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财政支农政策优化之路

时间:2025-11-11 09:18:28来源:青岛黄海学院 文字:陈丽宇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推动经济均衡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而财政支农政策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不仅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还在促进产业发展、保障公共服务以及稳定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山东省财政支农政策在资金投入总量、使用效率等方面仍存在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实施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揭示其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财政支农政策优化路径,以期实现财政支农政策赋能山东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财政支农政策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安排财政资金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农业公共服务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涉农领域的经营活动,形成政策和资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与此同时,当前山东省财政支农政策存在资金投入不足、重复使用、使用率低、政策针对性不强、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对此,仍需合理调整政策,发挥财政资金作用,进一步统筹整合资金、精准施策,加强奖补引导和绩效评价,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本文基于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调研,分析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东省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通过分析和研究,清晰呈现当前财政支农政策在促进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足等,分析财政支农政策作用于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探索财政支农政策作用于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化策略及措施。一方面,丰富拓展财政支农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研究,深入研究财政支农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对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和影响因素,促进财政支农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领域的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为山东省的财政支农政策制定与政策优化改进提供科学借鉴和实践作用,有利于提高财政支农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更加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对于相关其他区域具备一定的借鉴性作用。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已形成丰富成果,既深化了对现行政策机理的系统认知,也为持续优化政策框架提供了理论支撑。

财政支农政策理论基础

  国外学者从公共财政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等方面探讨了财政支农政策必要的价值意义。Musgrave(1959)提出公共财政理论中包含政府在经济资源的配置、收入的分配及经济的稳定三个方面的内容,为财政支农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从现状的分析上看,学者从分析财政支农资金规模、财政支农资金结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三个方面着手。刘天琦(2020)表明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在逐年增长,但是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投入不够,并且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

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的影响。Pretty(2008)强调财政支持生态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国内学者主要研究财政支农政策在整个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及机制问题。张红宇(2018)认为财政支农政策是保证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保障。杨志银、李青松(2022)认为就财政资金来源而言,可以结合基金债券、金融和社会资金的方式,使其流入农业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体制机制。

  在目前的财政支农政策评价中,大多关注支农政策带来的短期经济效应,对支农政策长期的综合效应评价十分缺乏,同时也缺乏科学、全面、动态的财政支农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很难量化测度政策实施效果和持续性。

山东省财政支农政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财政支农支出在规模、结构和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山东省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分析

  1.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不断增长​

  近年来,山东省着力发展农业生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安排资金1 001亿元,比预算增加66亿元,增长7.06%;2024年1—12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 077亿元,其中农林水支出1 168亿元,增长11.0%。随着财政对农业农村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民生活水平提升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例如,在农业科技创新、农田水利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资金。

  2.支出结构逐步优化​

  山东省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积极性高,支出方向进一步优化。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继续加大2022年全省完善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办法,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比例达7%以上,重点向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农田水利以及道路和交通、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投入大量资金;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相关领域的资金持续增加,其中农业科技投入占比呈现上升态势;增支农村民生,财政对农业农村民生投入不断扩大,一般公共预算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等和民生相关的农村领域支出也持续增长,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3.支农方式多样化​

  面对复杂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多元的农民需求,山东省构建起多样化的财政支农体系。例如,通过直接补贴精准助力农民增收,2023年多地根据实际进行种粮补贴标准调整,部分地区给小麦种植户每亩134元的补贴,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机购置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项目补助点燃产业兴旺“星火”,政府帮扶农产品加工企业。例如,山东省西南地区一大蒜企业借助这一扶持政策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济南市周边乡村打造特色乡村游民宿等,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贷款贴息帮助降低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本支出,如潍坊市一家生物肥料企业靠着贴息政策获得贷款用于研发技术升级。

山东省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省财政支农经费支出规模逐年增加,但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科技这些方面迫切需要资金支持,现有的财政支农资金规模还不足以满足各项事业发展需要,资金总量亟须进一步提高。在支农资金的使用上,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方面存在分配不合理、管理不规范,以及使用低效等现象,部门之间缺少统筹与协调,有部分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出现了资金浪费,资金的利用率有待提高等问题。此外,山东省各地区间支农支出呈现不平衡态势,由于山东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和财政收入状况存在差异,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财政支农能力较强、投入较多,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资金较少,这对全省农业农村均衡发展形成了阻碍。

山东省财政支农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财政政策对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可从生产效率、创新基础、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及社会效益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财政支农政策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财政的直接补贴与基础设施投入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农机购置补贴、种粮补贴等政策,山东省显著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推动机械化率快速提升(如2021年山东省小麦收割机械化率达99%)。同时,财政专项拨款支持农田水利、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基层农技推广站的财政支持加速了测土配方施肥、智慧农业等技术的落地,寿光蔬菜大棚的物联网应用便是技术赋能生产效率的典型案例。

财政支农政策支撑农业创新基础

  财政投入通过研发支持、平台建设与人才激励形成协同效应。省级财政设立农业科技专项,推动高校及科研机构在育种、智能装备等领域取得突破,2021年省级财政安排资金4.66亿元,支持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和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黄河三角洲农高区等创新平台的财政支持,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而“泰山学者”等人才专项则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向农业领域集聚,辅以基层农技员培训经费保障,实现了技术研发与推广的双向贯通。

财政支农政策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财政政策通过生态补偿、循环经济扶持与环境税调节构建了多层次激励约束体系。例如,山东省2023年发放2.1亿元有机肥补贴,引导农户减少化肥使用;财政支持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使秸秆利用率达95%,有效降低面源污染。同时,环境税对高污染农药的征收倒逼生产方式转型,而南四湖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依赖财政污染防治基金,形成了“补贴引导—技术替代—污染惩戒”的绿色发展闭环。

财政支农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财政资金通过定向扶持与区域协调政策推动产业升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专项奖补(如烟台苹果产业集群)促进三产融合,2022年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比例达1:5。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鲁西乡村振兴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菏泽牡丹、临沂蜜桃等特色产业,而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补贴(覆盖率超60%)加速了规模化经营,全省家庭农场数量已突破10万家,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领域持续延伸。

财政支农政策提升社会效益

  财政政策通过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与风险防控改善农村民生。农村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如“村村通”工程)缩小了城乡差距,吸引青壮年返乡创业;蒙阴黄桃产业通过5万人就业带动实现帮扶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效应。此外,财政保费补贴使三大主粮农业保险覆盖率超80%,显著增强了农户抗风险能力。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公共服务改善—就业机会创造—收入风险兜底”的社会保障网络。

  通过“直接投入—市场引导—制度约束—利益联结”四重机制,财政政策在山东省农业发展中形成“要素升级(效率)—技术创新(动力)—生态约束(质量)—结构优化(方向)—民生改善(目标)”的闭环体系,最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省财政支农政策优化路径

整合资金渠道,构建“大农业”财政支持体系

  优化财政支农政策需打破部门分割,整合农业、水利、国土等多部门涉农资金,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财政支持格局。建议设立省级乡村振兴统筹基金,重点投向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技术研发、冷链物流体系完善等核心领域,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例如,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表明,通过“省级统筹+县级申报”的资金分配机制,能够精准对接地方需求,避免资金分散导致的重复建设或低效使用。同时,推行“任务清单+绩效挂钩”的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将资金分配与粮食安全保障、农民收入增长、生态环境保护等乡村振兴核心考核指标直接挂钩,倒逼地方政府优化资金用途,确保政策目标落地见效。

强化重点领域投入,突出乡村振兴核心目标

  财政支农资金应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两大战略方向。一方面,提高农业科技专项经费占比至20%以上,重点支持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卡脖子”技术攻关。例如,山东省可依托黄河三角洲农高区,设立盐碱地治理财政专项,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示范于一体的“农业硅谷”,推动耐盐碱大豆等新品种规模化种植。另一方面,扩大农业绿色转型支持范围,对有机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如微喷灌、水肥一体化)给予30%—50%的成本补贴。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激活社会资本参与

  通过“财政+金融+保险”联动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深度参与乡村振兴。例如,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贷款贴息率至4%,降低融资成本;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新增海水养殖险、设施农业险等险种,分散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风险。此外,在仓储物流、乡村旅游等领域探索PPP模式,财政以“可行性缺口补助”形式分担前期建设风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缓解财政压力,提升项目运营效率。

优化区域支持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财政政策需因地制宜,强化区域差异化支持。针对鲁西、鲁南等经济相对薄弱地区,提高转移支付比例,重点培育菏泽牡丹、临沂金银花等地理标志产业,配套建设电商物流财政补贴体系,推动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同时,支持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设立“一县一链”全产业链引导基金,用于延链补链强链,推动种苗研发、生产加工、品牌营销等环节协同升级,形成“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格局,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产业融合。

完善监管与评价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能

  构建全流程动态监管体系,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资金流向可追溯,对挪用、滞留资金现象实时预警,确保专款专用。例如,在项目审批环节嵌入智能合约,自动匹配资金用途与绩效目标;在验收环节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价机构,对项目成本收益进行量化分析,淘汰低效项目。例如,对亩均增收低于500元的设施农业项目,应调整补贴方向或取消支持,将资源向高效集约领域倾斜。同时,定期公开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提升政策透明度与公信力。

  山东省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通过“整合资金—聚焦重点—创新模式—均衡区域—强化监管”五维路径,推动财政支农政策从“粗放输血”向“精准造血”转型。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财政资金与碳汇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衔接机制,为全国农业财政改革提供“山东方案”。

  终审:魏文源

  监审:冯莉

  编校:董卫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79号18号楼5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