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区:“非遗小院”绽放新生机 针线传承绣出妇女增收路
乡村振兴的画卷中,非遗正成为带动民众增收的温暖力量。在盐湖区泓芝驿镇乔阳村,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吉巧惠将自家小院打造成非遗传承与技能增收的双重阵地,让盐湖婴幼儿服饰制作技艺在烟火气中“活”起来、“火”起来,更让周边乡村妇女在家门口掌握“针线活”,用指尖技艺绣出增收致富的幸福之路。
近日,进入吉巧惠的“非遗小院”,仿佛踏入一座鲜活的婴幼儿服饰非遗展馆。憨态可掬的虎头帽、俏皮灵动的虎头鞋、精致考究的传统服饰错落摆放,每一件作品都浸润着生活气息,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文化温度。

“这个院子是2023年7月建成的,西房专门用作‘非遗工坊’,里面陈列了200多件手工作品,涵盖鞋、帽、挂件等多个品类。”吉巧惠介绍道。
自幼与针线为伴的吉巧惠,作为盐湖婴幼儿服饰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始终坚守着让老手艺传承发展的初心。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她将小院升级为“姥姥的老手艺”培训基地,每周开展常态化技能培训。从穿针引线的基础针法,到配色构图的创意设计,吉巧惠把复杂技艺拆解成“听得懂、学得会”的家常步骤,手把手指导姐妹们掌握握针、配色、锁边等关键技能。

如今,在吉巧惠的引领下,盐湖婴幼儿服饰制作这门传统技艺已不再是藏于深院的“老物件”,也非冰冷的非遗符号,而是转化为妇女们增收致富的实用技能,成为点亮生活希望的“金钥匙”。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精美的图案,更是非遗传承的鲜活脉络,是乡村振兴的温暖图景。
为让非遗技艺焕发更大活力,吉巧惠不断探索创新:“我打造这个‘非遗小院’,不仅要守护老手艺,还要推陈出新。我们开发的扭扭棒盆栽、绒花胸针等年轻化产品,很受市场欢迎。”谈及未来规划,吉巧惠充满信心:“下一步,我要让‘非遗小院’更上一层楼,吸纳更多爱好手工的妇女加入进来,一起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耿金乐王洁)
编辑:韩蕾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