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点亮九坝 振兴有新戏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以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山堡社区“村晚”(以下简称“九坝‘村晚’”)为研究载体,探索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该活动源于2006年村民与避暑游客自发组织的消夏联欢活动,现已成为全国示范性乡村文化品牌。九坝“村晚”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三大亟待破解的难题:一是文化创新驱动力不足;二是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三是宣传推广体系较为单一。为进一步提升本地文旅融合发展效能,本文创新性提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通过“党建领航、文旅融合、产业联动、成渝互动、共建共享”的举措,探索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九坝样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自2006年九坝镇依托凉爽气候和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以来,“村晚”作为文化IP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这一起源于避暑游客与村民自发组织的消夏晚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客主共演、城乡交融”的独特模式:村民与来自重庆市、四川省等地的“候鸟”游客共同编排节目,既有苗族舞蹈、侗族大歌等非遗展演,也有方言山歌、现代说唱等创新形式。“村晚”不仅激活了乡村文化活力,更带动了农旅融合与经济发展。通过开发“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康养”四季产品,方竹笋、黄焖鸡等特色农产品转化为伴手礼,民宿、农家乐数量增至800余家,年旅游综合收入超20亿元。同时,基础设施持续升级,201路公交专线、水上音乐喷泉公园等配套措施完善了游客体验,形成“时时可‘村晚’、处处有演出”的全域文旅场景。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九坝“村晚”以“拉歌斗舞”“非遗市集”等互动形式打破地域界限,2024年夏季活动吸引1.6万人次参演、70万人次现场参与,直接拉动消费8200万元。其经验被写入《“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九坝“村晚”发展概况及意义
九坝“村晚”发展概况
九坝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城西北部,国土面积149.14平方千米,辖5村3社区65个村民组,户籍人口9851户38198人,常住人口23808人;最高海拔1802米,最低海拔695米,森林覆盖率达54%,气候非常凉爽,距兰海高速元田出口7.6千米,距县城12千米。2006年以来,九坝镇狠抓旅游产业和文旅融合发展,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围绕“五化五园”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2024年,全镇累计举办“村晚”162场、演出节目超2300个、演员1.6万人,现场观看人数70万人次、网络总传播量超5600万以上。其中,主会场累计举办“村晚”68场、现场观看人数68万人次。
九坝“村晚”发展意义
九坝“村晚”作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其发展意义体现在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融传承、推动城乡资源互动三个维度。
1.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九坝“村晚”推动乡村民宿与农业、餐饮、文创、体育、非遗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九坝乡村民宿品牌提升,形成云上九坝、兴茂木屋为代表的高端民宿品牌和以杨家院子等为主要代表的乡村民宿品牌,打造具有竞争力和特色优势明显的乡村民宿产业集群,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推动民宿产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镇范围内有1537家商铺及店面(其中美食餐饮店1024家)、24间大中型超市、687个摊位,解决就业人数7080人(其中乡村旅馆3600人、旅游地产680人、经商2800人),基本实现将“凉资源”变成“热产业”。
2.促进文化交融传承
“村晚”活动是成渝游客与贵州村民大联欢的舞台,也是成渝文化、巴蜀文化与黔北文化、夜郎文化融汇交流的舞台。“村晚”活动诞生的起点,在于游客和村民的文艺需求;“村晚”活动的壮大与发展,在于这种文艺需求贴近大众。台上演员们以“乡音”传递“乡情”,用朴实无华的方式展现了幸福生活和浓浓的乡村文化,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盛宴。同时,九坝镇各民宿集群将“村晚”舞台搭建在社区休闲广场、旅游地产企业、农贸市场等区域,融入传统技艺,活态展示场景和手工艺精品展销,充实“村晚”内容,吸引群众参与,让文化走出去,带资源走进来,扩展活动格局。
3.推动城乡资源互动
九坝“村晚”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链延伸,如农产品展销、民宿餐饮等业态发展,同时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回流。积极开通桐梓东站到山堡站、桐梓县城到石板滩的公交车;提升改造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成功创建兴茂康养旅游度假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将康养内容更加具体化,兴茂首提“七养”生活、十里云湖建设“三个管家”康养地产。该镇以把九坝镇作为全县房地产产业发展增长极为目标,招商引资各类康养度假型住房项目在九坝落地建设,现已引进3家房地产企业,推进打造“云上九坝”旅居生态圈建设。九坝镇通过完善交通、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实现了从“避暑村”到文旅综合体的转型。
九坝“村晚”赋能乡村振兴大融合的现实困境
九坝“村晚”发展面临三大亟待破解的难题:一是文化创新驱动力不足;二是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三是宣传推广体系较为单一。这些现实困境制约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度发展,亟须通过系统性创新实现突破。
九坝“村晚”文化创新不足
虽然“村晚”涵盖了歌舞、戏曲、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但整体节目内容仍以传统乡村文化为主,缺乏与现代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村晚”活动虽然每年举办,但缺乏长期的文化创新规划和机制保障,节目内容主要由村民和游客自主选材,缺乏系统性的“创作—评审—推广”闭环机制。这种碎片化运行导致活动内容较易陷入重复和模式化,难以持续吸引观众。
九坝“村晚”设施建设薄弱
九坝镇的现有公共设施仍以服务日常生产生活为主,村内仅1座水冲式公共厕所和81座户厕,难以满足“村晚”期间激增的游客需求。“村晚”期间外来车流量大,原车位和观景台数量紧缺,不便游客出行。九坝“村晚”虽然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但现有展示形式仍停留在静态陈列层面,文化展示设施存在明显短板。
九坝“村晚”宣传方式单一
九坝“村晚”主会场缺乏网络大V、村播达人参与的实体化入口,导致线上内容产出多依赖游客自发拍摄,缺乏系统化策划。同时,现有宣传仍以图文报道为主,未尝试短视频、虚拟现实(VR)直播等创新形式。宣传节目内容虽涵盖歌舞、戏曲等,但宣传素材仍以活动现场照片为主,缺乏故事化叙事。例如,2024年夏季“村晚”参演节目超2300个,但网络传播内容中重复性节目展示占比过高,未突出非遗创新、客主共演等特色亮点。
九坝“村晚”赋能乡村振兴大融合的创新实践
九坝“村晚”作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纽带,通过“党建领航、文旅融合、产业联动、成渝互动、共建共享”的路径,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九坝样本”。
党建领航,夯实“村晚”根基
九坝镇党委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政班子成员带头领任务,抽调骨干力量成立十二个分工明确的工作组,严格实行镇村党员干部包保乡村旅馆的制度,做好水电通讯、安全等服务保障。发动旅馆业主组建1个镇级、4个村级和9个组级旅游协会,发动群众自筹资金3200余万元,义务投工15000余个,完成公路硬化和铺油改造12.3千米,完成主干道及旅游集群点植物景观种植3.6万余株,完成17.5千米二三级污水管网铺设,安装铺设路灯、射灯、房屋亮化1600余处,完成240多户乡村民宿房屋立面改造。九坝镇党委实施“头雁培育计划”,选派优秀干部跨村任职,建立“‘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项目实战”培训体系,提升干部“双基”能力。在2024年“村晚”筹备中,党员干部带头完成23场次安全演练、协调解决126件群众诉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保障活动圆满成功。九坝镇党组织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为“村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保障。九坝镇通过党建引领下的制度创新,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村晚”持续注入生命力,被列为2024年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文旅融合,擦亮乡村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九坝“村晚”是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九坝镇党委充分挖掘本地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将其融入“村晚”节目中。例如,《黔北矮人舞》传递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狮溪高腔大山歌》作为贵州省非遗项目,其高亢豪放的歌声让外地游客回味良久;《跟我游桐梓》等歌伴舞节目,通过歌舞结合,让观众领略了桐梓的风土人情。打造龙塘、顺山、皂角等2.5千米风筝长廊打卡点,新改建、修缮花园327户,新建花池1500米,种植建设菜园、果园2193亩(约1.46平方千米),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田园和庭园景观,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产业联动,点燃“村晚”活力
在党建引领下,九坝“村晚”带动了一系列产业联动发展。以“村晚”舞台为核心,打造400余家商铺、100余个摊位的星光乡集和云上夜市,激活“夜经济”。2024年新入驻商户751家,同比增长78.3%。其中,特色餐饮占比超60%,引入“桐乡柴火鸡”“秀萍火锅”等川渝品牌150余家,与本地方竹笋火锅、腊制品形成互补,日均接待食客超2万人次。夜市还设置非遗展销区,狮溪高腔大山歌等节目演出带动非遗产品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种养—加工—销售”全链条升级。生态种养:林下跑山鸡年出栏量达12万羽,生态葡萄园、猕猴桃基地通过“村播”计划实现线上销售占比40%,单场直播最高带动农产品销售额67万元;加工增值:腊制品加工厂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开发即食笋干、魔芋丝等便携产品,附加值提升30%;康养融合:联合3家房地产企业打造“云上九坝”旅居生态圈,开发森林康养、中医药养生等6大服务模块,已签约康养床位超5000张,户均年增收8万元。
成渝互动,拓宽“村晚”天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九坝“村晚”以“黔川渝一家亲”为主题的“村晚”专场演出,是三地文化交流融合的舞台。重庆市的《重庆味道》用现代与传统结合的舞蹈,展现美食与人文情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国家级非遗《反排木鼓舞》,舞者身着传统服饰,持鼓起舞,尽显苗族精神风貌;四川省带来《蒲扇吹过的夏天》和川剧《变脸》,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黔川渝三地,同处西南要地,地缘紧密相连,人文一脉相承,皆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关键力量,九坝“村晚”成为三地文旅融合的流量入口。桐梓县依托毗邻重庆市的区位优势,打造“高铁1小时经济圈”,2024年夏季接待游客超6.5万人次,874家乡村旅馆床位使用率达95%,其中重庆游客占比超60%。演出期间同步举办的“星光乡集”吸引959家商户入驻,重庆火锅、黔东南腊味、四川藤编等特色产品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村晚”推动三地签订农业合作协议,如桐梓方竹笋直供重庆火锅企业,四川柠檬通过电商进入贵州市场,形成“文化展示—消费转化—产业升级”的闭环。在时代发展浪潮中,三地以“村晚”为平台,以文化为纽带,在经济、交通、文化等多领域深化合作,携手奋进,共绘西南地区繁荣发展的崭新蓝图,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共建共享,同摘“村晚”硕果
九坝“村晚”以“情系百姓”为核心,将文化盛宴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村晚”活动期间九坝镇的乡村旅馆、农家乐、摊位等收入显著增长。2024年,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21.43亿元,其中乡村旅馆、农家乐等直接收入达到3.51亿元,人均收入提升至14750元,人均收入比去年增加950元。九坝“村晚”打破传统文旅单向输出模式,形成“节庆搭台、产业唱戏”的闭环。以山堡社区为例,874家乡村旅馆中514户经营民宿,2023年旅游总收入达2.1亿元,方竹、烤烟等特色产业同步增收,户均年收入超16万元。村民马相平的“琴缘山庄”通过“村晚”吸引40人规模民乐团入驻,年营业额超百万元。此外,“村播”计划培育电商团队100支、网络达人1000名,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达67万元,实现“线上引流—线下消费”的转化。九坝镇为保障“村晚”持续发展,投入660万元改造352国道,新增166块标志标牌、292根道口桩,保障“村晚”期间日均5万人次客流的安全通行。同步建成污水管网4.3千米、配备专职保洁员,实现垃圾集中处理率100%。这些基础设施升级,让村民与游客共享“凉资源”变“热产业”的生态红利。
九坝“村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村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今,九坝镇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创业,生活变得越来越有滋味,真正实现了从“小舞台”到“大融合”的跨越发展,让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在这片土地上逐步成为现实。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罗学茹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