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时间:2025-11-14 10:14:49来源: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李璐

  摘要:将劳动教育与乡村产业需求深度融合,职业院校可引导学生参与生态农业与乡村环境治理等实践,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与乡村发展相契合的价值取向,强化职业认同感,使其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定向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乡土情怀的“新农人”,助力乡村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文章通过阐释乡村振兴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梳理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的价值认知、资源整合与教育模式等现实困境,并提出针对性实践策略,旨在为构建适配乡村振兴需求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提供指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当下农村发展却面临重重困境,劳动力断层现象突出,青壮年大量外流导致田间地头后继无人,传统产业升级艰难,农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乡土文化也因缺乏传承者而濒临失传,乡村振兴亟须大批适配人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本应成为培育乡村建设人才的沃土,却在现实中与乡村需求脱节,现行教育模式多照搬城市工业模式,批量培训标准化技能人才,忽视乡村产业的独特性。职业院校与乡村之间缺乏紧密联系,课程开发闭门造车,并未吸纳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的宝贵经验,使劳动教育成为空中楼阁,学生所学和乡村需求不匹配[1]。职业院校需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定位与路径,打破固有模式,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既掌握实用技术,又能传承乡土文化践行生态理念,真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乡村振兴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多元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战略,涉及产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使得乡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在产业发展上,随着现代农业向智能化与集约化转型,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逐渐被打破,智能农机操作与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亟须专业技术人才;农村电商的兴起,催生出对网络营销策划等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生态领域,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不断深入,环境监测与生态治理等专业人才成为守护乡村绿水青山的中坚力量。文化振兴方面,乡村丰富的非遗文化、民俗风情亟待传承与创新,需要文化创意设计、乡村旅游开发等专业人才,为乡村文化注入新活力。组织振兴离不开具备基层治理经验且熟悉乡村发展规律的管理人才,他们在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多元的人才需求,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指明了清晰的育人方向[2]。​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肩负着塑造学生劳动价值观、锤炼专业技能以及培育职业素养的重要使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职业院校通过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能够为乡村产业输送大量掌握实用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人力支持。在价值引领层面,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扎根乡村、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激发他们投身乡村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职业院校还能凭借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推动教育、技术以及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流动,搭建城乡资源互通的桥梁,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价值认知偏差,教育目标与乡村需求脱节​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当下,部分职业院校对劳动教育的战略价值理解仍停留在传统层面,这些院校习惯性地将劳动教育窄化为简单的体力劳动锻炼,或是局限于基础技能培训,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在乡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以及社会治理等领域蕴含的巨大育人潜力。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反映在教育目标设定上,使得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脱节。以某中部地区农业职业院校为例,该校的劳动教育长期围绕传统农作物种植技术展开,学生反复学习耕地、播种与施肥等基础操作,可当地乡村近年来着力发展特色民宿与乡村旅游产业,急需掌握景观设计、旅游服务与文创产品开发等技能的人才。由于学校劳动教育未能及时跟上乡村产业转型步伐,培养出的学生难以融入当地新兴产业,出现学非所用的尴尬局面[3]。​

资源整合不足,协同育人机制缺失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存在短板,校内校外协同均面临一定挑战。在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分散在不同院系和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难以形成有机衔接。例如,部分院校的涉农专业设置劳动实践课程,但内容与学校通用的劳动教育课程重复;而乡村电商与智慧农业等新兴领域的实践教学资源却十分匮乏,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职业院校与乡村企业、社区的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多为临时性的合作关系,部分院校仅在学生实习阶段与企业建立联系,缺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以某职业院校与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为例,企业仅为学生提供简单的流水线实习岗位,而学校也未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协同规划,资源整合的不足使得劳动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充分发挥其服务乡村振兴的效能。​

教育模式滞后,实践育人成效不佳​

  传统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以校内集中实践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与乡村实际生产生活场景脱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只能在校园内的模拟环境中进行劳动实践,或是参与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任务,难以接触到真实的乡村工作场景,无法有效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进一步削弱了实践育人的效果。目前一些职业院校仍以劳动成果或出勤情况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对学生劳动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考量。例如,某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评价中,学生只要按时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就能获得高分,而其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是否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等重要因素却未被纳入评价范围。这种滞后的教育模式和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影响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导致实践育人成效大打折扣,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乡村振兴工作复杂的实际需求。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重塑价值认知,构建对接乡村需求的劳动教育体系​

  职业院校需从战略高度重新定位劳动教育,将其作为培育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的核心路径。不少院校已成立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组织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组成调研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与村舍厂房,与乡镇干部、合作社负责人及返乡创业者面对面交流,系统梳理乡村在产业升级、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具体需求。这种沉浸式调研让教育者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的是兼具技术能力、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4]。​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院校需突破传统框架,在非遗资源丰富的地区,联合当地文旅部门开设乡村非遗活化实践课程,邀请剪纸、刺绣等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学生不仅学习传统技艺的制作流程,更探索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路径。以某职业院校为例,该校开发的古镇文化传承与旅游服务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古镇建筑测绘、民俗故事整理以及旅游线路设计,最终转化为系列文创产品,既保护文化遗产,又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在生态农业教育模块,职业院校需要整合农业技术、环境科学等专业资源,打造田间课堂与实验室相结合的教学场景。学生在有机种植基地学习微生物堆肥技术,在智能温室操控水肥一体化设备,在加工车间研发生态食材衍生品。院校还可与循环农业园区合作,让学生全程参与养殖、种植与废弃物处理的生态链实践,真正理解生态农业的运作逻辑。​

  乡村社会治理实践项目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基层工作能力,院校需与乡镇政府合作建立乡村治理工作坊,学生跟随驻村干部参与村务管理与矛盾调解等具体事务,学生通过入户调研制定村民参与方案,设计垃圾分类积分制度,组织村民议事会协商公共空间改造,在实践中锻炼沟通协调与方案设计能力。​

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构建多方协同育人体系

  推动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需构建政府引导、院校主导、企业与社区深度参与的协同育人格局。政府部门可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纳入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计划,在土地划拨与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从而有效激发各方参与热情。职业院校应主动对接乡村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例如,某丘陵地区院校针对当地茶叶产业升级需求,联合龙头企业与茶农合作社共建茶产业学院,邀请企业技术骨干与茶农代表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将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技术转化为教学模块,确保劳动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

  企业参与劳动教育的形式需从简单实习向深度融合转变,不少农业龙头企业在院校设立现代学徒制班,学生上午在课堂学习理论,下午在企业车间参与生产。例如,某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学徒班设计轮岗实践计划,学生依次在种植基地、加工车间与电商运营部等岗位实践,企业导师按岗位技能要求制定培养清单,使学生掌握全产业链技术。乡村社区作为劳动教育的实践场域,可与院校共建乡村劳动教育基地,在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中,学生在村干部带领下走访村中老人,收集口述历史,整理传统农事技艺,形成村落文化档案,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社会,也为社区留存文化资料。为保障协同育人的持续性,相关部门应牵头成立乡村振兴劳动教育联盟,定期召开代表联席会议,共同分析乡村发展新动向并调整育人重点,明确各方权责利,形成法治化合作框架。

创新教育模式,构建校乡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

  职业院校应突破传统校园限制,探索校乡双元劳动教育模式,在乡村产业集聚区建立实体化实践基地。某职业院校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建设的基地,设有智能农业实训室与农产品电商直播间等功能区,学生既能操作先进农业设备,又能参与真实企业项目,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衔接。​

  职业院校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需围绕乡村发展实际问题设计实践项目,在产业振兴领域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项目中,学生团队深入乡村调研特色农产品,提炼品牌核心价值,设计包装与营销方案[5]。某山区职业院校学生为当地野生菌产业设计的品牌,通过故事化营销与电商渠道拓展,切实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户增收。乡村文化建设类项目应注重激发创意潜能,如在乡村美学再造项目中,学生运用艺术设计知识美化乡村公共空间,与村民共同绘制文化墙;利用废旧农具创作装置艺术,将闲置农房改造为乡村美术馆。生态保护类实践项目强调问题解决能力,在乡村污水治理项目中,学生应实地勘测村庄水系,设计小型污水处理方案,如可为缺水村庄设计雨水收集、生态净化与循环利用系统,解决灌溉用水问题并创造景观水域,改善村庄生态环境。​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时,需由企业导师、乡村干部、专业教师和村民代表共同组成评价团队。在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中,企业导师考察服务规范,乡村干部关注项目对社区的带动作用,村民代表从服务态度与文化认同角度评价[6]。某院校在黄河滩区开展的实践项目中,学生分组参与生态农业、文化传承以及社区治理项目,在解决盐碱地改良与黄河文化传承等实际问题中,成长为懂技术会管理的乡村建设者,实现育人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辟新赛道,也带来一定挑战,深度挖掘两者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直面价值认知偏差与资源整合不足等现实难题,并以创新思维制定对应策略,才能构建契合乡村发展需求的劳动教育体系。未来,职业院校需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劳动教育,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有乡土情怀的复合型人才,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智慧源泉。

  参考文献:

  [1]杜浩.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落实劳动教育的作用及优化路径[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08):13-15.

  [2]李娟,张东升,李启秀,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人才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4(06):246-248.

  [3]周润伍.新时代乡村学校劳动课程在地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4.

  [4]谭海红,李文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助力乡村振兴多维路径研究[J].职业,2024(10): 93-96.

  [5]王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赜[J].源流,2024(10):22-25.

  [6]方姗姗.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建构[J].公关世界,2023(15):123-125.

  2025年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研究”(Gfy25-39)。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罗学茹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79号18号楼5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