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为乡村发展添活力
摘要:发展农民体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任务。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结合河北省廊坊市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从廊坊市乡村体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诉求、困境与优化策略三个维度展开研究。诉求层面聚焦政策创新、产业融合、设施升级、人才培育与生态保护五大方向;困境层面剖析政策力度不足、产业同质化、设施维护缺失、人才断层及产业融合度不高等深层矛盾;策略层面提出构建“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机制,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培育赛事IP、培养本土化人才、创新宣传模式及“生态修复+体育开发”模式推动体育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体育产业作为“绿色生产力”的战略定位日益凸显。2023年,国家体育总局等十二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发挥体育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从经济层面来看,发展乡村体育产业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体育产品制造、销售等相关产业在农村落地,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在社会层面来说,乡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强乡村居民的体质,提升健康水平。从文化层面来讲,乡村体育产业可以挖掘和传承乡村特色文化。在此背景下,河北省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体育产业纳入乡村振兴专项债支持范围,2024年设立10亿元乡村体育振兴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冰雪装备制造、体育旅游等项目。廊坊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和河北省的《河北省体育局关于发展体育赛事经济拉动大众消费的实施意见(试行)》《河北省体育局关于支持赛事经济发展的十条措施(试行)》等政策,这些政策导向为廊坊市乡村体育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政策落地、产业升级、人才供给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将体育产业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成为廊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多维诉求
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诉求
廊坊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其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依托政策创新与资源整合。当前,廊坊市已出台《廊坊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打造一批体育特色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但仍需细化政策配套措施。例如,在资源整合层面,廊坊市需强化京津冀体育资源联动,搭建跨区域体育产业联盟,推动京津体育人才、赛事资源向乡村流动。
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诉求
一是廊坊市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基础雄厚,部分企业在健身器材领域占据国内市场重要份额。未来需推动产业向“制造+服务”转型。二是廊坊市的自然生态资源也为体育旅游提供了先天条件。借助政策推动体育与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诉求
尽管廊坊市行政村健身设施覆盖率达87.5%,但部分乡村仍存在设施老化、类型单一等问题,无法满足村民的健身需求及相关赛事的承办需求。同时,乡村赛事的举办需配套专业服务,赛事策划、裁判培训、应急救援等服务需要不断提升来补齐乡村体育短板。
人才培育与文化振兴诉求
体育产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体育人才的本土化培养。当前,本地在体育产业管理、运营、教练、裁判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通过留住现有专业人才,并持续培育新的专业人才,可以有效提升赛事服务水平,进而激发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廊坊市的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样,包括武术类、杂技表演类、民俗运动类,乡村传统体育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通过举办“非遗体育文化节”,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诉求
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与生态保护同时进行。在开发户外运动项目时,应严格遵循《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避免破坏湿地、林地等生态敏感区。推广“生态修复+体育开发”模式,推动体育产业绿色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廊坊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境,严重制约二者融合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政策扶持力度有待提升
政府在体育产业政策制定上,缺乏对乡村体育产业清晰、明确的定位与扶持导向。助力乡村体育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少,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并未形成完善体系。例如,对乡村体育赛事举办、体育设施建设等补贴力度小,社会资本投资乡村体育产业时,面临审批流程烦琐、回报周期长等问题,极大降低了投资热情。
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
当前,廊坊市体育产业内部结构存在失衡现象,核心产业如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等发展不够充分,而外围的体育用品销售等占比较大。在乡村地区,体育产业布局缺乏科学规划,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周边或经济较发达乡镇,偏远地区乡村体育产业近乎空白,不同乡村间体育产业发展差距大。
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尽管廊坊市行政村健身设施覆盖率较高,但缺乏专业的运动场地和设备,如标准足球场、篮球场、健身广场等,已有设施也存在老化、损坏问题,难以满足多样化体育活动的需求。这限制了乡村体育产业的发展,难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或活动。而且,部分乡村虽然建设了体育设施,但由于缺乏管理和维护,利用率较低。如此不仅造成资源闲置,更削弱了体育设施在激活乡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乘数效应。
专业人才匮乏
乡村赛事的举办面临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如相关大型赛事的裁判,相关应急救援人才等。廊坊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偏大,以退休人员为主,年轻专业人才短缺。且人才分布上城市远多于乡村,乡村体育人口基数小,对指导员需求不重视,导致乡村极度缺乏专业指导人才。乡村开展体育活动时,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导,导致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体育产业相关业务,如乡村体育培训、赛事运营等难以开展。导致乡村体育难以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难以发挥体育的赋能作用。
产业融合度不高
“体育+”在廊坊乡村地区融合仅停留在浅层次,体育与乡村文化结合时,并未充分挖掘乡村民俗体育文化,未形成特色体育文化品牌;体育与旅游融合,缺乏精品体育旅游线路和项目,体育元素在乡村旅游中占比较低;与农业融合时,未能打造出如采摘、农事体验竞技等创新业态,无法借助体育产业带动乡村其他产业协同发展。廊坊市虽举办了全国竞走冠军赛、京津冀青少年搏击公开赛等赛事,但缺乏长期IP运营。例如,2024年香河龙舟邀请赛吸引1.5万游客,但未建立赛事会员体系,导致次年参赛人数下降30%。反观浙江省金华市的“体育+特色村”模式,通过赛事与非遗文化深度融合,游客复购率达45%,形成了持续的消费链。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策略
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
政府应加大对廊坊市乡村体育产业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赛事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体育产业发展。优化社会资本参与路径,推行“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引入企业冠名赞助,获得赛事IP运营权,村集体通过提供民宿、餐饮获得分红。例如,对投资乡村体育产业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待遇。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乡村体育产业的金融产品,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整合体育产业资源,借鉴浙江省金华市的“体育+特色村”经验,将闲置校舍、厂房改造为体育综合体,探索“点状供地”模式。例如,文安县鲁能生态旅游度假区通过整合林地资源,建设户外运动基地。全面梳理乡村资源,组织专业团队对廊坊市乡村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闲置土地等资源进行详细勘查与登记。例如,针对三河村、香河村等水域丰富的乡村,挖掘水上运动潜力;对固安村、永清村等地有传统武术、民俗体育活动的乡村,整理相关文化脉络,开展具有特色的体育活动。
产业融合:多元化模式探索
挖掘廊坊市乡村体育的独特价值,打造具有廊坊特色的乡村体育品牌。将廊坊乡村体育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相结合,打造“京津冀乡村体育休闲目的地”品牌,突出廊坊乡村体育在区域内的独特地位和优势。打造“一县一品”IP,依托不同县域乡村的民俗特色、户外资源、自然禀赋等特点,从核心赛事、文旅融合、民俗传承、产业联动四大维度,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活动。
从核心赛事方面看,积极承办国内顶级职业赛事,带动周边游客量增长,拉动周边住宿、餐饮消费。定期举办群众性品牌赛事,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和农特产品销售增长。例如,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通过举办赛事为乡村景区导入游客。
从文旅融合方面看,打造运河文化主题项目,开发运河水上运动基地:开展皮划艇、桨板等体验项目,传播运河文化。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将民俗文化表演融入体育赛事活动中,在廊坊市的乡村地区规划徒步路线,举办乡村徒步挑战赛,让参与者在过程中欣赏自然风光,感受文化氛围,丰富体育产业的文化内涵。
从民俗传承来看,挖掘廊坊市各乡村的非遗活化项目、传统体育项目,举办相关项目的学习、交流、比赛等,吸引游客参与其中,重塑乡村文化IP。例如,将“珍珠球”“蹴鞠”等非遗项目融入现代赛事,通过赛事展演、技艺传承,带动非遗传承。
从产业联动来看,借助政策推动体育与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如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通过举办赛事为乡村景区导入游客。打造“体育+农业”模式,将体育赛事与农业采摘、农事体验相结合,如举办“丰收节马拉松”,让游客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体验乡村农耕文化;发展“体育+旅游”模式,开发乡村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如建设体育主题的乡村旅游景区;促进“体育+文化”融合,挖掘和传承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举办民俗体育文化节,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基建完善:从有到好
体育设施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在维持高覆盖率基础上,重点推进设施提质升级,精准补建标准运动场地并系统性更新老旧损坏设施。同时,设立专项维护资金保障日常运维,推行体育设施管理员制度,落实日常巡检、基础维护与开放管理工作。此外,还需丰富设施供给类型,满足全年龄段需求,鼓励体育设施与乡村文化广场、公共活动空间等进行功能复合利用,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推动邻近乡村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共用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设施共享共用与使用效果评价机制,为后续投入决策与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切实满足村民健身需求,激活乡村体育赛事活力,服务乡村振兴的目的。
人才培育:提供智力支持
一方面,加强对本地体育人才的培养。与高校、体育院校合作,开展针对乡村体育产业的培训课程,培养一批懂体育、懂管理、懂市场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部专业人才,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吸引优秀的体育教练、赛事组织者、产业运营人才到乡村发展。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乡村体育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留住人才。通过组织参加体育产业专题培训交流等平台,培养本地的体育产业管理、运营、教练、裁判等专业人才,提升赛事服务能力。利用政策优惠吸引外地优秀体育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为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宣传推广:多渠道曝光
借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等旅游宣传品牌,将乡村体育产业项目纳入宣传推广体系,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利用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制作宣传视频、图文等内容,发布廊坊乡村体育赛事、活动的精彩瞬间和乡村体育旅游的特色内容,展示乡村体育赛事活动、特色体育旅游项目等,吸引更多的关注,提高乡村体育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邀请体育明星、网红达人到廊坊乡村体验体育活动,通过他们的影响力进行宣传推广;参加国内外体育产业展会,展示廊坊乡村体育产业的发展成果和特色产品,提升廊坊乡村体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依托“生态修复+体育开发”模式,将废弃矿区转化为体育旅游景区,对湿地进行保护和利用。同时,严格遵循《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对合规开发的体育项目给予生态补偿。推广“零碳赛事”标准,在赛事中使用新能源供电、可降解材料,降低碳排放强度。
廊坊体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需以政策创新为引领、产业升级为核心、设施建设为基础、人才培育为支撑、生态保护为底线,形成“政策—产业—基建—人才—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通过“赛事引流、制造增效、旅游富民、文化铸魂”,将体育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廊坊方案”。
2024年廊坊市科技计划自筹经费项目“我市乡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诉求、困境和优化策略”(编号:2024029033)。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董卫娟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