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林业融绿产 共谱振兴篇

时间:2025-11-13 08:38:34来源:石家庄市滹沱河城市森林公园 文字:张亚平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成为关键命题。林业资源作为乡村重要的自然资本,其价值已超越传统的木材生产范畴,正在向生态服务、文化体验、绿色经济等多元维度延伸。与此同时,绿色产业的兴起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方向,但其发展亟须依托可持续的资源支撑体系。当前,部分乡村地区仍存在林业资源低效开发、绿色产业链条短、生态价值转化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探索林业资源与绿色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可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绿色产业发展概述

绿色产业的定义与发展趋势

  绿色产业是以生态友好为核心特征的新型经济形态,其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变革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负面影响的最小化。不同于传统产业的线性消耗模式,绿色产业强调循环再生。例如,林业剩余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木材加工废水经生态处理后回灌苗圃,形成闭环产业链。当前,绿色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两大特征:一是从单一环保领域向全产业链渗透,如传统家具制造业正向“竹木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型,涵盖竹林碳汇经营、低碳加工工艺、废旧家具回收再造等环节;二是技术驱动下的产业边界模糊化,林下经济与数字技术融合催生出“智慧林场”,通过物联网监测林区微气候,AI算法优化松茸生长条件,区块链技术追踪林产品流通路径。这种趋势正推动绿色产业从补充性业态升级为乡村经济的主导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绿色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

  绿色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体现在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生转化。在生态维度,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为绿色产业提供物质基础,速生林轮伐周期管理既能保障木材供应,又能通过碳汇交易创造额外收益。在经济维度,绿色产业通过产业链延伸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例如,竹材加工企业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竹林合作社,既解决原料供应,又增加农民收入。更深层的关联体现在空间重构上:生态旅游产业将林区从生产空间转变为消费空间,林间步道、树屋民宿等设施的建设,使村民从伐木工转型为生态导游,传统林业村落蜕变为康养旅游目的地。这种关联性打破了“要生态就不能要发展”的二元对立思维,证明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可实现动态平衡。

绿色产业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绿色产业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集中体现在产业升级与生态治理的协同增效。在产业端,林下经济综合体模式打破单一经营局限,林药间作提升单位林地产值,森林研学教育拓展服务收益,碳汇交易开辟虚拟收益渠道,形成“三维增收”机制。在生态端,绿色制造技术革新扭转资源透支困局:竹缠绕复合材料替代传统塑料管道,在减少白色污染的同时,提升了竹材附加值;木材改性技术使速生杨木具备硬木性能,降低对天然林的开发压力。更为关键的是,绿色产业重塑乡村价值认知——古树名木不再被视为待砍伐的“木材库存”,而是通过树冠投影艺术展、年轮故事馆等文创开发,转化为承载乡愁记忆的文化地标。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通过产业链重构培育新农人群体,为乡村持续发展储备人力资本。

林业资源与绿色产业融合的实践价值

林业资源与生态农业的结合

  林业资源与生态农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立体化生产模式,其核心在于构建“林—农—牧”共生系统。以林下经济为例,在乔木层种植速生用材林,林下空间分层利用,中层发展林药间作,如种植喜阴的黄精、石斛等中药材;地表层散养林禽、鸡鸭啄食害虫减少农药使用,粪便自然还田改良土壤。这种模式突破传统农业的平面局限,使单位土地产出效益提升三倍以上。更深层次的结合体现在生态服务功能开发:防护林带与农田镶嵌布局,形成小微气候调节网络,林冠层减缓风速防止土壤风蚀,落叶腐殖质增强耕地肥力。在南方丘陵地区,油茶林与茶叶套种形成“双茶系统”,油茶花果期吸引益虫控制茶田害虫,茶农采摘间隙修剪油茶枝条作为生物燃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这种融合不仅提高经济效益,更重塑了农业生态伦理,将林业从“边缘资源”提升至生态农业的核心地位。

林业资源与绿色制造业的结合

  林业资源驱动绿色制造业转型的关键在于全产业链价值重构。竹材加工是典型范例,通过技术创新将竹子分解为竹纤维、竹醋液、竹炭等多元材料:竹纤维用于制作可降解包装盒替代塑料制品,从竹醋液中提炼天然防腐剂用于食品加工,将竹炭加工成空气净化材料,实现“一竹多用”的零废弃生产。在装备制造领域,林业剩余物正转化为新型环保材料:松针提取物与树脂复合制成汽车内饰板,其碳足迹显著低于传统塑料;木屑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轻量化建筑模板,周转使用次数可达到钢模板的三倍。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能源领域:林业废弃物气化发电技术的突破,使锯末、枝丫等“垃圾”转化为村镇分布式能源站的燃料,既解决农林废弃物焚烧污染问题,又为偏远山区提供稳定电力。这种结合重构了制造业的价值链条,将林业资源从初级原料供应者转型为绿色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林业资源与生态旅游产业的结合

  林业资源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正在创造“非消耗性利用”的新范式。在森林康养领域,科学量化林业的疗愈价值,松林释放的芬多精浓度监测数据指导步道规划,游客在特定区域进行森林冥想可获得身心压力指数可视化报告;古树名木通过年轮解码技术转化为文化体验项目,扫描二维码即可聆听树木见证的百年气候变化故事。在体验设计上,突破“看风景”的浅层旅游模式:林区夜游项目利用生物荧光技术,引导游客观察真菌发光现象,配套开设微生物生态工作坊;废弃林场改造为树冠探险基地,退役林业机械变身为艺术装置,讲述产业变迁史。更深度的融合体现在社区参与机制:当地村民经培训成为生态导赏员,传统采伐工具转化为旅游体验道具,林区生产日志开发为研学课程素材。这种结合不仅创造经济收益,更使林业从“资源库”转型为承载生态教育、文化传承的立体空间,重新定义了人与森林的关系。

林业资源与绿色产业融合的机遇体现

绿色消费市场的需求增长

  绿色消费浪潮为林业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标准从单一功能需求转向生态价值考量,竹纤维餐具替代塑料制品、实木家具追溯森林认证标签、有机山珍礼盒附赠碳足迹说明等消费行为,正在重塑市场格局。这种需求倒逼产业链升级:林产品加工企业开始推行闭环生产,如松茸采摘后的菌包回收制成有机肥反哺林地、包装材料使用可降解竹浆模塑等。更深层的机遇在于服务型消费的兴起,城市家庭愿意为森林研学课程付费,家长带着孩子参与树木认养及林间自然观察活动,既满足亲子教育需求,又间接支持生态保护。碳普惠机制的推广更催生新型消费场景:消费者购买林区碳汇积分抵扣个人碳排放,企业采购碳汇提升品牌绿色形象,这种双向驱动使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突破了实体产品局限,向环境权益交易领域延伸。

国家政策对绿色产业的支持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林业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构筑了制度保障。“双碳”目标推动林业碳汇项目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林场通过科学营林可将其碳吸收量转化为可交易资产,这种机制创新使“空气卖钱”成为现实。林业补贴政策的结构性调整同样关键。财政资金从单纯造林补助转向支持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复合业态,如对林药间作基地给予设施建设补贴、对生态旅游民宿提供低息贷款等。地方政府推出的“林业+”产业园区政策更具引导性:园区内竹木加工企业共享环保处理中心,降低中小企业治污成本;林旅融合项目享受土地用途弹性管制,允许在生态红线内适度建设架空步道、可拆卸观景平台。这些政策组合拳不仅降低绿色产业的准入门槛,更通过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工具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良性发展格局。

林业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价值提升

  林业资源的多维价值挖掘正在突破传统利用边界。在物质生产层面,科技创新释放出资源潜力:速生林改性技术使杨木具备红木质感,原本用于造纸的原料升级为高端家具材料;林木剩余物气化发电技术让枝丫、树皮转化为清洁能源,让林区从电力消耗者变身绿色能源输出者。非木质资源开发开辟新增长极:松针提取物制成天然抗氧化剂,林下种植的药用真菌通过萃取技术生产抗癌药物,资源利用率从树干利用扩展到全株开发。生态服务价值转化更具颠覆性:通过量化森林的固碳释氧、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设计出“森林生态银行”产品,企业购买特定林区的生态服务权用于抵消生产活动的环境成本。这种价值提升重构了林业经济逻辑——一片林子既能产出实体产品,又能提供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无形服务,更可通过生态教育、文化体验实现知识付费,形成三重价值叠加的收益模式。

促进林业资源与绿色产业融合的路径探索

加强绿色产业的政策引导与扶持

  首先,政策引导需构建“激励+约束”的双向驱动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打通林业资源与绿色产业融合的通道。在激励层面,建立差异化的生态补偿体系:对实施林药间作、林下养殖等复合经营的主体,按生态效益增量给予阶梯式补贴。例如,每亩林下经济用地的额外补贴标准将随碳汇量的提升而递增;对采用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的企业,实施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并将设备采购纳入绿色信贷贴息范围。在约束机制方面,严格执行林业资源开发负面清单,禁止高耗能、高污染的粗加工项目进入重点生态功能区,倒逼企业转型绿色生产。其次,产权制度改革是突破点。探索集体林权“三权分置”模式,允许农户将林地经营权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同时保留承包权获取分红收益,吸引城市资本投入林下经济开发。再次,地方政府可设立“绿色产业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试验田。例如,在国有林场划出示范区块,企业可免费试用智能监测设备为优化森林康养项目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成功模式经评估后可获得产业推广基金。最后,跨部门协同需深化。林业部门可联合金融机构开发“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生态环境局可与文旅局共建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市场监管部门则可制定林产品绿色标识标准。通过形成政策合力,降低绿色产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提升绿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链深度

  技术创新应聚焦“资源高值化+产业链韧性”双重目标,推动林业资源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制造转型升级。在材料领域突破“以林代塑”技术瓶颈:研发速生杨木的纳米纤维素提取技术,将其转化为食品级包装膜,替代超市生鲜区的塑料保鲜膜;开发竹基生物降解复合材料,通过分子修饰增强其耐高温性能,用于制造可重复使用的环保餐盒。产业链延伸需构建“吃干榨净”体系:木材加工企业建立三级利用系统,主干材制造实木家具,边角料经热解生成生物炭用于土壤改良,木屑加工成菌棒供林下种植香菇,实现零废弃生产。更深层的创新在于服务模式变革:搭建林业资源数字化平台,融合区块链溯源与物联网监测技术,使得消费者扫描产品二维码便可查看树木生长地的土壤pH值、年降水量等生态数据,这种透明化机制可倒逼生产者采用环保工艺。产学研协同需机制突破:在重点林区建设“产业创新飞地”,高校科研团队可带项目入驻企业车间,针对竹材防裂、速生林改性等技术难题开展定向攻关,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线改进方案。

发展生态旅游,提升林业资源文化价值

  生态旅游开发需构建“五感沉浸+文化解码”的深度体验体系,让林业资源从自然景观升华为文化载体。在空间设计上创新:利用林间自然声景打造“声音博物馆”——松涛声、鸟鸣声、溪流声,并通过定向声场技术分层呈现,使得游客佩戴骨传导耳机便可捕捉特定频段的自然白噪声;在触觉维度上,可开发“盲径体验”,铺设不同树种树皮碎片构成的感知步道,引导游客闭目触摸,辨别枫香树的光滑肌理与栎树的沟壑质感。文化解码需科技赋能:古树名木通过年轮CT扫描生成“生命档案”,还可通过AR技术还原树木经历的重大历史气候事件,使得游客在树冠投影中见证明清小冰期对年轮密度的影响;林区废弃的集材拖拉机改造为互动装置,扫码启动可观看全息投影演示半个世纪前的木材运输场景。社区参与机制是价值转化核心:培训林农成为“森林故事讲述者”;将油茶种植口诀改编成互动童谣,游客通过林间寻宝游戏收集歌词碎片,拼成完整曲谱可兑换古法压榨茶油体验券。文化IP开发需突破实体局限:以林区特有物种为原型创作数字藏品,如濒危鸟类黄腹角雉的3D动态NFT(非同质化代币),持有者可享有优先参与生态监测活动的权益;开发“云养林”小程序,用户可线上认领虚拟树苗,并通过每日步数兑换养护积分,线下对应实体树木的生长数据,实现实时同步,形成虚实共生的文化传播生态。

  乡村振兴背景下,林业资源与绿色产业的融合开辟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共生的新路径。通过构建林农复合经营、绿色制造升级、生态旅游创新等融合模式,林业资源的价值实现从单一物质生产向生态服务、文化传承等多维拓展。这不仅激活了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使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富民资本,更重塑了乡村发展逻辑——传统林业村落转型为绿色产业综合体,农民从资源开发者升级为生态守护者与价值创造者。而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文化赋能的有机联动,为林业资源与绿色产业融合提供了可持续保障。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李晓亚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79号18号楼5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