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驻村第一书记抓党建促振兴

时间:2025-11-17 10:33:46来源:安徽金寨干部学院(中共金寨县委党校) 文字:蒋荣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驻村第一书记身为党派驻基层的“急先锋”和“联络纽带”,担负着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大任务。安徽省金寨县坐落在大别山腹地,是全国声名远扬的革命老区,同样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的县域。2024年,金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84.5亿元,同比增长6.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8万元。随着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特色产业“三色汇聚”优势日渐凸显,金寨县该怎么进一步发挥驻村第一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倍增效益,成为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党建统领:淬炼基层“红色引擎”

强化政治功能,锻造战斗堡垒

  驻村第一书记切实把握“农村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先锋冲在最前沿”的政治定位,实施“书记带学、理论夜校、移动微课堂”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白天走进田间地头处理急难之事,夜里利用村文化礼堂与“金寨党建云”App同步开展党课直播,实现学习教育与生产生活两不误局面。2024年,全县417位驻村第一书记累计讲了2700多人次的党课,举行主题党日活动580场,参与培训学习的党员覆盖率达98.6%。依托“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网络模式,网格员每天将群众诉求、环境卫生、产业项目等18项指标录入手机终端,县级数据大屏实时生成“问题热力图”和“风险预警表”,形成“发现-研判-交办-销号”的闭环管理,办理周期缩短42%。同时,对“我为群众办实事”事项实行清单化、项目化管理,每周张贴公示、动态销掉,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3万件,群众满意度多年来始终稳定在98%以上,推动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与服务功能深度融合、协同发力。

健全组织体系,提升治理效能

  针对山地村落“分布分散、面广”的特点,驻村第一书记带头推行“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联合党支部模式,让62家示范合作社、13家省级龙头企业、89名致富能手加入同一党建联合体。党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社理事长的比例提升至78%,打造“组织一起构建、党员一起培育、项目一起推进、收益一起分配”的共同体。2018年,村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到2024年增长至46万元,年均增幅达38%。县财政局同步选派“红色财管员”到村开展财务公开审计指导,盘活闲置校舍、废弃厂房等存量资产,金额超6000万元,并将股份量化到村集体和农户。通过“积分制+榜单制”进行治理,党员和群众每参与一次环境整治、矛盾调处、志愿服务等活动即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在“幸福超市”兑换日用品。全年累计兑换物资价值220余万元,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基层治理从“干部单打独斗”转变为“干群齐心合力”。

创新活动载体,丰富红色文化

  依托花石乡大湾村、大别山红军广场等红色地标,驻村第一书记策划了“山间课堂”“田野课堂”“水口课堂”等沉浸式教学课程,通过实景剧情展示、现场问答交流、走读式参观等形式,将革命故事、乡村振兴案例与生态研学线路深度融合。2024年,接待研学团队530批次,累计接待游客48万人次,实现研学旅游收入1200万元,村集体分红180万元。同时,孵化“红色家书诵读”“剧本杀情景党课”“乡村音乐节+党建市集”等新形态,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夜经济、露营、非遗市集,带动农副产品销售额达2 600余万元。徽剧、花鼓灯、板凳龙等非遗节目经驻村第一书记牵线,与高校社团、短视频平台合作,开展线上展演170场,线上观看人次突破1200万。红色文化从“展览馆里的往昔记忆”成为“田野里的流动课堂”,既提升了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又使村集体和群众得到明显的收益。

产业赋能:加强集体经济“自我造血能力”

做优主导产业,推动茶旅融合

  依托“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自然优势,驻村第一书记联合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实施“低效林替换为高效茶、粗放茶园替换为标准茶”奖补政策,财政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10个高标准生态茶园基地。运用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无人机巡园等技术对2.6万亩(约17.33平方千米)茶园进行精准管理,夏秋茶平均收购价格较2021年提高36%。依托纵贯大别山南北的景观走廊,将分散的景点串联起来,建成18千米的“云上观茶廊道”,增设悬挑栈道、云端书吧、茶文化观景台等9个关键节点,年接待游客72万人次,综合收入达3.4亿元。同时,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茶叶深加工联合实验室”,引进茶多酚提取、茶籽油低温压榨、茶渣发酵饲料等新工艺,预计新增产值可达5亿元。茶旅融合让“看山望水品云雾”成为新的消费模式,杭埠河镇桂花村家庭旅馆人均年收入由2.1万元攀升到4.8万元,村集体股权分红在经营性收入中所占比例为37%。

发展新型业态,拓宽增收渠道

  依托“电商进村”国家试点的契机,驻村第一书记牵线搭桥,与县商务局一起成立了“金寨优品”电商服务中心,在11个乡镇建起了14个直播间,将20名返乡青年培育为“红色主播”。2024年全年线上交易累计金额达11亿元,其中跨境订单占比达48%;凭借“产地直播+订单农业”模式锁定370家采购商,助力茶叶、香菇、黑猪腊肉等64款农特产品进入北京市、上海市、粤港澳地区的高档商超;完善“仓配一体+冷链直达”体系,日均揽件量从原本的3.1万单增加到8.2万单,山口湾村107户脱贫户借助分拣、包装、客服等岗位,人均多赚4200元。同时,打造“光伏+农业”“研学+营地”“文创+非遗”的复合经营模式,一共盘活了460亩(约0.307平方千米)撂荒地建设分布式光伏,村集体一年增收78万元;引入的“气候适应型稻虾共养”示范区面积达1200亩(约0.8平方千米),与单一种植相比,户均纯收益提高了55%,多样业态推动山区经济从“单一动力”走向“多极驱动”。

培育特色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把握原产地优势和红色文化IP,驻村第一书记牵线搭桥,与市场监管部门一起注册了“红军茶”“大别山康养菜”等7个区域品牌,其中“红军茶”被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畴,单斤溢价22%,出口欧盟210吨;设立县级知识产权保护站点,为54家合作社提供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维权诉讼“一站式”服务,累计获批专利68件;采用区块链溯源平台,将茶鲜叶从采摘到包装的全流程接入区块链,实现“一码鉴别产地,一链守护品质”,切实抵制假冒伪劣产品,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连续三年组队现身上海进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文博会,现场实现签约金额超2.3亿元;同步打造“红军茶·三分钟”短视频矩阵,粉丝量成功突破180万,新媒体曝光提升了品牌热度和议价能力。依靠“政府撑腰+市场运作+数字推动”,金寨特色品牌从“打开外部销路”迈向“销往全球市场”。

人才支撑:聚拢干事创业“源头之水”

建强“红色头雁”队伍

  依托金寨干部学院“头雁领航”训练营,驻村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和村集体经济法人代表共同参加轮训,聚焦农村数字治理、生态农业链式运营、乡村财务规范化三大模块,平均每位学员完成85学时的学习,经“线上+实景”双重考核合格后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县委组织部配套推进“头雁积分榜”工作,将参训成绩、项目推进效果、群众满意度等10项指标进行量化打分,按季度在“金寨智慧党建”小程序公示具体排名,“头雁”连续两次跻身前20%,自动进入县级后备干部库并享有月度岗位津贴,激励优秀书记在一线成长、在一线晋升。同时,构建“头雁导师制”,与32位产业领域龙头企业代表、科研院所专家结成帮扶对子,落实“月间碰头、季中评议、年终考核”,目前已累计形成114份产业项目孵化提案。在示范带动效应下,村集体经营收入增幅均值达41%,切实突破了“想干不知咋干、会干缺少资源”的能力瓶颈。

激活“新乡贤”资源

  围绕“情感回归+资本返乡+智力回馈”,实现266个行政村“乡贤议事会+慈善会”全覆盖,驻村第一书记牵线搭桥,吸纳311名本土企业家、退役军人、优秀教师、医生等新乡贤担任“乡村顾问”;设置“项目论证席、政策监督席、公益评议席”三大职务,引入新乡贤的7800万元资金,已落地精品民宿、香菇冷链、光伏渔业等23个项目。县级财政按1:1比例投入1200万元设立“乡贤基金池”,其收益用于助学、养老、公益基建等事宜,由乡贤理事会自主决定,已救助482名困境学生、改造37处养老食堂、修缮通组道路19.4千米。在“乡贤议事-慈善基金-项目监督”闭环中,实现“议事会提出提案,慈善会筹集资金,村民代表会进行决策”的三方协同治理;通过“返乡夜话”“云端家乡·微宣讲”等活动,乡贤以短视频、直播形式分享创业经验,拉近了与村民的心理距离,提升了新乡贤品牌影响力,增强了投资吸引力。

培育青年人才,厚植振兴力量

  围绕“让青年留下来、干得稳、效果好”目标,连续两年举办“村BA”篮球联赛和“丰收音乐节”,吸引32名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回村创业,并注册了“云上金寨·青年创客”工作室。龙马村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携手共建“数字乡村实验基地”,就地孵化卫星遥感、物联网虫情监测、AI产量预测等科研成果,成果平均转化率达87%,已成功开发“茶园数字孪生”模型、“稻虾共养智能投喂”系统等6款产品。县里出台了“青年人才留乡计划”,为符合条件的创业青年提供最高15万元购房补贴、300万元以下创业贷款50%的财政贴息,以及子女就学“县城名校+村小就近”两个选项。同时,设立“乡创券”,每年对研发检测、品牌设计、展会参展等服务费用补贴比例不超过60%,合计惠及94个初创团队。一群“95后”“00后”将直播带货、数字文创、沉浸研学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带动超过2800人次村民就业,实现了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

机制保障:搭建长久“共建共治”格局

完善督导考核,形成闭环管理

  为把“压力传递”转化成“动力激发”,金寨县依托省级考核体系,制定《驻村第一书记考核办法》,把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治理创新、群众满意、风险防控等20项核心指标细化成74条量化要素,按季度进行评分,所有数据实时导入“金寨党建云”平台,生成红黄绿三种颜色的预警。若驻村工作队连续两个季度排名靠后,整改也没有成效,实行“黄牌提示、红牌更换”规定。县委组织部按“一队一策”原则,为各队派出帮扶专班。同步搭建“正向激励库”,那些得分排进前15%的驻村第一书记,除了能拿到绩效津贴外,优先推荐去参与省级乡村振兴领军人才研修、挂职锻炼,推动职级晋升;考评结果直接跟财政奖补、项目安排、队伍轮换挂上联系,真正做到“根据结果定优劣,奖优罚次”。县纪委监委机关每半年委托第三方对考核过程做审计工作,随机对10%村庄开展暗访,核实数据真实性,打造出“指标设定-过程督查-结果应用-责任倒追”的全链条闭环管理形态,确保考核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认真较真”。

强化多元投入,夯实物质基础

  金寨县依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金融撬动、社会参与”方针,把财政涉农资金、企业捐赠、金融授信等渠道整合起来,成立总规模5亿元的乡村振兴基金,聚焦于茶旅融合、康养民宿、数字农业等8大产业赛道进行投资。县财政局又划拨3000万元,创建“驻村第一书记项目池”,采用“揭榜挂帅”模式向全县驻村第一书记征集项目创意,入围项目按“前期补助+事后奖补”这两段进行资金拨付,激励他们大胆“找新招、闯新关”;联合安徽省农担公司、邮储银行一起推出“振兴贷”,给符合要求的农户企业,利率下调10%,首贷户享受70%的贴息待遇。气象部门为21个规模化产业基地把“气象指数保险”投保上,当累计降雨量或者低温指标达到阈值就自动理赔,极端天气发生后,平均赔付周期从60天缩短到了12天。同时,采用PPP、股权众筹等模式招引社会资本2.8亿元,撬动打造出“财政资金奠基、社会资本唱主角、金融工具放大规模”的投入格局,为乡村振兴长久输送养分。

健全协同机制,凝聚工作合力

  县级“乡村振兴指挥部”实施“政府部门+驻村工作队+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四方协作联动,实行“月调度、季会商、年考评”的常规协作制度,保证政策制定、资源分配、要素流动协同共振。麻埠镇采用“擂台比武”赛马机制,每季度组织17位村党支部书记公开说明项目进度、村情民意与创新做法,由群众代表、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现场给予评分,分数直接进入县级考核体系。县供电公司跟数字经济办一起建设“电力+数字乡村”平台,让智能电表、电商交易、政务审批三端的数据相互连通,做到“一屏看清全村”并对产业用电实施精准补贴。在司法、金融、人才、教育等26个领域凑到一块组成“联村顾问团”,供应项目法务、融资指导、技能培训、品牌推广等类似菜单的服务,驻村第一书记一键“下单”即可得到支援;以党建联盟充当纽带,周边村庄一起打造“山地物流共配中心”“乡村应急救援队”“产业联合工坊”,数据资源、设备工人及收益分红皆实现共享,带动基层治理从“村级小循环”过渡到“区域大协同”。

  金寨县的实践说明,只要把党建当成统领,以产业当作支撑,以人才为核心支撑,以机制为支撑保障,驻村第一书记就能把组织优势转化成发展动力源,让资源禀赋转化为百姓实惠,把制度构建转化为治理绩效。应当始终维持为民情怀与改革劲头,在恪守本真中创新,在务实中担当,在共建中共享,推动红色基因跟绿色发展深度结合,让更多乡村洋溢蓬勃朝气,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献出“金寨力量”。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王文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79号18号楼5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