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下的烟火与新生——记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高阳镇高阳村
吕梁山脉自北向南绵延四百余公里,似大地不屈的脊梁,巍然矗立在山西西部。它东与太行山并肩,西携黄河奔涌,将雄浑壮阔的身姿深深烙进这片土地,古往今来,它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孕育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坚韧不拔的精神。高阳村就坐落在这片土地上,如同吕梁山周边的村落一样,有着岁月的气息和时光的温度。
高阳村的故事不必从某棵树、某条路说起,因为每一缕升腾的炊烟、每一句回荡的乡音,都传递着那份既熟悉又鲜活的记忆。在这里,过往的痕迹与当下的变化交织,构成了它最本真的模样。树下几位纳凉的老人正带着乡音闲谈,身旁孩童追逐嬉闹的笑声清脆响亮,这些声音与不远处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村庄最生动的日常图景。高阳村,这个坐落在高阳镇中心地带的村落,正以其独有的节奏,在吕梁山的注视下,弹奏着自己的故事。

高阳村村口古建总览图
高阳村距离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市区约10公里,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风景优美,村中人口有三千人左右。村中以任、王两姓为主,村内古建筑有关帝庙、任氏宗祠、王氏宗祠,以及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建筑群,如任家大院——翰林院。这些青砖灰瓦的古建筑,或飞檐翘角显灵动,或厚墙深院藏肃穆。虽被时光薄尘,我们仍能从中清晰窥见往昔匠人的巧思与岁月的深沉积淀。
高阳古韵 岁月溯源
高阳村的历史,就像老树的年轮,藏在层层叠叠的时光里,每一轮都藏满了故事;又像一本厚重的古籍,供人们翻阅,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
据村中祖祖辈辈口耳相传,高阳村的建村史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但实际上,早在孝义地区还称作“瓜衍县”时,高阳村的雏形已现,当时名为高村。另外,高阳过去也称高村堡,因春秋末年三家分晋,高阳是赵、魏的分界线,属魏国,当时便已置兵看守边界(据历代地方志及村域内发现的魏釿布可证),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在分封代地中都(在平遥县)时为防范北部匈奴的侵扰,在此设置板谷关(在高阳村和现在汾阳板峪村中间),并修筑堡垒,始称高村堡,汉魏时期,更是被设为军事重地“七堡之一”。最初,村民沿西正街、北正街、东门街两侧挖窑而居,后逐渐向纵深拓展,到了汉代,又增设了村门,使其演变为具备防御功能的堡垒村。

高阳村王氏宗祠
历经岁月变迁,到明清时期,村子中街两侧商铺林立,商业氛围日渐浓厚。清代初期,高阳村出现了经商致富的官商富户,他们在旧村的西部和北部选址建造新宅,由此形成了西头街和东坡街新窑区,这些保存至今的传统连片建筑,承载着高阳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
关于“高阳”二字的由来,村里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是“地形说”。村子坐落在一片相对开阔的台地上,地势较周边村落高,且每日的第一缕阳光总能先照亮村东的山梁,于是村民便称此地为“高阳”,既指地势高耸,也暗含着“向阳而生”之意。另一种说法是高阳村原名高村,后因取“阳”字吉祥寓意而改为高阳。如今,两种说法的真假已难以分辨,但“高阳”二字所承载的人们的质朴期盼,早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高阳村的故事,就像村口的那棵树,其根系在历史的土壤里不断向下延伸,枝叶却始终向着阳光向上生长。从春秋的边界烽烟到汉代的堡垒雄姿,从明清的商铺喧嚣到如今的古建新生,那些刻在砖瓦上的岁月、藏在街巷里的记忆,并非冷冰冰的史实,而是流淌在村民血脉里的基因。在这片土地上,高阳村的过往从未褪色。无论是口耳相传的建村史,还是“高阳”之名的由来,都在诉说着“守得住根脉,接得住新生”的智慧。每当晨光漫过东山山梁,古树下便响起老人们的絮语,那些关于往昔的故事在枝叶间流转;年轻人用镜头,记录着村落的晨景、烟火与活力。高阳村的年轮,正伴着日升月落缓缓生长,每一圈纹理里,都续写着属于它的新故事。
古建沧桑 风骨犹存
高阳村的古建筑群宛如一部立体的乡土营造史,汇集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遗存——从明代的庙宇到清代的民居,多样的建筑样式在此交相辉映,俨然成为晋西传统建筑的“活态样本”,直观呈现了当地建筑技艺的传承与演变。在高阳村,庙宇等古建筑星罗棋布,如关帝庙、真武庙、马王庙、任氏宗祠、王氏宗祠等,无声诉说着高阳村昔日的文化盛景。
高阳村关帝庙始建于明万历乙卯年(1615),现存庙院建筑为明、清和民国建筑遗构。2006年9月由孝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2月吕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吕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坐北朝南,庙宇东西长29.64米、南北宽92.13米,占地面积达2730.7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344.72平方米,气势庄重规整,默默见证着晋西大地的营造智慧与文化传承。虽历经岁月洗礼与多次修缮,其旧时风貌仍基本保留着,成为游客感知历史的鲜活载体。走进关帝庙,一座影壁率先映入眼帘,壁上雕刻的“鹤鹿同春”祥瑞图景栩栩如生,老寿星、仙鹤与灵鹿的纹路流转着吉祥寓意;门额之上,悬挂着“关帝庙”匾额,笔锋遒劲,尽显乡土文人的气韵。关帝庙依地形走势建造,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整体为四进院落,以中轴线贯穿南北,脉络清晰。自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大门、戏台、正殿、四进院门及后殿;东西两侧则对称分布着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至四进院东西厢房,二进院东西厢房北侧矗立着钟鼓楼,正殿东侧为通道,西侧为龙王阁,整体结构既严谨有序,又尽显宏伟壮观之势,契合我国北方古建筑的典型特点与风格。

高阳村关帝庙中的戏台
关帝庙自建成后,在清代、民国等时期均有修缮,如今主体建筑完好、古意盎然。庙内的戏台建于清乾隆年间,为硬山顶形制,既能上演皮影戏,也能搭台唱大戏,是吕梁地区现存的一座独具特色的古戏楼。而整座庙宇中,最具特色的当数正殿与后殿,均采用砖砌无梁殿设计,这种工艺不仅让殿宇结构更为坚实稳固,更有效延长了古建筑的使用寿命,其精湛的建筑工艺堪称北方窑洞建筑的典范。正殿前檐两根立柱之上,高悬一副对联,上联为“福趣灵长文德武功春秋一传”,下联为“谥尊壮醪佛兰道靖日月同明”。正殿内,关公塑像居中而立,关平、周仓侍立两侧,东侧供奉药王孙思邈,西侧则供奉碧霄娘娘,室内墙面布满精美壁画,檐部梁架雕梁画栋,色彩斑斓。
根据王氏宗祠祠堂内现存匾额落款记载,该祠创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整体坐南向北,呈二进院落布局,南北纵深40.15米,东西宽为20.99米,占地面积842.75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北向南现存倒座、过门及祭堂,西侧建有二进院东、西厢房。祭堂坐落于砖砌台基之上,其上起五孔砖砌拱券窑洞,原有装饰现已不存。倒座同样以砖砌台基为基,筑有三孔砖砌拱券窑洞,明间设为祠门,北向伸出三间面宽的抱厦,门上高悬“王氏宗祠”匾额。
如今,这些青砖灰瓦的古建依然静静伫立在吕梁山下。历经漫长岁月洗礼的建筑,一面守护着晋西乡土的营造智慧,一面陪着高阳村走向新的时代,将“传统”悄然融入日常,也让这片土地的记忆永远有迹可循。
匠心凝练 薪火相传
“一针一线纳乾坤,一鞋一履传匠心。”千层底布鞋素色的鞋帮简约而不失韵味,鞋面晕染着岁月的柔光,厚实的鞋底如沉淀了悠长历史的土地般,每一寸都蕴藏着质朴与安稳。千层底布鞋的源头可追溯至周朝,在时光的流转中,其形式与工艺随时代不断演变。先秦时期以粗麻为料,质朴耐用;汉唐时期融入锦缎与刺绣,平添几分精致;明清时期,纳绣纹样愈发精巧;到了近代,又回归家常实用的设计。无论千层底布鞋的形制如何变化,它始终陪伴百姓走过朝朝暮暮、寒来暑往,将农耕社会的烟火与手工艺人的匠心藏于针脚,悄然凝聚在每一寸纹理之中。
曾经,村里的庭院中、树荫下,总有人围坐于针线笸箩旁,或低头搓麻绳,或凝神纳鞋底;曾经,针尖与麻绳穿透厚布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新纳布鞋针脚上仿佛还带着指尖残留的余温;曾经,双脚踩上布鞋、踏上土地,心底便涌起踏实感,因为密密针脚里藏着来自亲人的牵挂与叮咛……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行,手工缝制的布鞋渐渐淡出了日常视野,如今市场所售的大多是机器流水线制造的鞋子,这项曾映着万家灯火、在千家万人指尖流传的民俗技艺,也褪去了昔日光彩,像一件被遗忘在旧时光里的老物件,即将沉入岁月的长河。
但这项技艺在孝义市高阳镇高阳村迎来了转机,村民重拾传统技艺,以手工制作千层底布鞋为创业方向,既延续了民间技艺的血脉,也为村里妇女开辟了新的就业天地。
千层底布鞋的制作工具看似简单,不过寥寥数件:一把剪刀、一根钢针、一个拧麻绳用的铁搓子,再配上几块削成人脚模样的木头。然而其制作工序却一点不简单,从头到尾算足有十几道。先要打版,把棉布一层一层摞好,用面糊把它们粘在一起;等底版干透后,依照鞋样裁剪下来,再用白布把边缘包好;接着把三到四个包好边的底版叠压,鞋底的雏形显现;最耗力气的工序当数纳鞋底——三十多层布密实叠压,厚逾一厘米,手工艺人需一针一针扎透布层,再用力将麻绳拉紧,单是一只成人鞋的鞋底,就需要反复扎、拉五百多次。

高阳村关帝庙前影壁
高阳村的手艺人恪守传统,制作布鞋时只选用纯棉布料,用面糊将布层逐层黏合、仔细包边,每个细节都透着匠人的专注与耐心。一双布鞋从裁料到完工,若由一人独立完成,需耗费六七天时间。这样算下来,每位手艺人每月大概能制作四五双布鞋。
在销售方面,高阳村的手艺人勇于探索,不仅依靠熟人转介、微信朋友圈推广等方式吸引关注,还开设了网店,使咨询量和预订量显著增长。然而,在此过程中,高阳村的手艺人发现自家布鞋虽与老北京布鞋质量相当,但款式和颜色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为此,其积极开发新的设计元素,并承接顾客自选图案的定制订单,力求让这门老手艺在守住初心的同时,焕发新的生命力。正如老艺人常言:“手艺是活的,得跟着时代走,但根不能丢。”这或许就是高阳手艺传承的密码——既守得住初心,也容得下新声。
高阳人以吕梁山水般的坚韧,怀揣晋地民俗的温热,将“过去”缝进针脚,把“未来”织进炊烟。他们不仅护住了村落的老根,更催发出新枝。高阳村的故事从来不是孤立的篇章,它是吕梁山写给大地的情书,是千万中国乡村在时代浪潮中生长的缩影——有风掠过的地方,就有烟火在延续,就有新生在萌发,就有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冯莉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