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高职深耕乡野 共筑美丽乡村

时间:2025-11-18 08:59:21来源: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文字:胡爱萍

  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供给的关键载体,如何通过整合教育赋能、科技服务、文化浸润等资源,为农村发展提供切实帮助,有效推进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发展,是当前亟须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系统梳理了高职院校在人才输送、技术赋能、文化振兴等领域的功能定位和实施路径,旨在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繁荣、保障农民富裕的重要战略。凭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独特优势,以及在农村教育、技术推广、文化传承等方面扎根当地的突出能力,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建设方面已经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本文以高等职业院校支持宜居宜业与美乡村建设的角度为切入点,对其在整体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定位与实践价值进行深入剖析,以期贡献可行的解决方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国内乡村建设实践现状

  近些年,我国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多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在农业领域,农业生产和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大豆、油菜等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实现增长,同时,粮食产能巩固提升工程(如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也在持续推进。并且,农产品供应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新品种和新型农机具得到推广应用。在农村产业方面,通过大力培育农村新业态,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得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工业强镇建设稳步推进。在此过程中,农民增收渠道有效拓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均稳步提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交通、供水、供电等建设成果丰硕,农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信息服务更加便捷。在农村治理与公共服务方面,农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村民参与热情和社区凝聚力得到有效激发,基层党建和治理创新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项目不断延伸到农村,使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得到有效提升。然而,国内乡村建设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农业转型升级与产业深度融合难度加大、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张力犹存等。因此,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应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和实施方略

人才精准投放:打造核心乡村发展合力

  在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使命,其核心作用在于重点培养符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专业结构和课程内容的不断优化,能够成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进而成为带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基层注入创新动能,既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突出的实践能力。依托丰富的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项目,学院特别强调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适应性的提高,确保毕业生迅速融入农村工作场景,为乡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把所学知识高效转化为实践成果。

  具体来说,第一,在应用智慧农业科技方面,需要保证所投放的人才掌握现代种养技术,掌握农产品加工、储运、营销知识,具有运用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向智能化、现代化迈进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能利用智能管理平台,实现精准农业各环节高效协同(如土壤检测、作物监测、病虫害防治、智能灌溉、自动化采收等)。同时,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损耗,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确保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在村庄规划建设与经营方面,既要有理论素养,又有实际操作技能,深刻领会乡村规划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能在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工程中提出有效改善农村空间质量和居民居住环境的建议,全面掌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流程。第三,在基层现代治理能力方面,人才需要熟悉农村治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在管理和服务公共事务方面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致力于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长远发展,成为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第四,在涉农电子商务和开拓市场方面,所投放的人才应精于运用互联网平台推动农产品上行销售的电子商务运营逻辑和数字营销策略,能够运用搜索引擎优化、社会化媒体推广、内容营销等手段,扩大农村经济的市场边界,帮助农民增收,为促进农村经济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助力。第五,在开发经营乡村文旅产业方面,投放的人才需要具有旅游资源挖掘、品牌塑造和项目运营能力,能够对乡村文化资源和旅游价值进行系统规划,对当地经济增长和文化传承起到活化作用。高职院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精准输送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为农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确保人才技能培养取得实效力量。

技术支撑体系:驱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引擎

  依托扎实的科研积累和产教协同优势,作为区域产教一体化的战略支点,高职院校构建技术赋能网络,覆盖全产业链,可以破解传统农业中技术适配性不强、推广效率不高的核心瓶颈。通过“三维联动”机制,打通科技创新与田间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校企协同研发、技术扩散服务、成果转化平台)。

  第一,在对全景式文化档案进行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利用三维扫描、卫星遥感等技术,对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奖的浙江建设职业学院完成的楠溪江古村落进行数字化双生建模。第二,在文化地标建设方面,可以实现特色文化空间的再造。例如,当地职业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苏州工艺美院设计的稻作文化馆,年接待研修游客5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增收300%的“乡村文化综合体”。第三,在打造节日IP方面,四川国际标榜职院运营的安仁古镇文创节策划了“中国农民艺术双年展”“安仁古镇文创节”等品牌活动,单日客流峰值达到15万人次。第四,注重建立文化价值转化的创新机制,通过教育链赋能双轨制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中可以嵌入“乡土文化认知—技艺实训—创新设计”三阶模块,开发沉浸式农事体验项目。例如,青岛酒店管理职院运营的茶山生态园,通过茶道展演、古法制茶工坊等模块,使游客复游率达63%。第五,通过系统协同,借助技术支撑体系与文化生态培育,形成“硬实力—软实力”协同驱动的乡村振兴范式。可以利用技术手段为文化注入现代元素,进一步提升其综合影响力。数字技术使传统技艺获得创新表达,如AR技术还原古代灌溉技艺。第六,通过文化为技术赋予人文温度,依托农耕智慧指导生态技术应用。例如,间作套种传统启发生物防治技术研发。第七,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实现价值倍增。例如,江苏农牧科技职院打造的“耕读小镇”,集成智能养殖技术展示与农耕文化体验功能,年产值突破3亿元。在全国2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推广的《乡村振兴职教行动指南》中,该模式被教育部纳入其中,验证了职业教育不可替代的价值,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第八,创新传播文化内容,鼓励师生以乡土为主题(涵盖绘画、影像、文学等)进行艺术创作,孵化乡村特色文化品牌(IP),将乡村文化的魅力发扬光大,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为优秀本土文化作品拓宽传播渠道,增强作品影响力。通过这些措施,既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又能够形成文化振兴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开辟一条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新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的协同推进机制

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接乡村发展前沿需求

  为协同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应着重构建专业设置与乡村人才需求之间的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开展乡村产业人才需求调研,绘制精准的人才需求图谱,针对性增设智慧农业、乡村治理等特色专业集群,使得专业设置上更加贴近农村振兴的实际需要。并且,要创新“三农情怀”教育模块,融入涉农专业课程,强化学生对乡土的情感认同与投身农业的使命感。此外,还应建立专业评估预警系统,紧密跟踪乡村发展转型趋势,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育供给与乡村发展需求同频共振。

产教融合升维: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高等职业院校需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升维的新路径,旨在构建更为紧密、高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从而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具体而言,应注重推行“双导师制”项目化教学,将企业真实项目嵌入课程体系。并且,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打造集实训研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实体平台。此外,建立人才供需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技能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匹配。

科技服务下沉: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强化对三级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在前端研发方面,设立乡村振兴技术攻关专项,聚焦农业“卡脖子”技术。在中试转化方面,建设县域技术转移中心,提供小试中试、专利运营服务。在终端应用方面,组建“科技特派员+学生实践团”服务梯队,开展驻村技术指导。如此一来,不仅能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无缝对接,还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文化赋能工程:重塑乡村精神共同体

  实施文化振兴“三体联动”计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旨在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激活乡村文化的内在生命力,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载体建设方面,可以设立乡村非遗工坊、数字文化馆等传承空间。在媒体传播方面,可以开发乡土文化数字资源库,打造短视频传播矩阵。而要想激活主体,则可以培育“新乡贤+师生”文化创意团队,孵化乡村文化IP。

治理智慧支持:打造乡村善治新范式

  在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可充分利用自身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构建“一平台三支撑”治理服务体系,为乡村治理提供智慧化的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通过构建乡村治理智库平台,整合政策咨询、数字治理培训以及智慧社区解决方案等多方面的资源,为乡村治理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在网格化管理方面,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对乡村区域的精细化划分和高效管理,提高治理效率和水平。数字政务的推广,则可以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各类政务事项,提升村民的便利性和满意度。同时,通过智慧化的矛盾调解系统,可以有效化解乡村社会中的各类矛盾纠纷,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图1 “一平台三支撑”治理服务体系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核心结论

  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构建“人才—技术—文化”三维赋能体系,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一是形成涉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渠道;二是构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核心枢纽;三是担当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关键载体;四是其深度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效能。

发展建议

  在政策供给方面,应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旨在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确保各项振兴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同时,从制度层面明确职业院校的责任与权益,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在机制创新方面,应建立“政—校—村—企”四方协同平台,旨在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推行服务成效与财政拨款挂钩机制,激励各方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形成合力。在能力建设方面,实施教师乡村振兴能力提升计划,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同时,建设跨学科服务团队,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与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的支持。在模式迭代方面,探索“乡村服务学分银行”,旨在建立一种新型的服务贡献度评价体系,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学分管理,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需注重通过数字赋能,开发乡村振兴智慧服务平台,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需求精准对接与服务全过程管理。通过该平台,可以及时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为职业院校提供精准的服务方向,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李保燕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79号18号楼5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