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党建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

时间:2025-10-09 11:26:56来源:中共平阴县委党校 文字:左雷 张继涛 丁晓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肩负重要使命。然而,有些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经济发展中面临产业规划前瞻性不足、人才工作推动力度有限、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亟须探索破解之道。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基层党建工作为视角,深入分析党建引领乡村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机遇与挑战并存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类问题仍然存在。平阴县作为典型的农业县域近年来在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改善和创新模式探索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人才流失以及产业链条短等发展瓶颈。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乡村经济既面临发展挑战也蕴含巨大潜力,深入分析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对准确把握发展阶段特征、科学制定发展策略、有效激活经济发展潜力有着重要意义。

经济跃升新台阶,乡村面貌展新颜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平阴县为例,锦水街道创新实施“林+N”立体种养模式,实现林业年综合产值突破2 000万元;孝直镇作为全国和山东省农业产业强镇,被打造成为济南市“菜篮子工程”应急保供基地。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例如,锦水街道创新“光伏+立体种养”模式,形成“顶板发电、中层结果、地面种药”的垂直农业体系。与此同时,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日新月异中不断得到改善,特别是交通水利电力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使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制约因素仍存在,发展瓶颈待突破

  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和挑战依然很多。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耕地资源紧张,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平阴县的实践来看,虽然孝直镇已通过科技小院等平台引进培育了一批农业技术人才,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此外,乡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较短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内外环境复杂多变,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给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国际市场波动、国内政策调整等因素都可能对乡村经济产生影响。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全球化背景下,乡村经济可以通过拓展市场、引进外资等方式获取更多发展机遇。平阴县的实践表明,通过创新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激活乡村经济发展潜力。例如,锦水街道的“林+N”模式使土地综合效益提升3倍以上,吸引20名青年返乡创业,并培育66名新型职业农民;孝直镇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作物产量显著提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些成功经验表明,只要找准发展方向、创新发展模式,就能够在新形势下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党建引领推动经济发展的策略措施

  基层党组织作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在激活乡村经济发展潜力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平阴县基层党组织借助创新工作模式,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建引领乡村经济发展策略体系。从实际情况来看,基层党组织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和完善产业规划,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和加强本土人才培育,提升发展内生动力;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这些举措不但破解了当前乡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还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具备较强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基层党组织发挥统筹引领作用,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决策机制,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潜力;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格局,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产业提质增效,有效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1.强化组织领导,完善产业发展规划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产业规划中的主导作用,需要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强化组织领导,推动产业创新发展。面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课题,基层党组织坚持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引领产业规划方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例如,锦水街道党工委创新实施“林+N”立体种养模式,针对50公里黄河生态廊道区域特点,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在杨树林下发展金蝉养殖,实现亩均增收6 000元;组织培育万只芦花鸡形成年产值超200万元的生态循环系统;引导200头黑猪在果树林下生态放养,提升肉质,创造溢价空间;带动1 000亩(约0.667平方千米)食用玫瑰基地建设延伸观光体验产业链条。街道党工委通过这种“空间分层利用、资源循环再生”的立体经营模式,使土地综合效益提升3倍以上。

  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决策机制,要求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构建科学完善的产业发展工作体系。例如,锦水街道党工委建立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生产一线掌握实际情况。街道党工委通过组织专家论证产业规划,召开农户代表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确保产业发展决策符合实际需求。基层党组织建立产业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组织党员服务队开展技术指导帮扶,推动产业项目落地见效。未来,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强化产业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产业决策相关机制,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持续培育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全新动能。

  2.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

  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基层党组织创新工作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例如,锦水街道党委构建了“林—光—禽—花”四维循环发展体系,引导农户在光伏板下培育山枣树、金银花、食用牡丹,形成“顶板发电、中层结果、地面种药”的垂直农业体系,实现光伏户均增收超过两千元。街道党委指导农户打造“林下养殖—中央厨房—美食体验”产业链,发展农家乐带动旅游消费,5家网红炒鸡店实现日均销售额突破万元。基层党组织积极引导发展玫瑰深加工,培育玫瑰纯露、鲜花饼等特色产品,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带动农户增收,使种植亩收益从2 000元提升至5 000元。

  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创新产业链条延伸路径,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例如,锦水街道党委以女神一号旅游公路为轴心,构建“交通+美食+景观”多元融合发展模式,打造10公里林下美食走廊,形成特色餐饮集聚区。街道党委创新开发“女神节骑行”“葡萄采摘挑战”“锦水美食节”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出“光伏科普长廊+智慧生态农场+垃圾分类实践基地”研学路线,年接待研学团队500人次。通过延伸开发文创产品,带动二次消费占比达35%,形成“吃饭、游玩、研学”闭环体验链,推动文旅产业增值。基层党组织通过这种产业链条延伸模式,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5%,带动旅游收入年增10%,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未来,基层党组织要加快构建数字赋能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着力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平台,积极推动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相关工作,努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产业集群,最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整体提升。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发展内生动力

  基层党组织要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乡村振兴的突出位置,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搭建科技人才服务平台,为乡村发展汇聚智力支持;深入实施本土人才培育工程,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带头人等各类人才队伍,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1.健全人才工作机制

  基层党组织可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例如,孝直镇党委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目标,聚焦良种繁育、绿色生产、数智赋能等重点领域,创新打造马铃薯育苗科技小院平台。科技小院积极引进山东省高层次人才綦振宝教授团队,建立与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高校的长期合作关系,建设乡村振兴科技顾问专家工作站,汇聚20余名领域专家开展技术攻关。基层党组织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专家团队在育苗技术、土壤改良、种子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效带动东胜村马铃薯平均单产由3 500千克提升至4 250千克,产量增幅达21%,填补了平阴县薯类育苗技术空白。

  基层党组织可创新构建“平台引才、产业留才、服务育才”的人才工作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工作质效。例如,孝直镇党委依托济南腾骐潜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蚯蚓养殖基地,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专家技术人才工作站,推动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帮扶指导。基层党组织通过建立专家联系点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帮助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今后,基层党组织需持续完善人才引育评价激励机制,要建立起能够精准反映产业链需求的人才需求清单,要构建“党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这样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以此为乡村人才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与持续性支持。

  2.加强本土人才培育

  加强本土人才培育需要基层党组织创新工作思路,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服务体系。例如,东胜村党支部围绕马铃薯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技能比武等形式提升农民种植技能水平。基层党组织积极打造贝莱斯芽孢杆菌技术示范基地,组织党员带头开展技术应用示范,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新技术推广应用。基层党组织建立农业技术人才培养联盟,通过“专家+党员+农户”模式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推动形成技术共享互助机制。

  基层党组织可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返乡创业带头人队伍。例如,东胜村党支部积极建设冷链仓储基地,打造数字化销售平台,推动农产品产业链向深加工延伸,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发展平台。基层党组织可通过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创业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创业指导服务。基层党组织还可以创新开展农业产业研学活动,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者。未来应建立并完善乡村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加大对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多类型人才培育力度,打造具有特色的本土人才培养品牌项目,形成人才培育和乡村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基层党组织推动人才引育同步发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汇聚优质科技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强化创新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转化应用,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质量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

  1.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基层党组织需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例如,孝直镇党委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以马铃薯育苗科技小院为载体,积极引进山东省高层次人才科研团队,建立乡村振兴科技顾问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通过整合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高校科研资源,在育苗技术改良、土壤改造、优质种子研发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基层党组织通过建立科技创新项目库,系统谋划科技创新重点任务,推动科研力量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科技小院平台建设使东胜村马铃薯单产提升21%,有效带动产业提质增效,填补了平阴县薯类育苗技术空白。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科技平台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定期会商制度,组织专家团队研究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实现科技资源高效配置。

  基层党组织应立足当前科技小院建设成效,着眼于未来发展各方面需求,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相关工作。通过制定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规划,明确平台功能定位和具体建设路径,构建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健全相应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党建引领之下的多元协同创新格局;积极推动平台朝着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依托数字技术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拓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服务新模式;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之间的联动合作,推动科技资源跨区域实现共享互通,构建区域联动的科技创新网络,全面提升平台服务能力以及创新效能,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

  2.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基层党组织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东胜村党支部围绕贝莱斯芽孢杆菌技术应用,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组织党员带头开展技术应用示范。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建立技术服务跟踪机制,帮助农户掌握新技术应用要领。党组织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专家定期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实现技术服务精准到户到田。基层党组织创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对具有推广价值的技术成果进行筛选储备,通过组织现场观摩会、技术交流会等形式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基层党组织注重发挥科技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建立示范户联系点制度,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在基层落地生根。

  基层党组织应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关键环节,构建一套完善的转化应用机制与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健全“专家团队+示范基地+技术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速先进适用技术往现实生产力转化。孝直镇党委今后可以深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建设,完善循环农业示范点标准化运行机制,建立技术推广示范户网络,形成点面结合的成果转化推广格局。基层党组织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突出的农户和主体给予政策扶持与资金奖励,推动形成鼓励创新、促进转化的良好环境;要加强科技成果产权保护,建立成果转化风险分担机制,消除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基层党组织还需要构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定期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推动科研成果和产业需求有效衔接,促进科技成果精准转化。通过党建引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基层党组织对乡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引领乡村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所在,是凝聚乡村发展强大合力的根本所在,是带领乡村居民共同书写乡村振兴壮丽篇章的根本所在。我们期待在党建引领下,乡村经济能够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深厚的发展底蕴。

  终审:魏文源

  监审:冯莉

  编校:李晓亚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