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学习聚力 柳江三农蝶变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正深刻影响着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柳州市柳江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创新构建“乡村振兴+行动学习”协同创新机制,着力破解传统三农工作中存在的参与主体单一、知识转化不畅、实践效能不足等现实困境,系统论证了行动学习在促进多元主体协同、知识生产转化和持续改进机制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柳江区通过建立党政主导、专家指导、农民主体的协同网络,实现了农村产业升级与人力资本提升的双向赋能,形成“知识沉淀—能力提升—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不仅为破解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其构建的“知行合一”方法论框架对同类区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新时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一战略决策不仅通过“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筑牢国家发展根基,更深刻揭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基石”的发展规律。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超2400万人,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充分彰显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性成就。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过程中,传统农业经营体系正面临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双重挑战。具体表现为:基层从业人员服务理念与现代农业需求存在代际落差,数字营销、智慧农业等新兴技能储备不足,组织协同机制与创新动能亟待激活等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培训赋能业务发展,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效能,成为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行动学习方法论(Action Learning)以其独特的“问题导向+团队共创+绩效闭环”机制,在破解此类系统性难题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根据国际行动学习协会(WIAL)基于其全球项目实践的研究,采用其行动学习方法平均可帮助组织提升问题解决效率40%,提高知识转化率35%,已在华润集团“5M领导力计划”、中粮集团“全产业链赋能工程”等标杆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对于正处于数字化转型关键期的商业银行而言,行动学习可有效打通“培训—实践—创新”的价值链。构建“真实场景+业务痛点+团队攻坚”的三维赋能模型,既能破解零售业务转型中的客群经营、场景金融等具体难题,又能系统性培育组织的自适应能力。例如,招商银行“零售金融3.0转型项目”中,通过行动学习工作坊梳理出136项改进措施,推动数字化产品渗透率提升28个百分点,充分验证了该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实践效能。
“乡村振兴+行动学习”的柳江实践:机制创新与价值创造的协同演进
近年来,广西以系统思维构建“乡村振兴+行动学习”全域推进机制,通过“政治引领、战略驱动、能力锻造”三位一体的顶层设计,将试点项目打造为贯彻落实“三农”工作新思想的实践载体。广西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21—2023年试点周期内,已构建包含高标准农田12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4项、现代农业示范区60项三大类别的86个示范项目矩阵,形成覆盖14个地市、75个县(市、区)的全要素保障体系,实现试点布局与区域农业禀赋的精准匹配。
在实践创新层面,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香葱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作为2023年广西重点试点,创新构建“四位一体”协同机制:一是“政产学研”融合型团队建设,组建包含农业专家、金融顾问、电商运营等12类人才的跨界攻坚组。二是“问题树—对策库”双轨剖析系统,通过34场行动学习研讨会梳理出产业升级痛点23项。三是“滴灌式”精准施策模型,形成标准化种植、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6大解决方案。四是“训战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累计开展田间课堂48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60人次。这种将组织学习嵌入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成功实现香葱产业规模与干部能力建设的双向赋能。
数字化转型成效数据监测显示,项目实施后柳江区全域香葱种植面积突破9.5万亩(约63.33平方千米),较试点前增长27%,年产量达3.9万吨,带动产业综合产值提升至3.6亿元。
构建问题导向型协同攻坚机制,实现治理效能系统化提升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项目建设团队创新构建“问题驱动—工具集成—协同攻坚”三维治理模型。在方法论层面,系统应用鱼骨图分析法、结构化头脑风暴、德尔菲团队列名法等16种行动学习工具,形成“问题归因—方案生成—效果验证”的螺旋式改进闭环。统计显示,试点期间累计开展跨部门研讨会议320余场次,深度解析产业链条堵点、政策衔接断点、要素保障难点等7类问题,形成具有实操价值的解决方案174项,其中,涉及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占23%、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占18%、数字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占31%。
在组织赋能维度,创新构建“三维立体”协同网络:纵向建立“自治区—市—县—乡”四级联动机制,横向搭建“政银企社研”五方协作平台,斜向贯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通道。这种立体化协作模式使得项目决策响应速度提升40%,资源配置效率提高35%。典型案例显示,某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通过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将用地审批周期从常规的180天压缩至75天。
人才发展体系方面,依托广西行动学习研究会构建“金字塔式”能力培养架构:基础层实现全区农业农村系统干部培训覆盖率87.6%,其中,市县两级业务骨干参训率达100%。跟踪评估表明,经过系统培训的干部团队,其跨部门协作能力指数提升62%,复杂问题解决效能提高55%。
构建学用一体化推进机制,实现项目实施效能化转型
创新建立“项目驱动型”学用转化体系,实施“三嵌入”工作机制:将行动学习团队嵌入乡村振兴项目指挥部,将学习研讨嵌入工作推进关键节点,将知识转化嵌入成果产出全周期。通过33个试点项目组建103个跨领域攻坚团队,形成“边学边研、边干边改”的动态迭代模式,有效破解学用脱节难题达92%。
构建“三位一体”质量管控体系,创新“标准化建设+过程性评估+实效化验收”全流程管理机制。广西农业农村厅于2022年研制出全国首个《“行动学习+”乡村振兴项目质量评估规范》,设置4大维度16项二级指标,重点考核模式创新性(权重30%)、技术突破性(25%)、群众参与度(20%)和可持续性(25%)。2022—2023年验收数据显示,通过“三维评估法”(专家实地核验权重40%、群众满意度调查30%、第三方机构抽样30%)淘汰整改项目12个,优秀项目成果转化率达87.5%,群众满意度均值达94.6分。
建立“财政引导+社会协同”的多元投入机制,形成“1+7+N”示范推广格局。2023年,广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5.8亿元,创新“以奖代补”竞争性分配机制,重点打造7个全要素集成示范点(平均投入强度8300万元/个),带动市县实施项目127个,形成可复制经验包43个。目前,该模式已延伸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六大领域,在数字乡村建设、新型集体经济培育等12个重点方向形成突破,相关经验获农业农村部专刊推广3次,省际学习考察达56批次。
构建战训融合机制,创新乡村振兴干部培育模式
深度对接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部署,系统构建“以战代训、训战结合”的干部培育机制,创新“三转变”选育模式:变传统课堂培训为项目实战练兵,变单向考察选拔为多维能力评估,变被动知识输入为主动问题解决。在全区33个试点项目中,构建“项目指挥部+攻坚专班+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培育平台,推动干部选拔培养从“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转型升级。
聚焦三大创新机制:一是立体化选拔机制。建立“四维评估”指标体系(政治素养30%、专业能力25%、实战成效25%、群众评价20%),在项目攻坚一线发现识别干部。试点项目团队中优秀年轻干部占比达38.7%,形成年龄结构合理(80后占64%)、专业互补(涉农专业42%、管理专业31%)的梯队配置。二是嵌入式培养机制。实施“五个一”成长工程(牵头一个子项目、破解一个瓶颈问题、形成一项创新成果、联系一个经营主体、培养一批技术骨干),2020年以来累计培育项目骨干1276人,其中,214人获提拔重用(县处级17人、科级197人),人才成长周期缩短30%。三是全周期考评机制。创新“双述双评”考核制度(项目述职+专项述学,组织考评+群众评议),建立干部成长电子档案,全程纪实42项能力发展指标。第三方评估显示,参训干部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提升58.3%,群众工作本领提高42.6%。
创新构建行动学习组织架构
为确保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香葱优势区创建工作高效推进,广西创新构建了“1+1+4”行动学习组织架构,即1个领导小组、1个课题研究核心团队和4个子项目实施小组。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双组长,区委组织部长和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组员,形成高位推动的工作格局。课题研究核心团队打破传统领导干部“清一色”模式,从熟悉一线情况、了解农业发展规划、掌握法务知识的优秀村任职选调生中遴选10名骨干,打造了一支“听得见炮火、摸得着实情”的专业团队。通过构建“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促动”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把脉产业发展脉络
柳江区三都香葱产业不缺品质、不缺特色、不缺文化,但为何发展不起来?“乡村振兴+行动学习”各子项目组运用行动学习工具方法,对制约三都香葱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头脑风暴、团队列名、321打分法等方法,系统梳理问题、精准找出症结、科学提出对策。在此基础上,召开专题研讨会议,深入研究优势区创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表,为创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进一步改进行动学习推动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提升行动学习效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强化宣传培训
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媒体宣传、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形式,提高乡村干部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建立分级分类培训机制,重点加强村干部、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等关键人群的培训。
加强技术支持
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专家服务团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
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农业深度融合。
培育优势产业
做大做强香葱主导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
创新治理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培育发展农村社会组织,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推进党建引领
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深化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行动学习理念,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可以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柳江落地见效,为实现“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持续的行动学习机制,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建立持续的行动学习机制,是推动柳江“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行动学习作为一种系统性、实践性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提升乡村干部的履职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打造学习型组织,提升干部专业素养
建立学习平台和实践载体,为乡村干部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邀请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干部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深入研讨乡村振兴典型案例。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干部掌握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协同创新
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学习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工作坊、经验分享会等活动,促进乡村干部之间的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通过建立“导师带徒”制度,搭建老中青干部传帮带平台,形成良性互动的学习生态。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建立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将学习成果与工作绩效挂钩。设立学习标兵、创新案例奖等荣誉激励措施,可以调动干部参与行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注重总结推广优秀案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强化成果转化,推动实践创新
建立“学习—实践—总结—提升”的闭环机制,定期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转化。通过开展“我为乡村振兴献一策”等活动,鼓励干部结合实际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
通过建立健全持续的行动学习机制,柳江区正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为“三农”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以协同创新为纽带,以实践转化为抓手,全面提升乡村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相信在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柳江的乡村振兴必将驶入“快车道”,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好愿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柳江智慧和柳江力量。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亚运
编校:李保燕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