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激活内生动力 振兴乡村产业

时间:2025-11-10 11:36:03来源: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文字:王瑞浩

  推进乡村持续、稳定繁荣发展,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非常重要。本文以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上谷镇西沟营村为例,以村集体为实施主体,以激发内生动力为总体导向,针对该村产业抗风险能力低、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以及产业低效化等问题,从农业集体经济、智慧旅游、智慧农业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为该村后续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显著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然而,这一过程中乡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对乡村产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按照分三个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设定了阶段性目标,首次建立了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涵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乡村产业、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经过持续奋斗,我国到2020年年底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的起点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奋斗的重点任务和目标。

  乡村作为我国的根基,在国家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当前乡村仍存在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滞后与结构失衡、人才短缺与人口结构失衡、生态环境压力与治理挑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缺口等方面。具体来说,人才引留困难、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产业同质化与低效化、土地闲置率高、公共服务不均等、生产污染与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抑制了乡村进一步发展。想要推动乡村发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需要通过外部资源输入和合理的制度安排快速改善乡村条件,又需要通过激活内部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

内生动力促发展

  内生动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其提出和内涵既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结合中国现代化实践需求。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须培育可持续的内在驱动力。从国际环境变化来看,全球产业链重构、技术封锁加剧,倒逼我国强化自主创新能力。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对于乡村来说,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广泛的受众,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经之路。为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中央出台了多份关键政策文件,系统部署制度改革与创新路径,涵盖了顶层设计、专项政策、改革试点、人才振兴等各个方面。例如,2021年《“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一是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二是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上谷镇西沟营村概况及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上谷镇西沟营村概况

  西沟营村位于承德县城东25公里,全村总面积10211万亩(约68073.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77亩(约0.38平方米)。全村总人数446人,现有脱贫户144人,监测户19人。西沟营村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米。西沟营村村“两委”与当地的驻村工作队在收入层面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对脱贫户继续实施产业全覆盖,稳定脱贫收入。在医疗保障方面,落实脱贫户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家庭签约医生服务等医疗健康政策。在住房保障上,实现了无危房、住房有保障的目标。在兜底保障上,全村低保39人,领取养老保险120人,领取高龄补贴11人,领取残疾人补贴13人。

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西沟营村仍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产业抗风险能力弱。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主要依赖传统种植业与畜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二是三产融合度低。农业多以原料供应为主,产业链条不健全;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利用率低;服务业发育不充分。总体来说,产业融合层次浅,利益联结机制薄弱。三是产业低效化。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市场化适应能力弱,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不足制约农产品流通。

激活西沟营村内生发展动力的路径

  乡村发展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外部驱动的持续性不可保证。过度重视外部驱动,容易导致乡村的内部发展动力受外部驱动抑制并缺失自主发展权限,内生动力是推动乡村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受当地环境、资源的制约,不同乡村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社会资本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采用针对性发展策略来推动乡村发展。笔者从农业集体经济、智慧旅游、智慧农业三大方向对目前西沟营村存在的问题提出乡村发展的路径。

图1 乡村发展框架逻辑(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壮大集体经济

  在我国,新内生式发展理论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践具有高度契合性。在治理主体上,既强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的关系互动与资源供给,又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推动各方协同参与;在治理理念上,强调上下联动、内外共生的可持续性机制;在治理工具上,注重多元化工具匹配,尤其是新兴技术工具的应用,以提升治理效能。

  农业集体经济由集体统一制定种植策略和销售计划,参与者通过劳动获得分红。在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激活土地流转市场的政策指引下,这一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带来了积极影响,意义深远。在西沟营村,村集体和驻村单位的配合是发挥集体经济优势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西沟营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然而目前农业仍停留在单户分散种植的传统农业模式,效率低下,且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近两年来,国外牛羊肉的大量进口挤压了国内市场,不仅使得牛羊肉价格大幅下跌,还波及西沟营村的主要农产品玉米及其副产品草块的价格,致使村内牛羊养殖户亏损严重,种植户的收益也较之前有所下滑。另一方面,驻村单位具有助农扶农的意愿和需求,可通过向驻村单位职工发放福利或进行农产品推荐等方式消化该村产出,使乡村获得稳定持续收益。因此,通过村集体与驻村单位联合推行的农业集体经济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西沟营村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通过农业集体化,农田实现规范化统一种植,减少甚至不使用农药化肥,在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同时,有效抑制土地退化、减少土地污染,同时摆脱传统种植模式的束缚,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质量,借助无公害产品属性,获取更高的市场收益,使村集体和村民从中获取更多收益,也能让驻村单位的职工享受更优质的产品。具体来说,驻村单位可以邀请农林学院和牧医学院的师生通过讲座、培训及现场调研等方式帮助村民提升种养殖方面的知识技能,同时培养本土实用技术人才,以壮大集体经济。

发展智慧旅游

  乡村振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多维度的内生动力激活乡村发展潜能。在这一进程中,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起到了明显的助力作用。智慧旅游作为助农手段,具备突出的市场优势、旺盛的产业活力、强劲的自我造血功能与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针对西沟营村存在的三产融合度低的问题,可通过发展乡村智慧旅游加以解决。将旅游业与农业有效结合,延长产业链,扩大就业岗位,并引入经营管理、电商营销等专业人才,以实现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致富。具体来说,乡村智慧旅游可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实践实现产业升级:一是进行场景重构,将传统农业空间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二是通过功能叠加,形成生产、加工、体验、消费的完整产业链;三是实现价值裂变,使农产品借助旅游传播渠道获得品牌溢价;四是激活生产要素,盘活村内闲置资源。五是提升社会效益。促进人口回流与技能升级,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农业价值链的纵向延伸,更通过文旅赋能的创新路径推动农产品突破单一物质属性,实现向文化符号的价值重构。

  西沟营村可依托现有农业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链。在种植园项目上,实施“三区联动”开发模式:生产区采用标准化种植,保留部分为野生采摘区,开展认领果树活动,配套开发智能监控App和VR(虚拟现实)实景系统,实现远程树况追踪;体验区设置教学田、果酱工坊等互动项目;服务区完善休憩凉亭、清洗台、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同时,盘活闲置宅基地发展民宿经济,建立户主分红机制;在农事体验项目上,可通过在田地中划出体验区,提供播种、摘玉米、驾驶收割机割小麦、爆米花等多元化活动,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复游率。

发展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能够解决西沟营村农业产业低效化的问题。智慧农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信息化技术打通销售渠道,实现市场需求与生产计划的匹配,进而针对性制定生产销售策略;依托智能灌溉、无人农机等装备提升生产效率,在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借助环境监测系统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科技赋能生产、数据驱动决策、绿色引领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乡村发展智慧农业需通过技术赋能、模式创新、生态重构、政策协同四位一体路径,实现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产业附加值全面提升。

  一是在技术应用层面,构建智能生产体系,应用自动化装备,如精准施药的无人植保机、能够节水增效的微灌溉技术等。二是在模式创新层面,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电商平台借力大数据营销,深挖农产品卖点、定位目标人群,并通过直播带货、社群团购等多种营销模式打破地域局限,使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三是在生态重构层面,要重构产业生态,发展共享农业平台,通过农机共享、土地托管等手段,降低农田耕种成本。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能源保障网络,实现农光互补,提升综合收益。构建“开源—节流—增效—保供”四位一体的水资源应用方案,结合技术升级、管理优化与制度创新,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在开源方面,发展雨水蓄积工程,建立微型集雨设施。在节流方面,可以采取使用精准灌溉设备及实施农艺节水措施等方法,通过低压管道系统将水以微小水滴形式均匀喷洒至作物根部区域,做到精准调控,节水灌溉。在增效方面,创新管理机制,通过改造渠道防渗,使用U型混凝土渠道替代土渠,提升输水效率。在保供方面,建立健全应急保障体系,保证在极端天气中农户有水可用,建设人工增雨作业点,增加降水量,或使用无人机播撒吸湿性颗粒,提升暖云降水效率。通过技术迭代、制度创新、组织变革三力驱动,破解西沟营村灌溉缺水困局,实现从被动抗旱向主动控旱的转型。四是在政策协同层面,可通过依托土地制度创新举措,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规范有序入市。同时,要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开展数字新农人培训,开办无人机操作等课程,培养新时代农业人才。

  西沟营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内外协同、三产互促,即农业集体经济筑牢底盘,通过组织创新降低市场风险;智慧旅游激活流量,推进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智慧农业提升效能,用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约束,三者形成生产消费生态闭环。外力驱动和内生动力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力驱动只能夯实基础,要实现乡村转型和持续繁荣,破解外力驱动效果递减难题,发展内生动力必不可少,其核心在于激活乡村内部主体、资源和制度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推动乡村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终审:魏文源

  监审:冯莉

  编校:李晓亚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79号18号楼5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