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新农艺解码产量增长密码

时间:2025-11-07 10:48:00来源:无棣县信阳镇人民政府 文字:张林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缩减,粮食需求不断攀升,提高农作物产量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命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根基,其发展水平直接关乎社会稳定。现代农艺技术融合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创新种植方法、科学管理模式和先进技术手段,既能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提升抗逆性和产量,又与农村治理、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对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现代农艺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中的应用,深入剖析土壤改良、品种选育、种植模式优化及灌溉施肥技术创新等实践路径,同时探讨其与农村治理、经济发展的关联,着重分析其对农村治理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如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全面展现现代农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效益,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农艺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中的具体应用​

土壤改良技术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根基,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好坏。优质的土壤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和适宜的生长环境,而劣质的土壤则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限,产量低下。为了改善土壤质量,现代土壤改良技术融合了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种方法,全方位优化土壤的结构与肥力。例如,通过深耕深松技术,可以有效打破土壤中的犁底层,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从而推动农作物根系的深入生长,提升其吸收养分的能力。此外,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等举措,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在一些农业生产区域,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已成为改良土壤的关键手段。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后还田,不仅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还能有效减少因焚烧秸秆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盐碱地、酸性土壤等特殊类型的土壤,科研人员采取了相应的改良措施,如施用专门的土壤调理剂、种植耐盐碱植物等。这些措施可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使原本贫瘠、无法滋养农作物的土地重获生机,极大地拓展了农作物种植范围,并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品种选育技术

  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是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潜力,还影响着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现代品种选育技术,借助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前沿科技,致力于培育高产、优质且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例如,杂交育种技术通过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进行组合,培育出综合性状更为优良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则使得对农作物基因的精准修饰成为可能,通过增强农作物的抗病、抗虫、抗逆能力,进一步提升其产量和品质。

  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是现代品种选育技术的杰出范例。通过持续优化品种特性,实现了产量的大幅提高。这些杂交水稻品种的高产特性,不仅在国内创造了新的纪录,也为全球粮食问题的解决作出了卓越贡献。此外,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和市场需求,科研人员还选育出了多种适宜的专用型品种,如高淀粉玉米品种、优质蛋白小麦品种等。这些专用型品种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还显著改善了农产品的品质,使其在市场中更具优势,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种植模式优化技术

  合理的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光照、水分等自然资源,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现代种植模式优化技术涵盖了多种先进的种植方式,如间作、套种、轮作等。间作,即在同一个田块上,同一生长期内,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形成独特的种植模式。例如,玉米与大豆间作,已被研究证明能够充分利用光照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研究表明,间作模式下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为玉米提供必需的氮素,从而促进玉米生长,最终实现两种作物协同增产。套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如小麦套种玉米,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延长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采用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如水稻与油菜轮作,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还能通过油菜发达的根系改善土壤结构,吸引授粉昆虫,增加生物多样性,以及利用油菜籽残渣作为有机肥料,形成生态闭环,进而实现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

灌溉与施肥技术革新

  传统的灌溉和施肥方式往往存在水资源浪费、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高效、环保的需求。现代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通过精确控制水分的输送,能够根据农作物的需水规律,将水分输送到农作物根部,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滴灌技术通过铺设滴灌带,将水以水滴的形式缓慢滴入农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滴灌技术可节水30%~50%,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升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在施肥技术方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土壤养分进行科学检测和分析,根据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和目标产量,科学合理地确定肥料种类和施用量,既避免了肥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又显著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此外,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水溶肥等的应用,能够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求,缓慢且持续地释放养分,进一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发育,最终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

现代农艺技术应用与农村治理的关联​

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现代农艺技术的广泛应用,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最大化其效益。例如,通过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操作,不仅能显著提高作业效率,还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同样,滴灌、喷灌等现代灌溉技术以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规模化种植模式下更容易得到推广和实施。随着现代农艺技术的不断普及,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也在加快,农业生产逐渐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规模化经营不仅便于统一管理,加速技术广泛推广,还能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此外,规模化经营还促进了农村形成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组织和服务体系,如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这些组织和体系在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市场中的话语权,进一步推动农村治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现代农艺技术的应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现代灌溉技术的需求,农村水利设施亟待完善;而大型农业机械的作业,则要求农村道路条件进一步提升。在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共同投入下,农村的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提升。此外,随着现代农艺技术的广泛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农业技术咨询等公共服务也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公共服务的升级,既加速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又大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提升了治理效能。

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现代农艺技术在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土壤改良技术中的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合理的种植模式如轮作、间作等,能够显著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从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同时,现代农艺技术的应用还积极促进了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生物质发电、发展沼气工程等,减少了农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改善了农村的空气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现代农艺技术在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实现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农村治理的综合效益。

现代农艺技术应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增加农民收入

  现代农艺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直接提高了农民的农产品销售收入。以优质水稻品种为例,其市场价格通常远高于普通水稻品种,农民通过种植这些优质水稻,每亩地的增收效果显著,增收少则几百元,多则超过千元。此外,现代农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产业链的延伸。例如,高淀粉玉米品种的利用,不仅保障了传统的粮食生产,还带动了淀粉加工、酒精生产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既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为农民开辟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多渠道收入来源。同时,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不断推进,农民的收入来源也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通过销售农产品获得直接收入外,农民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以及在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中就业,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这些多渠道收入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现代农艺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一方面,随着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显著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例如,部分地区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水果罐头加工、蔬菜腌制、粮食深加工等产业,不仅大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农艺技术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业态。农民通过开办农家乐、采摘园等项目,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有机结合,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到农村消费,进一步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现代农艺技术的广泛应用,吸引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纷纷加大对农村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随着农村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和就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此外,现代农艺技术的应用还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民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显著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不断增强,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逐步缩小城乡距离,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现代农艺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土壤改良、品种选育、种植模式优化、灌溉与施肥技术革新等具体应用,有效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现代农艺技术的应用与农村治理、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大现代农艺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不断探索其与农村治理、经济发展的融合路径,充分发挥现代农艺技术的综合效益,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焦慧玲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79号18号楼5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