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视角下 H 区城中村流动人口发展活力评价
摘要:流动人口促进了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使得城市在区域竞争中更具优势。保持适度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口有序流动则是衡量城市竞争力强大和发展活力充沛的重要标志。文章构建了衡量城中村流动人口发展活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H区为例,通过对322名城中村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发现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覆盖不足和居住条件差是制约流动人口活力的关键因素。基于分析结果,从协同治理的视角,提出了优化城中村协同治理体系、完善城中村配套资源与社会保障、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三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中村的流动人口面临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覆盖不足和居住条件差等问题,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社区活力。提升流动人口的活力可以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激发流动人口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西方学者的研究中,流动人口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口迁移的模式、人口迁移的趋势、人口迁移的经济影响、社会融合与同化、人口迁移的政策等。Castles通过广泛的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了跨国家、跨洲的人口流动的现象及其影响。Abel搜集了1990~2010年间196个国家的双边人口流动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国际移民的区域性特征。Peri分析了美国各州的数据,发现移民一方面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降低了资本密集度和生产技术的技能偏差,改善了生产力。Alba和Nee考察了语言、社会经济、居住模式、婚姻等状况,证明了移民的文化融合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些西方学者的发现揭示了人口迁移给经济带来的积极贡献。
国内流动人口的研究属于社会学、地理学等领域,主要包括流动人口居住政策、流动人口发展状况等。于溪等认为,保障性住房并未满足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居住需求,限制了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活力。黄晓星、丁少芬认为,提升城中村治理效率,关键在于提高政府的治理效率。梁雄军研究了流动人口活力的影响因素,认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收入、技能、工作前景、交通状况、管理制度等。汪润泉、刘一伟的研究表明,降低城市落户标准,将显著增强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创业活力,特别是低技能人群的创业行为。肖瑶、陈开举通过对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流动人口的调查,认为政策宣传、社保和医保覆盖、就业服务、房屋补贴、教育服务是流动人口生活环境建设的最重要因素。
协同治理理论是由Elinor Ostrom、Robert Axelrod等学者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先后提出并逐渐成形的一种理论框架,通过强调多主体参与、平等对话协商、信息共享、责任分担等观点,形成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政策框架,进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协同治理理论在解决城中村流动人口活力提升问题中具有独特优势。城中村流动人口面临的问题包括住房、就业、社会融入,单靠政府或某一机构的力量不足以应对,需要通过跨领域、跨部门协作治理提高治理效率,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工作、生活、家庭方面的诸多问题,使其能够安居乐业,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
尽管已有研究在城中村流动人口治理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研究对象多集中于规模较大的城市,缺乏对规模较小的城市流动人口的研究。本文在协同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对H区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构建流动人口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H区城中村流动人口发展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H区基本情况
H区行政辖区面积共计154.45平方公里,共41个行政村和39个社区,截至2023年底常住人口约60万人。H区驻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下辖2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现有77个城中村,流动人口约8.6万人。
指标体系编制的依据
现依据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性的相关指标选取各级指标,参考了如下相关研究(见表1)。
表1 指标体系构建的测量维度参考
在参考以上测量维度的基础上,结合H区的特征,选定了居住维度、工作就业维度、日常生活维度、社区服务与社会保障维度作为一级指标,构建了城中村流动人口发展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城中村流动人口发展活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五个准则层构成,分别是居住维度(R)、工作经济维度(E)、日常生活维度(D)、心理认同和文化观念维度(P)以及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维度(C),它们的相对权重分别为0.12、0.31、0.22、0.28和0.07。居住维度包括流动人口居住时间与居住条件,后者包含了住房类型、居住环境满意度、居住条件对比度、居住情况等;工作经济维度包括工作情况、工作压力、经济情况,其中工作情况综合了工作来源、薪资满意度和工作保障,经济情况通过收入支出比、消费差距来衡量;日常生活维度包括日常交往、休闲活动、生活服务设施;心理认同和文化观念维度包含了归属感、落户意愿、关注度、城市融入度;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维度包括社区服务满意度、服务获取次数、社会保障情况等。
城中村流动人口发展活力现状调查
调查和访谈设计
笔者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和访谈对象为居住在城中村18至50岁的流动人口。2024年3月至4月,在H区的7个城中村发放了350份调查问卷,回收332份有效问卷,访谈了12名流动人口代表。
调查结果
1.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的结果显示,各变量的α系数在0.771至0.898之间,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未超过0.85的临界值,且平均方差提取(AVE)的平方根均高于相应的完全标准化Pearson相关系数,这表明调查问卷在区分不同测量维度上具备良好的效能。
2.相关性分析
居住(0.422)、工作经济(0.682)、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0.6)、心理认同和文化观念(0.493)与H区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发展活力呈中度相关;日常生活(0.352)与H区城中村流动人口发展活力的相关度较低(见表2)。
表2 变量的相关系数
注:*表示P<0.1,**表示P<0.05.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结合访谈的结果,本文对城中村流动人口活力影响较大的四个层面(居住、工作经济、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心理认同和文化观念)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由于日常生活层面与流动人口发展活力的相关度较低,因此暂不讨论。
1.居住层面
流动人口通常租住在城中村,他们作为租户,在租赁关系中处于掌握信息不完整的弱势地位。居住条件、居住环境、租金价格、价格调整等信息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且在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这一现状造成了两个显而易见的后果,一是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的利益往往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二是本地居民可以通过制度性措施限制流动人口的权益。
2.工作经济层面
流动人口来到城市的主要动机是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好的生活质量,如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那么流动人口将会迁移到其他提供更好环境的城市。工作是流动人口居住在某个城市的主要原因,但他们的工作状况则成为其融入社会的障碍。大部分流动人口往往在城市中从事稳定性较低、简单重复的体力工作,在生活质量、工作满意度等方面显著低于本地居民。这样的差异虽然是自然形成的,但也会成为他们融入当地社区的阻碍。
3.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层面
由于社会保障和服务资源有限,部分社会保障和教育福利难以覆盖到流动人口。尽管H区政府正持续完善流动人口的劳动保护与子女教育权益保障,但多数流动人口所享有的社会保障与福利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限制了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全面发展。
4.心理认同和文化观念层面
这两个方面是流动人口对城市产生认同感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户口性质的差异,对流动人口而言,将会产生一定的疏离感与异化情绪。流动人口的教育水平高低,是融入社区文化、经济发展、社交活动的关键。较高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更容易获得更为稳定的工作,从而转化为本地居民。调查结果表明,在H区城中村居住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口的居住时间在3年以上,但在文化习俗的适应方面,他们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提升城中村流动人口发展活力的建议
建立协同机制,优化城中村协同治理体系
1.公开透明健全顶层设计
一是要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居民”四方协同机制,通过建立协商机制,促进治安、环境、就业等领域的常态化协商。二是设计城中村治理相关的制度时要确保透明性、开放性,积极向社会广泛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利益,激发流动人口参与热情。
2.多方努力确保政策落地
第一,针对流动人口的相关政策应当具有可执行性,使得相关部门及利益主体能够有据可依,规范开展相关工作。第二,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多方面数据,快速响应流动人口的合理需求,调整公共服务供给。第三,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多主体参与、全过程监控的监督体系,为制度执行提供保障。
完善城中村配套资源与社会保障
1.优化城市配套设施,改善流动人口居住质量
配套设施是城中村流动人口生活的“硬条件”,决定了生活的舒适程度。政府应通过充分调研、广泛论证,逐步满足流动人口日常生活需求。首先,应当根据城市基本配套设施的平均水平,对流动人口享有的配套设施进行评估,查找薄弱环节,并进行调研以掌握真实需求。其次,按照需求程度,有序安排配套设施的更新改造,提升流动人口和居民的居住质量。最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在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中采取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提升建设水平,进而帮助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
2.完善社会保障,提升流动人口获得感
社会保障服务作为城市生活的“软条件”,决定了生活的幸福程度。政府应建立符合城市发展趋势、特别是符合流动人口需要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为流动人口提供足够的保障服务。社保服务相关部门要摒弃旧有观念,把流动人口作为城市重要的贡献者,发挥企业、社区的力量,减少流动人口在享受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服务方面的额外限制,推行“同城同权”的社会保障服务。
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流动人口归属感
第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建设一批新型流动人口示范社区,推动和谐幸福社区健康发展。第二,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劳动保障、社会保障中的服务职能,关注流动人口在工作、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提高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升生活质量的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既能增加流动人口对企业和社区的信任,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相应的组织,提升文化认同。
2.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升流动人口的融入程度
在政府部门主导的基础上,也应通过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构建起立体化的社会治理模式,推动流动人口更大程度参与城市文化建设,融入城市生活。首先,应以志愿服务、慈善团体服务为抓手,引导志愿者团队参与城中村的文化建设,专业的文化团体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其次,媒体应当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城市生活、社会贡献、奋斗故事的宣传报道,增加社会大众对他们的认识和理解,改变刻板印象。最后,引导本地企业通过团建、开展文化活动等形式,为流动人口的文化融入搭建平台,增加多方交流互动的途径。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乡融合背景下人口要素流动模式、路径及对策研究”(2024-ZZJH-250);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城乡两栖居民就近城镇化引导机制研究”(2023BSH008)。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亚运
编校:董卫娟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