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难老泉畔鼓声扬——一支锣鼓队的非遗传承与蜕变

时间:2025-11-17 11:02:39来源:山西新闻网 文字:王晓艳

  难老泉畔,铙钹翻飞,鼓声震天,每年七月初二的晋祠庙会到来前,身着绛红色传统服饰的太晋锣鼓队年轻队员们便会在阳光下挥汗如雨。

  伴随着鼓槌上下翻飞,队员们身体腾挪闪跃,激昂时如山河咆哮,声浪直抵云霄,舒缓处似晋泉潺潺,轻盈拂过心尖……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下来,击者忘我,听者动容。

鼓点铿锵 田间地头走出了艺术团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队伍,正在用青春的力量重新诠释着古老的太原锣鼓艺术。

  2017年的春天,在太原市晋源区东院村广场上,四十余位村民用最朴素的热情敲响了第一声鼓点。创始人李红强至今记得最初的情景:“那时候就是农闲时大家凑在一起热闹,没想到能走到今天。”

  七年间,这支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组成的队伍,发展成了拥有完善组织架构的专业艺术团体。如今,这支队伍已经吸纳了十里八乡的200余名队员。每年寒暑两假,队员们都会自发组织为期月余的封闭训练。

开拓创新 赋予传统艺术现代表达

  太原锣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声名赫赫。太晋锣鼓队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们开创的“鼓舞”表演形式。

  在保持太原锣鼓雄浑底蕴的同时,队员们创造性地融入了现代舞蹈语汇,鼓点声中,他们或腾跃如龙,或旋转似风,将力与美的结合推向极致。出神入化的技法,让锣鼓更具观赏性与艺术美感。

  “我们不想只是简单地敲锣打鼓,要让传统艺术活起来、动起来,接地气、冒热气、扬正气,更有时代的朝气,年轻人才会更喜欢。”教练郭志亮如是说。

  在2023年太原锣鼓大赛上,他们一曲惊艳全场,最终从14支专业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亚军。

薪火相传 力量激活非遗生命力

  对于队员们来说,锣鼓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表演团体,而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家园。30岁的殷佳佳坦言:“以前农闲时就泡在麻将馆,现在一有空就想着练鼓。”


(资料图)

  更令人惊喜的是,几位患有肩周炎的老队员发现,长期的击鼓练习竟然让他们的症状得到了极大缓解。经济方面,队员们的月收入都有了显著增加。

  “不仅是赚钱,在这里,感受到更多的是团队的温暖和力量,也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指挥程彩花说,每当排练日的晨光初现,就能看到队员们三三两两结伴而来,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正是团队最宝贵的财富。

  从乡村庙会到城市广场,从婚庆典礼到商业庆典,这支锣鼓队的演出邀约不断。他们不仅活跃在太原各地,更将太原锣鼓的魅力带到了周边地区。

  目前,团队每月要完成60至70场演出,场场观众爆满。“我们要让太原锣鼓走向更大的舞台,走进老百姓心中。”李红强望着正在排练的队员们,眼中满是憧憬。在铿锵激越的鼓点声中,这群年轻人们正在书写着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编辑:王晓艳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79号18号楼5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