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千万工程”经验 拓乡村振兴新途
承继并创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与党在乡村建设中的珍贵经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在实践中持续优化,彰显其强大包容性与生命力。这对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千万工程”经验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阐述“千万工程”的历史逻辑,进一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于浙江省任职时亲自擘画、部署与推动的关键决策,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率先探路并发挥示范功效。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这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更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民生工程。
“千万工程”经验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为全国范围内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与启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历史意义
“千万工程”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为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三农”问题的系统性解决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构成了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支撑。
1.筑牢乡村长远发展根基
着眼长远,“千万工程”聚焦生态环境的维护与资源的永续运用,这对乡村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例如,生态环境的优化能够吸引人才回归,为乡村后续的持续兴盛积攒人力与智慧资本。
2.打造乡村振兴参考范式
“千万工程”取得的实践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出了率先探索的珍贵范例,对于不同地域、处于不同经济发展层次的农村区域,均具备极为可观的借鉴意义。
理论意义
“千万工程”是“三农”领域的生动映照与重要实践根基,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研究注入了丰富内涵。
1.“千万工程”经验丰富了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涵
“千万工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兼具系统性与综合性的理论样板,其整合生态、产业、文化、治理等多领域理念,使人们领悟到乡村发展是生态、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等多元要素交融的体系。
2.“千万工程”经验创新了乡村建设理念思路
“千万工程”突破了以往乡村建设的单一模式,以生态宜居为核心突破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丰富了农村建设路径的理论内涵,促使乡村建设从单一的物质打造迈向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融合的综合发展阶段。
实践意义
“千万工程”作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实践典范,其推进有效化解了浙江省农村人居环境难题,有力推动农村产业繁荣发展,极大促进乡村治理迈向现代化。
1.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借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铺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清理以及村庄绿化与美化工程,促使乡村风貌焕然一新,为农民构建起更为惬意、健康的生活环境。
2.助力农村产业蓬勃发展
“千万工程”有力牵引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例如,部分区域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并与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协同联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3.驱动乡村治理高效有序
在“千万工程”实施进程中,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热情与主动性,加速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村民在参与环境整治、村庄规划等事务实践中,民主管理与自我服务意识显著增强。
“千万工程”经验的历史逻辑
“千万工程”的成功源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时代特征,并持续优化,彰显出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从历史维度看,“千万工程”将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理念与现代基础设施升级相结合,同时延续了德治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审视,其通过发展乡村非农产业促进城乡融合的路径,与经典作家关于消除城乡对立的论述形成历史呼应。
“千万工程”是传承中华文明智慧的时代新篇
“千万工程”立足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提炼传统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实现了乡村发展进程中承古启今与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首先,从历史维度审视,“千万工程”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战略支点,继承了古代先民“以水养农”的智慧,延续了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所体现的系统治理思维。从制度文明传承视角看,古代中国已将农田水利列为治国要政。“千万工程”延续这一治理传统,构建起覆盖生产生活全领域的现代乡村基础设施体系。其建设范畴从传统水利灌溉向智慧农业平台、数字乡村网络、生态人居系统等新型基础设施延伸,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载体。其次,在精神文明建设层面,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千万工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乡规民约传承相结合,实现了古今治理智慧的有机融合。
“千万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在《资本论》等经典文献中,系统探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成因及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提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在于推动乡村产业非农化转型。他们指出,规模化农业经营与机械化生产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张通过“农村工业劳动”实现劳动力就地转化。“千万工程”实践印证了这一理论预设:浙江省农村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推动农业产业链向二三产业延伸,使6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本地非农就业,形成了“以工补农、三产融合”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千万工程”是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百年探索的当代呈现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就致力于乡村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通过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将乡村建设融入中国革命道路的核心。通过强化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保障、革新社会风俗等多维度举措,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农村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系统部署并开展了扫盲教育、爱国卫生运动等系统工程。这些举措有力带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进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阶段,“千万工程”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发力点,在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聚焦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这与党长期以来的乡村建设实践经验高度契合。
“千万工程”是在实践淬炼中迭代升华的生动成果
2003年,“千万工程”开启建设征程,至今已历22载。其经历了从起步到全面拓展的历程,实现了从侧重人居环境治理,到统筹推进乡村全面发展的转型跨越。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斐然但也伴生资源、生态、分配等问题,浙江省农村因粗放发展模式环境堪忧。在此背景下,“千万工程”聚焦农村环境改善,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间,其目标任务持续迭代升级。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进一步延伸了乡村建设的实践领域,新增了生态文化体系内容;201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千村3A景区、万村A级景区”发展全域旅游;至202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具有浙江气质的美丽乡村。其演变中既有变化,又坚守原则,“变”体现在依实际提升人居、产业、生态要求并融入文化、制度内涵;“不变”在于20多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政策连贯稳定。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目前,各地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地方特色推进“千万工程”经验的创造性转化应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此基础上,如何深化运用并创新发展这一实践经验,使其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已成为新时代乡村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浙江省持续深化“千万工程”迭代升级的实践,充分印证了“千万工程”并非临时性政策举措,而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决策。
1.持续深化经验学习
浙江省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在启动“千万工程”前已具备较好经济基础,但仍经历二十余年系统性变革,才实现从传统乡村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历史性跨越。这表明其他地区在推广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或中途废止。特别是对已建成项目,必须构建全周期长效机制,确保公共基础设施持续发挥效益。总体而言,深化“千万工程”实践需坚持“接力奋斗、久久为功”的理念,将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期系统工程,通过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和创新实施路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
2.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千万工程”启动之初便注重长期利益。当前,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导向的本质是为了防范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的短视行为。地方政府在推广“千万工程”过程中,不能局限于任期内的显性政绩,而应构建以长期效益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切实将生态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指标。这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需要通过创新治理模式,探索出一条既满足当代发展需求又保障后代发展权益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3.坚持科学工作方法
在推广“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要实现长期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的有机统一。在坚持长期战略定力的同时,应建立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的分阶段实施策略,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为抓手,增进农民群众的直接福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凝聚广泛社会共识。未来各地在深化实践时,要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思维,将“千万工程”作为系统性民生工程持续推进,通过构建年度任务清单与五年规划衔接机制,切实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乡村振兴全过程。
践行科学发展路径
在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需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既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心理认同度,又要深度融入地域文化传统,通过统筹协调各类资源要素,实现乡村建设与地方发展的有机统一。
1.借鉴“千万工程”不可逾越地区发展阶段
当前乡村建设中存在一些乱象:有的地方盲目进行大规模的拆除和建设;有的地方追求洋气和宏大的建筑风格,热衷打造大景点;有的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这些都导致乡村失去了原本风貌。这样的举措于乡村建设无益,甚者会导致地方财政困窘与债务风险。从社会治理效能提升视角看,乡村建设需注重区域间农民思想观念的显著差异。对于社会治理基础较好的地区,应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通过搭建民主协商平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而对于部分欠发达地区,需根据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的实际情况,应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其现代发展意识,为“千万工程”营造优良社会环境。
2.拥有全局意识和战略眼光
浙江省推进“千万工程”历经二十余载不同阶段,县市间经济、人文、地理各有不同,无论是平原与山区,还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均可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探索符合本地发展阶段的实践路径。推广这一经验,要求各地具备全局意识和战略眼光,深刻理解其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充分认识到其在推动城乡融合、完善现代化建设薄弱环节、维护国家安全、贯彻人民立场等方面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推进政策落地见效
浙江省实施“千万工程”的关键成功要诀在于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鉴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地理、区位与人文风貌差异更为显著,因而更需巧妙地将“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地融入乡村建设进程。
1.因地制宜需把握区域特色优势
其他地区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时,需立足自身优势。例如,农产品资源充沛的地区,应致力于产业链延伸发展;拥有特殊文旅资源的地区,需挖掘文旅创意开发点;交通区位优越的地方,可培育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形态。切不可机械照搬,陷入同质化泥沼。
2.因地制宜要考量国家战略定位
在推广“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必须强化系统思维,准确把握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实施路径。具体而言,粮食生产核心区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生态敏感区域要建立环境影响评估与风险预警机制,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这种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精准施策,既体现了对区域比较优势的科学认知,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需要通过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和差异化考核体系,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资源高效配置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经过二十余年的持续探索与实践,“千万工程”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建设范式,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路径和方法论支撑。当前,我们需系统借鉴“千万工程”实践经验,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施策,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罗学茹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