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乡旅的李庄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相辅相成,能够延续红色基因,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本土文化资源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以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古镇为例,当地在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力弱、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碎片分散、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体验较少等问题。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主要途径有:活化红色文化内涵,传承经典红色故事;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创新红色文化产品;构造参与红色旅游,强化文化塑造功能;强化科技区位优势,打通红色低空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凝聚的精神文化结晶,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动力的源头,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和关键,红色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活化利用,使其融入乡村旅游发展,既能激活乡村经济,又能传承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文献梳理与问题提出
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学者们多从内涵、机制、战略三个维度进行探讨。在内涵方面,李冠源,李冬娜(2024)提出红色基因能赋予乡村地区文旅产业新内涵,通过大力挖掘及深度开发红色资源,与文化旅游发展相融合,成为推动乡村地区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新动能。在机制方面,王卓,于瑮(2024)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承和乡村旅游发展彼此相向而行,既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承,又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在战略方面,桂峰兰(2023)指出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既有利于乡风文明建设,也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村民生活水平,开展红色旅游是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既有研究已展开多视角探讨,为红色文化传承融入乡村振兴提供了学理支撑。然而,既有成果多局限于单一层面的局部解析,尤其缺乏对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内生动力耦合及长效协同机制的解构。基于此,本文以李庄古镇为实证载体,遵循“问题溯源—机理剖析—路径建构”的三段式分析框架,提出耦合发展路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李庄古镇红色旅游发展态势分析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李庄古镇所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具备鲜明的代表性和不可复制性,而且其内含丰富的历史、教育及经济价值,极具开发潜力。因此,对李庄古镇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细致发掘、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当地村民生活水平,具有关键的策略意义。
李庄古镇发展现状
李庄古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东部,面积71.5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600人,党员105名。李庄古镇是四川省红色文化的重要代表,文化底蕴深厚。现有革命历史文物(遗址)13处、红色教育基地1个、红色旅游景点3个。其中,月亮田景区开业运营75个业态,分为休闲娱乐、文创研学、民宿客栈、特色美食四大板块。2024年春节期间,古镇接待游客42.32万人次,日均4.7万人次。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期间指出:“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李庄古镇作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和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的重要体现。
李庄古镇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条件
1.各色资源丰富,“红、绿、古”相互交织
李庄古镇抗战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在抗战时期,曾有同济大学等1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驻扎在此,是抗战时期重要的文化中心。同时,李庄是绿水青山的生态实践地,绿色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2.6%,近年来,宜宾市通过“守护好一江清水”行动,持续改善水生态,推动绿色发展,李庄也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这一丰富的绿色资源为古镇增添了独特的生态魅力。此外,李庄古镇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包括2处国家级、5处省级和多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明清建筑、抗战文化遗址等,这些古建筑展现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2.水陆空全覆盖,区位优势明显
李庄古镇所在的宜宾市位于四川省南部,处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宜宾市位于金沙江、岷江、长江汇流地带,长江在宜宾段也称为“万里长江”,因而宜宾市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李庄古镇紧邻长江南岸,因此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同时,古镇公路交错,铁路发达。李庄古镇通过多条高速公路与周边城市相连。例如,成宜高速、乐宜高速和宜泸高速等,进一步提升了李庄古镇的交通优势,使得李庄古镇与川南地区以及成渝城市群联系密切。最后,李庄古镇空中交通优势明显。宜宾五粮液机场配备了先进的通信、导航、气象等设施,能够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00万人次的需求,且距离李庄车程不足一小时,能够很好地满足李庄古镇的交通需求,为游客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体验。
3.客源市场多元,吸引多层次客群
李庄古镇已形成“红色教育+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红色文化教育的推广以及党性教育活动的广泛实施,使红色旅游成为旅游市场中的热门选项,游客结构多元化发展。同时,文化体验助力集体记忆建构。李庄古镇以“文化脊梁·中国李庄”为核心,通过实物史料、图文展板、多媒体互动体验、场景塑造、剧场演出等多种方式,讲述文化抗战历史,强化集体记忆认同。此外,休闲旅游促进教育效能转化。李庄古镇形成“展陈+消费”复合场景,显著提升旅游承载力。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后,通过智慧导览、夜游项目及文化节等活动,将休闲旅游与教育功能深度结合。
4.抓住政策优势,加强合作交流
李庄古镇的文旅发展深度融入地方政策体系,形成“资金+法规+保护”三位一体的支撑机制。一是资金赋能。宜宾市以文旅产业专项资金与金融工具联动,近三年对李庄古镇改造的直接投资超25亿元,强化硬件设施与业态焕新。二是法规协同。《宜宾市李庄古镇保护条例》明确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将文物保护纳入市、区两级五年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系统性保障古镇历史风貌存续。四是活化创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资源挖掘,支持与教育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开发抗战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思想内涵,形成“保护—研究—展示”链条,推动古镇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
李庄古镇红色旅游面临的现实困境
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力弱,内涵不足
李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滞后,文化价值转化不足。其一,学术研究薄弱。截至2024年末,知网中有关“李庄古镇”核心期刊文献8篇,其中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期刊文献仅1篇,远低于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的研究成果。其二,技术赋能水平滞后。文化叙事体系尚未实现数字化转型,具体表现为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智能技术在革命遗址阐释中的应用覆盖率不足30%,跨媒介传播矩阵存在断层。其三,资源协同机制缺失。李庄红色文化与长江生态文化、巴蜀酒文化等耦合度低,未形成多模态协同开发机制。
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低,同质化高
一是红色文化探索不足。地方红色旅游展示手段仍以文字、图像及口头解说为主,形式单一,游客兴趣不高。二是旅游产品创新性弱,同质化现象突出,致使红色文化体验受限,制约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现代化发展。三是红色文化品牌不强。红色资源在宜宾市旅游品牌整合中联结不足,也缺乏与当地知名企业的深度整合,未能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模式,影响了红色资源在地方的“水波效应”。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碎片分散,缺乏规划
李庄古镇虽规划了休闲娱乐、文创研学、民宿客栈、特色美食等区域,但红色文化布局缺乏典型主题,各区域呈现碎片化、割裂化。李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和成效差异较大,古镇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红色文化遗产挖掘与利用存在断层。此外,在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阶段,整体性规划不足,导致部分文化遗产出现建设上的重叠,不仅加剧了资本投入的负担,同时也对游客的感官体验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体验较少,互动性差
李庄古镇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中,忽视文旅产品的独特性,缺乏沉浸式体验、娱乐性和互动性挖掘,导致红色文化被边缘化。开发停留在传统观光模式,弱化了文化塑造功能,多为事实展示,缺乏深度与教育意义。
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路径
活化红色文化内涵,传承经典红色故事
通过构建“研究—教育—传播”三位一体的红色文化传承体系,深挖革命遗产价值,推动红色文化活化升级与区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首先,深入挖掘红色遗产,助力研究筑基。建设红色文化基地,聚焦价值挖掘与理论创新;以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和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为核心,打造文化集群,推动学术与经济协同发展。其次,强化研学基地建设,扩大教育赋能。开发“红色+民俗+生态”融合课程,活化革命遗址,构建沉浸式教育场景,推动规模化发展。最后,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实现赛事引流。依托国家级赛事,搭建产教平台,通过数字化和多元化传播,构建跨代际传播矩阵,强化区域红色IP识别度。
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创新红色文化产品
通过“文化活化—产业融合—品牌塑造”三维驱动模式,深度整合古镇红色文化基因与地方特色资源。其一,文化创新转化。开发“沉浸式革命教育剧场”(密室/VR情景剧)与“数字红色记忆馆”(AI历史重现),构建“李庄IP+非遗技艺”文创产品体系(建筑微缩模型、长江酒器系列),实现红色精神从静态展陈向动态体验的数字化跃迁。其二,产业跨界融合。打造“红旅+”产业矩阵——联动五粮液酒业开发红色主题酒文旅路线,依托竹林生态搭建“红色研学+自然教育”基地,创新“红色剧本杀+长江生态保护”实践课程,形成文旅消费与生态价值双重变现机制。其三,乡村品牌再造。创建红色小镇示范样板,通过“革命精神展演+智慧旅游平台+非遗工坊集群”三核联动,构建“云上红色档案库”“乡村非遗直播基地”等数字载体,形成“红色精神解码—农特产品增值—民俗艺术再生”的乡村振兴价值链。
构造参与红色旅游,强化文化塑造功能
以“精准营销+场景革命”双轮驱动模式,构建全龄段、全场景红色文旅体验生态。通过分众化体验设计与节庆IP化运营,实现文化感知度、游客参与度、产业附加值三重提升,形成红色文旅消费新范式。第一,分众化体验设计。建立“客群画像—产品适配”动态交互系统:针对青年群体开发“红色剧本游+AR打卡”智慧项目,亲子客群定制“革命家庭角色扮演+农耕体验”研学课程,银发群体设计“红歌联唱+年代剧场”怀旧产品。创新“微场景革命”:打造节日限定版“五分钟沉浸剧场”(如端午红军炊事班体验、中秋红色灯谜会),运用可穿戴设备实现“一键换装红军战士”的瞬时场景切换,形成差异化体验记忆点。第二,构建“红色+”节庆矩阵。创建“红色+”复合型节庆体系:春设“红色菜花艺术季”(大地艺术+革命诗词展),夏办“生态音乐节”(红歌新编+竹林音乐会),秋启“丰收剧场”(农具革命史情景剧+非遗市集),冬推“温泉康养红色讲堂”,形成四季不间断的文旅引力场。开发“革命IP实体化”产品线:将红色故事转化为“智能语音导览米花糖”“AR明信片套装”等可食用、可互动的文创商品,构建“节庆引流—产品变现”的流量裂变效应。第三,在地文化增值系统。搭建“红色基因库+乡村创客空间”:通过摄影大赛孵化“李庄革命影像数据库”,演讲竞赛培育“00后红色讲解员天团”,形成“赛事造星—内容生产—传播裂变”的闭环生态。创新“故事经济学”模型:为每款农特产植入“革命守护者”角色叙事(如“渡江竹编粮囤”“地下党秘酿酒器”),通过扫码溯源技术实现产品溢价,破解同质化困局。
强化科技区位优势,打通红色低空经济
依托宜宾市低空经济产业势能,以李庄古镇为战略支点构建“空域资源—红色文旅”创新示范带,通过低空应用场景与革命文化深度融合,开辟红色旅游立体化发展新维度,实现低空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乘数效应。其一,空域枢纽价值激活。借势南溪低空枢纽中心区位辐射力,将李庄打造为“低空通勤走廊”必经空廊,建设集飞行器试航测试、应急保障、游客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低空服务站,同步开发“古镇瞰长江”“革命航线模拟飞行”等特色体验项目,形成“科技观光+产业服务”双功能载体。其二,首创“三维红色记忆矩阵”:开发“低空革命故事线”(无人机编队呈现长征立体画卷)、“云端红色讲堂”(直升机观光同步VR历史讲解)、“立体精神地标”(夜间灯光秀联动无人机表演),构建全球首个低空沉浸式红色教育场域。其三,产业振兴创新范式。创建“低空经济+红色IP”转化实验室:联合无人机企业开发“李庄革命轨迹测绘系统”“AI红色航线规划工具”等产业应用,孵化“红色空域经济示范区”,形成“低空基建—文旅消费—技术输出”的价值闭环,重塑革命老区产业升级路径。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亚运
编校:董卫娟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