率达95.2%,切实推动人居环境改造项目由“建成一项”向“管好一项、用久一项”转变。2020~2024年旌阳区住建局已完工人居环境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2020~2024年旌阳区住建局已完工人居环境项目
统计表
从2020年至2024年,区住建局共完成44个人居环境类项目,累计投资约1亿元。其中,2020年项目数量和投资额最高,为基础设施的完善打下良好基础;而2023年项目管理精度提升,管护机制更趋成熟,显示出逐年规范、持续提质的发展趋势。
典型案例分享
五星村“清杂治乱+节点改造”项目实践
在旌阳区德新镇五星村实施的“清杂治乱+节点改造”项目,系2023年区住建局主导的人居环境整治专项工程之一,项目总投资为376万元,整治覆盖面积约3.6万平方米,服务人口超过1 500人。本文聚焦村庄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私搭乱建和道路沿线脏乱差问题,通过现场走访排查划分整治重点区域,结合村民意愿制订专项实施方案,统筹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管理。施工阶段采用“以奖代补”方式进行建设,点位整治37处,微田园打造35处,彩钢棚整治9 000平方米、绿化整治1 300平方米,店招整治12处,墙面修复12 000平方米,沿线道路清杂,并配套建设小型绿地休闲广场、凉亭、坐凳等便民设施,改善空间秩序、优化视觉环境。项目建成后形成节点式环境提升单元,与周边居住区域相互融合,不仅显著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更为全区“点线面”人居环境整治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样板。
孝泉镇“群众共建共享”运维模式创新
为进一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旌阳区孝泉镇在完成总投资约630万元的村庄环境提升项目后,探索形成“群众共建+制度共管+利益共享”的可持续运维机制。该机制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组建党员、返乡青年、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作为日常维护志愿者,聘用专业乡村运营师,引入多元化经营主体并发动当地村民在家门口搞经济。在人居环境改造项目的基础上,打造旌阳区近郊游的旅游新IP,实现了户均3万元的收入增长,丰富了旌阳乡村振兴的产业体系,让当地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该乡村振兴项目当地群众满意度调查达96%以上,实现了“建得好、管得好、有得赚”的有效转变,为旌阳区乡村振兴建设“打了样”,获得区级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并推广。
加强乡村振兴下基础设施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支撑工程全过程监管
在乡村振兴基础设施项目数量不断增多、分布面广、内容复杂的背景下,建立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成为提升全生命周期管理效能的核心支撑。平台应涵盖项目立项、方案审批、资金拨付、施工进度、监督巡查、竣工验收和后续管护等全流程节点,构建统一的工程信息数据池,确保数据互联互通、实时可查、动态监管。建议依托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并结合区级实际开发“乡村振兴基础设施项目综合监管系统”,实行“台账+图像”相结合的工程监管机制,实现从项目策划到完工的“电子痕迹闭环管理”。
推动标准化设计与管理工具包建设
为有效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工程的质量与效率,区住建局在项目指导实践中,应归纳总结出“节点公园、清杂区域、外墙整治”三类高频场景的设计规范及施工工艺模板,建立群众接受度高和使用率高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通用设计图册》和《小微绿化工程技术指引》工具包,用于指导各镇(街道)实施方案编制与项目实施。管理工具包中还应嵌入材料清单报价参考、监管频次指引和管护节点安排,强化“工具型”服务效能。
完善绩效导向的项目考评与问责机制
为实现乡村振兴项目“干得好、养得住、长受益”的目标,必须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项目考核与责任追溯机制。以项目实施闭环为主线,从“方案审批质量、施工进度控制、资金拨付合规、验收结果质量、后续养护情况”五大维度构建综合评分体系,并引入“红黄牌”预警机制,对履责不到位、资料缺失、验收延迟的项目责任单位及时通报提醒,落实项目镇(街道)负责开展绩效评价自评工作。项目主管部门要对项目的综合效益进行绩效评价,并将有关情况报区委、区政府。区政府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今后项目预算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基础设施类人居环境项目全过程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地提出适用于基层主管部门的“策划—设计—建设—验收—管护”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并构建了以标准化、信息化、绩效化为支撑的管理机制体系。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解决项目周期短、环节多、执行难的问题,实现建设进度可控、质量可评、运行可管的目标。实践中虽仍存在管护主体责任分散、部分节点运维缺乏持续性等难点,但相较以往粗放型管理模式,在工程精细化控制与群众参与治理方面实现了突破。未来,可进一步聚焦数字平台深化、标准图集细化与社会资本引入机制,推动乡村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向系统化、可视化、长效化迈进,为全面实现乡村宜居宜业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李保燕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