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风海韵绘渔村产业新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关乎粮食安全与国计民生。渔业作为海南省渔村的支柱产业,同时也作为第一产业中占比较大的产业,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之下渐露颓势。在当前背景下,需要科学发展渔业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渔民增收以奔赴共同富裕。东水港村隶属于海南省澄迈县,是天然避风良港,村内常住人口约5 000人,其中渔民占比超过90%,是海南省传统渔村的典型代表。历史上,大量海南省人口迁入东水港村从事渔业。实地走访发现,该村存在诸多阻碍渔业现代化、降低渔民收入的不利因素。本文基于东水港村渔业发展现状,剖析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助力海南省渔村产业化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东水港村渔业发展现状
东水港村外海海域辽阔,水深岸长,属于中深海渔场类型。渔场鱼虾种类繁多、港湾面积广阔,吃水深度覆盖面广。《2021年澄迈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年全县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164.35亿元,同比增长6.3%;渔业产值23.03亿元,比上年下降1.0%。水产品总产量10.92万吨,比上年下降5.4%;其中,海水产品总产量6.40万吨,比上年下降9.8%,淡水产品总产量4.53万吨,比上年增加1.8%。由此可知,渔业在澄迈县第一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渐露颓势。按照东水港村本地人的说法:“现在‘打鱼’越来越难了,一是因为捕捞,鱼的数量远远比不上往年;二是‘打鱼’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存在;三是受行情的影响,一些以前可以卖高价的鱼在现在价格有所回落。”可见,生态、风险、经济三个方面对渔业收成造成的影响较大。
东水港村的渔民使用的渔船大多以柴油驱动的小船为主。在1月至5月,渔民一般会选择晚上出海捕鱼,而9至12月选择白天出去捕鱼,大多数情况下选择涨潮与退潮时期捕鱼,而海水不涨潮也不退潮的时候就不捕鱼。出于流水(捕捞时长)不同,选择的时间也不同。
东水港村除部分村户养鸡外无其他养殖业,集市海鲜均来自临近海域。渔民出海捕鱼至少两人,近海需两人,远海三人,每次出海持续7—10天,人力不足时雇工,雇工价每个流水约2 000元。捕鱼过程为出海撒网,2—3天后拖回。单个流成收益几千至一万多元,现多为几千元,较往年减少。小船出海耗时2—3小时,船上2—3人,含夫妻、兄弟合作或雇用,三人船中一人开船、两人打网。出海远近可自主选择,远海收益高但花费、风险大,近海则无渔网被渔船冲破风险。
采访村民得知,在不出海捕鱼的时候,多数渔民不会选择出去打零工挣外快,而是选择在家干活:每一次出海都需要晒网以保持渔网的韧性(每次晒网的时间大约在2—3天);有的渔网都会被杂物和垃圾弄破,需要修补;有的船上需要上油漆等。如果是自然灾害或是两船相撞等原因损坏渔船,大多数渔民都会选择法律介入请求民事赔偿。在捕鱼过程中,除了自由捕捞的区域之外,每家的渔民都有一个固定的撒网区域,类似于“农田”的耕作方式,每一家渔民在海上也有一块“自留地”,供每次撒网捕捞。而撒网捕捞区域的划定,由村民委员会共同商量决定,且不能随意出海。
为保护生态,国家不再颁发新渔船牌照,并设立5月初至8月中旬为期三个半月的“休渔期”。同时,国家对渔民出海进行柴油补贴,补贴金额与渔船大小、发动机功率挂钩,船大、功率大则补贴多,反之则补贴少。补贴直接发放至渔民登记的银行账户,不再经村民委员会登记领取。
东水港村渔业发展问题
过度捕捞影响渔业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是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夏彩云在《海南乡村渔业发展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海南乡村渔业存在海洋捕捞过量、养殖方式粗放、产品品质低、效益不高等问题,全省渔业发展基础脆弱。调查发现,在东水港村,过度捕捞的情况颇为常见。过度捕捞导致海洋中生存的鱼类种群不足以繁殖并补充种群数量。《“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指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水生生物资源衰退、水域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渔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比较效益下降。部分渔民在捕捞过程中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导致东水港近海区生态退化严重,海生物种群与数量严重不足,最终导致渔民迫于生计不得不去远海进行捕捞。在当地人看来,远海捕捞“危险系数大”“囿于渔船的发动机不能走得太远”“出远海的经验不足”,而近海的捕捞数量少、海产品形态较小,售卖价格低廉,不足以支撑家庭的正常开销,导致不少渔民家庭落入收入陷阱,不得不从事其他工作来补贴家用。可见,过度捕捞形成了一系列恶性循环,最终可能会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不利于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构建。
渔业产业结构失衡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东水港村渔业从业者整体仍以粗放的“捕捞”产业为主,全村缺乏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在东水港村村委会对面,有一个“集市”,在捕鱼期内的每天早上6点至8点是出海渔民回村的时间,不少渔民会将新鲜的海产送至集市上叫卖;当发现有比较值钱的水产(如海马、海螺、海蛇)时,部分渔民会选择直接卖给酒店以赚取更为可观的收入,这部分收入计入家庭“流水”收入。东水港村一名约35岁的渔民对从事渔业捕捞本身的满意度较高,他表示:“毕竟是在海边,鱼、虾、螃蟹、扇贝这些海鲜能够直接吃到,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务农的话,在吃的方面相较于渔民会更差一些。”当提及是否有从事海产深加工行业的想法时,其给出的回答是“我们身边很少有人从事加工业,而且加工业需要比较大的投资以及销路,这对于我们普通家庭来说太艰难。”可见,海产深加工业的入行门槛限制了单纯依靠捕捞维持生计的普通渔民进入。
渔业从事者数量收缩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东水港村从事渔业及相关产业的人数相较于往年有所减少,年轻人更倾向于外出打工。调研发现,东水港村的大部分渔业从事者年龄集中在40—55岁,整体呈现老龄化趋势。不少中年渔民的成年子女都前往澄迈县老城镇以及海口市务工。一名20岁左右的村民介绍:“打工没有风险,也不用像捕鱼一样‘看天吃饭’,一年算下来,还是打工挣的钱更多一些。”除了城市与城镇经济发展带来的众多就业岗位吸引东水港村年轻的村民之外,对于年轻一代的东水港村民而言,其选择是否从事渔业也带有代际色彩: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上一辈的家庭成员从事捕鱼工作,拥有渔船的同时,对于捕捞有着丰富的经验,由于自身家族产业上手成本相对较低,且不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那么其后代大概率也会继续从事渔业;如果上一辈的家庭成员不从事捕鱼工作(在村内从事第三产业),抑或家里没有渔船,那后代大概率也不会从事渔业。目前,东水港村由于人手不足而造成的出海时间减少、出海距离拉近、海产品捕捞数量减少,而使渔民收入减少的情况十分普遍。另外,随着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东水港村民接受了高等教育,这部分村民几乎不会从事渔业,平时也几乎不会住在村里。在东水港村村委会的宣传栏上,有一则红色布告,名为“东水港村应届录取大学生奖励办法”。可见,东水港村的基调仍然是鼓励读书升学,这在客观上也使得渔业从业者后备力量减少。
渔业管理落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依赖有效的管理,保证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东水港村渔业监管员隶属于村民委员会,一人身兼数职,单位中现有的科层制度亟须改革,以满足监管部门和监管员对渔业行为的有效管控需求。在东水港的码头,虽随处可见禁渔期的告示与违法捕捞的举报电话,但偶有村民在禁渔期晚上私自出海捕捞的情况发生;由于监管工作不到位,渔民在养殖、捕捞过程中由于滥用药物导致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况时有产生;同时,部分渔民过度投放饲料而导致水体污染。以上种种情况都对监管部门的行政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渔民收入增长缓慢
由于捕捞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加之大多数渔民从事的工作单一,除捕捞之外基本无任何收入来源,使得东水港村全职渔民的收入陷入停滞甚至亏损。近年来,过度捕捞带来的次生问题逐渐凸显,渔业资源逐渐衰退、海产品数量减少,导致渔民亏损;在长达三个半月的休渔期内,渔民除基本补贴之外无其他收入,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部分渔民不识字,难以从事其他更高价值的劳动;柴油补贴政策调整后,普通渔民的收入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捕捞的旺季,台风来临之时还需休渔停船,亦有人力成本的增加、修缮渔网的成本存在,种种因素使得东水港村渔民收入增加受限,甚至影响其正常生活。
东水港村渔业发展对策
减少捕捞增加养殖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较于传统的捕捞,养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小、更面向市场。据调查,由于东水港村资金、技术等要素发展不足,村内几乎没有养殖产业。针对东水港村整体依赖捕捞、收入水平偏低的现状,有关部门一要积极引进投资发展养殖业,并逐步降低捕捞业在产业中的占比,对主动投资养殖业的村民给予一定的资金及政策支持;二是强化监管力度,重点打击禁渔期出海等不利于生态环境自然恢复的行为;三是鼓励外出考察就业,将优秀的养殖管理经验化为己用,大力推进养殖业的布局。
深度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多元化的产业以及更长的产业链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提高村民生活的满意程度;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构建现代化渔业体系。一是东水港村可利用其区位优势,依托已有的捕捞业、养殖业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即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如虾酱加工业、鱼排制造业等高附加值的水产品工业,并利用政策支持打造当地品牌。优化产能、延长产业链条产生的效益立竿见影:渔民的就业逐渐从捕捞业向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以及市场营销方向拓展延伸。相比传统捕捞业,新兴产业提供的待遇更好、工作更稳定、更有利于提升传统渔民的生活质量;二是发展第三产业,如发展渔业观光旅游、休闲鱼庄等集旅游、渔业、饮食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并依托互联网的优势对村内特色进行宣传,亦可依托东水港村的“妈祖文化”举办仪式,将本地渔业与受众较为庞大的信仰结合,提高村内品牌的影响力,促进产业转型和发展。
大力引进渔业技术人才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尤其是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受教育水平不高的渔民缺乏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需要借助外来的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村民委员会应在政策上对外来人才予以支持;同时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验,鼓励适龄青少年升学,倡导其学成归来参与家乡建设。由于东水港村劳动力存在老龄化趋势且渔业劳动人口减少的问题,发展新兴产业在客观上可吸纳人才的汇入与就业,同时能大幅提升单位劳动人口的生产效率,能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从业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不足同客观存在的捕捞产出需求之间的矛盾。
优化监督管理结构
合理的监管管理结构,有助于落实乡村振兴政策,规范不合理的生产经营行为,并有力保证各项目标的实现。一是独立监管职务。针对过度捕捞、禁渔期出海、药物管理等监管上的难题,身兼数职的东水港村渔业监管员在管理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村民委员会应当在原有的科层制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将渔业监管的职务独立出来,设立渔业监管专员;二是选用高素质管理人员。高素质管理人员可科学合理地进行决策并提高行政效率,可将乡村振兴的各项要求进行阐释与落实,使得乡村振兴的主体在最大程度上享受到政策优惠。
保障渔民收入稳中向好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和渔村村民的重要诉求。一是扩大海产品市场,大力鼓励外来经销商和本村渔民进行合作产销,发展产销一条龙服务,并加强宣传教育,禁止违法违规捕捞与其他各类扰乱市场秩序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二是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照顾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保证所有渔民生活稳定在小康水平,提高渔民生活满意度;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带动村内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效应,引领乡村渔业振兴,使得村中发展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相契合,向促进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本文结合实地走访与深度调研了解了东水港村渔业发展现状,针对以东水港村为例的海南传统渔村的渔业发展问题及瓶颈做出剖析,随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渔业作为海南传统渔村的重要产业,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背景下,应当发扬长处、规避短板,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变革,使乡村渔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的同时,促进渔民收入增长,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亚运
编校:罗学茹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